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乐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枯燥地照本宣科,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局面,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塑造新形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不断增强课堂的亲和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亲和力;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46-0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观摩课中,刘老师执教了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一课,其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形象以及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给观摩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描述】
刘老师笑容可掬地来到教室,亲切地与学生打招呼。她一进教室,学生就以掌声欢迎这位可亲、可近的老师。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第一环节:派送扑克牌。课堂以刘老师给学生派送扑克牌开始。刘老师给学生每人一张扑克牌,每张牌中有涉及初中法律知识的法律条文。学生拿到扑克牌,既惊讶又兴奋。上课一开始,课堂氛围已经被调动起来。
第二环节:请你来出牌。刘老师先向学生晒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接着请学生谈谈哪些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幸福生活。如果学生的扑克牌中的法律条文能保护刘老师刚刚晒出的幸福生活,学生就可以出牌。这一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的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会儿,课堂就已经热闹起来。
第三环节:扑克大家玩。课堂上,师生利用投影仪玩起了扑克牌。刘老师先出示“行为牌”(写有公民行为的牌),学生手中拥有“法律牌”(写有法律条文的牌)。刘老师“行为牌”上的行为,如果受学生手中“法律牌”中法律条文的保障或限制,学生就可用手中的“法律牌”“吃掉”刘老师的“行为牌”。学生与刘老师 “玩扑克牌”时可开心了,多次听到师生发自内心的阵阵笑声,课堂已经沸腾了。
【感悟反思】
这节课,让观摩教师收获满满、感受颇多,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让道德与法治课富有亲和力可提升教学效率。
由于教学理念等原因,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讲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取”。这种灌输式教学使课堂缺乏亲和力,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仍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必然受到学生的抵触。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富有亲和力呢?笔者觉得可以从教师形象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塑造教师新形象,让教师富有亲和力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量,使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领下快乐学习。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塑造新形象。
1.树立可亲的形象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神情严肃、目光犀利地环视教室,然后开始严肃而认真地上课。殊不知,这样的教师形象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板着一副严肃面孔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亲的形象有独具的魅力,会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互动。如在一次研讨课中,一位教师春风满面地来到教室,她首先温情地环视教室,然后微笑地与学生打招呼说:“各位帅气的男生、漂亮的女生,大家好!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冷冰冰的课堂有了暖暖的人情味。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饱含深情,态度要和蔼可亲,教态要自然大方,眼神要充满期待和信任。
2.运用精彩的语言
在课堂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以生硬的语气训斥学生,或始终以一个声调不紧不慢地唠叨着,或语言干巴巴,没有情感。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听了情感上往往是抵触的,不想听;或是听了昏昏欲睡,不愿听。“语言是沟通的钥匙。”教师妙语连珠,必然会吸引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如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授课教师首先以优美、生动的语言作了自我介绍,接着以诗意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讨论。她的声音时而如高山滚石,直撼人心;时而如树林小鸟,清脆悦耳。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自然愿意学、乐意学。教师的语言要精彩,从内容上,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引经据典,幽默风趣,偶尔使用网络语言,时常关注热点话题;从语调上,更不能平铺直叙,而是要抑扬顿挫、高低交错、轻重交替、起伏变化。
二、创新教学新形式,让课堂富有亲和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调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甚微。新课程标准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富有亲和力,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演唱会
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我们的梦想》一课时,授课教师先组织学生集体演唱歌曲《我们的梦想》,告诉学生,中华民族一直有个梦想——民族复兴梦。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三步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着教师让学生演唱《红旗飘飘》,唱完后针对歌词“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设计问题“为什么骄傲?为什么自豪?”,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进入了新时代新征程。最后,师生齐声共唱《走进新时代》,在歌声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整节课,教学目标全部融入歌曲中,课堂变成了师生的“演唱会”。
再如某教师执教《推动和平与发展》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由于曲调优美,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该教师将“同住地球村”“为梦想”等歌词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教学中,该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改编成歌词,运用到大家熟悉的歌曲中。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共同唱出了课本中的知识点,同时实现了情感价值观的升华。音乐抒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即将学到的知识有亲切感,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歌曲在当代中学生中是很受欢迎的,因此教师采用“演唱会”的形式,利用有节奏的音乐、有韵律的歌词,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思考、感悟,进而把握课本知识。
(二)游戏室
刘老师在执教《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将“玩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师生的“游戏室”,学生学得开心,积极性高涨。
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所开展的游戏活动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该教师让学生扮演各种生命角色,师生一起编织“生命之网”。通过游戏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其中某一个“生命结”消失的时候,整张“生命之网”就坍塌了……游戏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快乐的同时,明白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喜欢玩游戏。游戏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亲身体验的一种途径。教师利用游戏开展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可以产生快乐体验,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演播厅
在一次大赛上,参赛教师在执教《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时,模拟电视节目形式,以主持人的身份组织教学。在第一环节,教师作为主持人,就“你是如何理解公平的?”这一问题采访学生“嘉宾”;在第二环节,模拟电话访谈,连线王女士和她的儿子 ;在第三环节,现场采访学生,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遭遇过的不公平的事及当时的感受。如此教学,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道德与法治课堂俨然成了电视演播大厅。
又如,在教学《诚实守信》时,一位教师将课堂变成“新闻演播厅”。课前,让学生收集“诚信”方面的时事新闻,某学生收集了“××老赖上黑名单”的新闻。然后,教师安排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对该新闻进行讨论。上课时,学生首先播报了“××老赖上黑名单”的新闻,接着对该新闻予以评论。这种在“演播厅”播报、评论新闻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模拟电视节目的新颖形式,贴近了学生求新的心理,也满足了学生对节目主持人的喜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师模拟电视节目的新颖形式,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教师的说教,而是作为“电视节目”中的嘉宾,有效地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随之“活”了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好之”“乐之”,就需要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亲和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因此,要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抵触情绪,就需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富有亲和力。这样的课堂,不仅有温度,更有高度。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