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谈

2020-11-06 03:13郑月环辛连胡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思维能力

郑月环 辛连胡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责任重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对“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回归教材,自主构建——知识拓展,合作探究——总结反思,分析解决(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以为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62-03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责任重大。为了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或科学研究的复杂情境中,能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处理复杂任务的综合品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和用好教材,并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为此,近年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研究实践,探索出“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回归教材,自主构建——知识拓展,合作探究——总结反思,分析解决(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发现其效果显著。

下面笔者以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为例,谈谈利用上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巧设问题

教师上课先展示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网上公布了肖某、周某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被告人肖某、周某共同出资购买了黑客软件,预谋窃取邮局内部的公民个人信息并非法出售牟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两人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材料二 2018年9月28日,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审理革命烈士叶挺近亲属诉西安摩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誉侵权案。法院在本案的判决中并没有采用死者名誉权的说法,而是用“死者名誉”代替。

展示材料后,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1)请阅读材料一,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肖某、周某等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教师: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本框题的知识吧)

(2)公民除了有隐私权外,还具有哪些基本权利?

请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构建知识框架。

(3)结合材料二回答,人死后,究竟有没有名誉权。

材料一直接使用了中考题的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亲临考场的感受,激发其勇于挑战的心理,也可以很好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

通过有效创设相关情境,并针对该情境引申出有意义、指向素养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激其趣、扬其志、启其欲、引其思、导其行,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特别甄选时政素材并合理设置问题,在原有设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改造、提升和拓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挖掘其中丰富的学科思维,实现育人目标。

教师在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材料要适当,要配合教材,不能离教材太远;第二,运用情境的时间,最好安排在讲授知识之前;第三,创设的情境尽量要生动、形象,要有从多种角度分析的可能性。

二、回归教材,自主构建

笔者在导入“公民基本权利”课题后,展示设问(2):公民除了有隐私权外,还具有哪些基本权利?请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构建知识框架(或是从核心概念出发,画出本框思维导图)。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回答设问(2)后,再与同桌交流,接着各组长推优,还鼓励学生窜组评价(即学生可以到其他小组去检测学习质量,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组内蒙混过关的问题)。笔者随机请一个小组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介绍,然后请组长评价。学生通过互动展示补充观点,互相解决质疑。在巡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都能将知识框架构建得很好,令人欣慰和称赞。

最后,笔者总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知识框架(本框是中观知识框架),如下: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构建知识框架或是思维导图。这种做法能帮助学生厘清众多知识之间的逻辑,达到梳理的目的,使知识整体化、结构化,形成结构化认知和结构化思维。笔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或是思维导图),梳理教材内容,开展思维训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又能培养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缜密逻辑流程,这可谓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学生学科能力培养和学科素养提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从教学环节中生长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时,既要从教材的整体化立意出发,又要注重各单元、课题、框题的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在繁杂的知识中找出逻辑,在逻辑收拢中形成系统框架。一般来说,根据知识框架涵括知识点的大小不同,知识框架构建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知识框架通常涵盖一个单元、幾个单元甚至是整本书,中观知识框架往往是将一整框、一整课的知识收拢在一起,微观知识框架可以是一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是初中学段法治教育专册,是以宪法教育为重点,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的教材,不仅包括宪法文本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宪法学理论,并拓展到法治精神。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时,立意不只是知识识记,还站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上,将落脚点确定为崇尚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

三、知识拓展,合作探究

笔者在“公民基本权利”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然后在学生对教材知识已经理解的基础上,再展示材料二,引导学生探究完成设问(3),从而起到了拓展知识、深化思维的目的。

根据学生立场,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一组支持死者有名誉权,另一组支持死者没有名誉权。两组学生各自合作探究,就问题有理有据、针锋相对地展开争辩。这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从人权的性质看,死者享有名誉权缺乏权利基础(人的身体);从我国宪法、民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看,死者享有名誉权缺乏法律依据;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看,死者享有名誉权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同时,还对新知进行了拓展:从法律规范冲突的原则看,死者享有名誉权违背后法优先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8年4月通过)第二十二条:……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第二十五条: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英雄烈士的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见,英雄烈士保护法是采用英雄烈士名誉的说法,国家立法保护死者名誉,其立法精神和立法目的主要是保护生者的人格尊严和精神利益,并不是保护死者本身,综上所述,死者不享有名誉权。

思维能力是获取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关键。笔者采取“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回归教材,自主构建——知识拓展,合作探究”的方式, 通过设置问题,层层诱思,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中,用学科知识对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提出见解、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真正体会思维的魅力和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反思,课后作业

在下课前五分钟,笔者请个别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不满意之处,并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实现能力再提升。

总结反思并布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归纳、总结、反思,能够梳理零乱的知识,找出重难点,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巩固搭建的知识框架,使分散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逻辑化,便于学生记憶、理解、分析、比较,最终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在“公民基本权利”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以下课外作业(下课前一分钟通过多媒体显示):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收集我们目前享受公民基本权利或是维权的典型案例(至少三个)。让学生收集他们目前享受公民基本权利的典型案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使他们养成依法维权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双赢”目的。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回归教材,自主构建——知识拓展,合作探究——总结反思,分析解决(课后作业)”的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运用,始终让学生参与,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落实学科素养的教学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友芳.知识—语言—思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J].中国考试,2018(7):53-59.

[2]  周四文.法治思维培养“三化”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20):42-43.

[3]  赵幼明.道德与法治课思辨力培养三策略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23):25-27.

[4]  辛连胡.政治教学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谈[J].广西教育,2004(11):33-34.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