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
纪录片《激越怒江》执行总导演骈庶目前正和拍摄团队一起,在云南的怒江大峡谷中艰难前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坐落于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变化愈加明显,团队希望抓紧机会,向观众展现这些地区最直观、最鲜活的蜕变历程。
这部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和中共怒江州委、怒江州人民政府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里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所在地。在怒江连绵不绝的大山中,小型村寨星罗棋布,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世隔绝的村落样态,艰苦的生活环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为扶贫工作提出了新难题。
行走在扶贫一线的骈庶和纪录片团队,注意到了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面对多民族构成的复杂情况,云南省几十年如一日的扶贫工作所带来的成效。骈庶表示,这场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战,给自己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走出大山过上全新生活的贫困地区居民,以及当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更是让自己和团队充满了自豪感和获得感。
记录“走出大山迎接新生活”
2019年4月至今,骈庶和《激越怒江》团队一直穿梭于各目标村寨取景,几乎每个月都要在当地蹲守拍摄15—20天左右。由于这部5集纪录片要将怒江州10年的扶贫变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制作组需要前往曾经的贫困地区进行深入取景拍摄。
骈庶表示,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生存条件和交通环境。此外,当地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怒江州29个乡镇中有26个属于“直过区”,其中,独龙族、傈僳族、怒族等都是“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2%。复杂的社会构成和地理因素也对扶贫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彻底解决因地理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当地采取了易地搬迁的形式,帮助当地居民走出大山,迎接全新生活。目前,怒江地区有将近10万人从大山里搬出,是全国因扶贫而易地搬迁安置人数最多的地方。为了保障迁出居民的基本生活,当地建立起配套的公益岗位,发展相关产业帮助搬迁居民就业,解决收入问题。
当地扶贫工作人员在搬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给团队带来了难以言说的感动。怒江州近1.8万名扶贫工作人员,以驻村工作队等形式深入当地各贫困村庄。“用抛家舍业来形容也不为过。” 骈庶介绍,易地搬迁往往面临部分村民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以及他们对于搬迁后不确定的生活产生的抵触情绪。为此,驻村工作队几乎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介绍未来的生活安排,给当地居民送上“定心丸”。
骈庶发现,搬迁居民从之前的村子来到现在的安置点后,生活习惯和生活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当地扶贫工作者也并未“一迁了之”,而是继续从生活细节上帮助他们。从电梯、电饭煲怎么用,如何开灯、开电视等基础的生活工具开始教。“在怒江,扶贫不只局限于经济,还会将当地人的生活细节作为帮扶内容。搬迁居民未来如何生活,如何发展自身的经济产业等,将成为今后当地扶贫工作的重点。”
用“笨方法”拍摄村民真实状态
在怒江州烦琐且艰难的扶贫过程中,当地有罹患癌症仍奔波于一线的驻村干部;对口帮扶城市珠海市的干部传授先进经验,帮助当地基层工作人员拓展工作视角;美丽乡村医生主动延长驻村时间,改善当地基础医疗条件等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这些都被骈庶和摄制组收录到了镜头中。
骈庶表示,虽然他们是云南本地的制作团队,但拍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主要面临交通和人物选择两方面的挑战。拍摄初期,节目组往往要走上三四天才能抵达录制地点。今年年初,团队一个摄制组进山拍摄时遭遇大雪,当地交通完全断绝,并且停水停电一周左右。此外,当地老百姓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拍摄,很多人不善表达,节目组需要从中仔细挑选出善于表达,且有较强故事性的人物。
骈庶透露,怒江州的主体民族是傈僳族,村民的汉化程度不高,日常交流主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很多人都不能用汉语交流。摄制组经常遇到问一句,答一句或者几个字的情况。
为了拍摄到当地居民真实、放松的状态,摄制团队只能采取一些“笨方法”。在开始拍摄前,駢庶和同事们会提前进村和居民们共同生活几天,彼此有一定了解,进行一些简单的拍摄尝试,让他们先适应镜头,之后再进行正式拍摄。团队尽量让村民自然地进入访谈状态,将访谈元素淡化。因此,片中没有特别大段的采访,以展示当地村民生活状态为主。
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在骈庶看来,《激越怒江》的创作过程既是对怒江州多年扶贫历程的梳理,也是对当地扶贫成果的总结和展现。回顾过往,关注当下,骈庶看到了当地各族群众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同时也看到了百姓精神面貌的提升。“山上的很多村民都是靠山吃山,以温饱为主要追求。通过扶贫工作,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这对激发他们持续增加收入具有很好的作用。扶贫扶志成效显著。”
持续一年多的拍摄,骈庶和团队明显感受到扶贫工作为当地带来的变化。拍摄之初遭遇的种种艰难已经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无论是交通还是与各民族群众的沟通,骈庶都感觉愈发顺畅。摄制团队对于这些变化感触良多,同时也充满了自豪感。“大家觉得自己参与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进程中。”
对于这部由十几人历时近两年拍摄的作品,骈庶异常珍惜。这种珍惜不仅仅是因为拍摄过程艰辛,还源于这部记录了怒江州十年巨变的作品,能够让更多观众看到云南这片苍茫大山中悄然发生的变化,看到这段值得几代人永远铭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