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华
摘 要: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对能力水平的高度重视,试卷选材贴近教材,贴近考生,试题的设问符合选拔性考试的特殊需要,作文的命题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关键词:工具性;综合性;选拔性;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127-1
笔者通过江苏、浙江、上海等新课标省市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读,深知高考命题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
1.工具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江苏卷中的语文知识部分正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认同。试卷突出考查了考生处理语词、语言现象的能力。
2.综合性。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学科。它是由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构成的一门学科,它是凭借一篇篇课文综合性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一门门学科又是以语言、文学为载体的。因此,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态度鲜明地坚持把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以专项试题的形式,放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地位上,且分值均在30分以上,占除作文分之外的三分之一,其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
二、体现了对能力水平的高度重视
从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出,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全面考查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今年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作文命题做到“考生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原无。”既让考生有熟悉亲切感,有话可说,同时又防止宿构和套作,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诗歌鉴赏题题型虽然比较常规,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旨情感,但都需要考生细读文本,读懂诗歌才能作答。文言文中客观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项设置紧扣原文细节,需要考生理解和把握关键段落的大意,有效地防止考生“瞎蒙”和“乱猜”,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此外,现代文阅读中试题的设置都紧扣不同文本的关键能力,或考查整体感知能力,或考查概括信息能力,或考查深层探究能力,实现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全面而多角度的考查。
三、试卷选材贴近教材,贴近考生
江苏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试卷,考生一拿到手就会发现出现在眼前的试题有似曾相识之感,如江苏卷的第1、2小题中的那些字和成语都是常用字和成语,大多在教材中或报刊上见过,病句也是常见的六种病例中出现过的。
题材的选择与课本编写一致,时间跨度大,涉及春秋、战国、魏、唐、宋、明、清、近现代,直到当下。文本选择追求语言的典范性,文化的品位性和思想的价值性。
文言文考查的词语、句式都能在书本中找到根据;现代文阅读选用的文章,语言风格也与课文接近。
这样命题有两个好处,一是引导学生认真用好课本,注意好好读书,别产生高考语文不考课文,学不学课文无所谓的错误认识。二是使考生的水平能得到正常发挥,提高考试成绩的信度和效度。
四、试题的设问,符合选拔性考试的特殊需要
高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统一升学考试,他有鲜明的选拔性,而这种选拔与考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密切相关。因此这不同于一般的竞赛,它必须对数百万人保持高度的公正,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就必須鼓励创造性,这种创造性的价值观以阅卷老师的评分获得评价的,数百万人的考试,命题时必须去考虑让考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又要考虑答案和评分的可控性,考生尽兴发挥,阅卷老师各取所好,必然使考试失去可控性,进而失去公正性。江苏卷中的现代文阅读12—18题,其他新课标省市现代文阅读后面的题目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但都强调“联系全文”即强调“题意”都是从既鼓励考生的创造性,又强调可控的角度出发的。
五、作文试题的导向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作文的导向性。
北京卷作文试题“2019的色彩”,引导考生将个人成长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北京卷“中华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则凸显中国元素,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强化文化自信。
引导考生思考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光彩,也是另一个重要主题。全国卷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秉承前辈奋斗精神,勇克难关。
江苏卷作文以“和而不同”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激活学生思辨。整个文题借“味”说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外,一些作文题从小事切入,强调对身边生活的理解与洞察。全国卷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全国卷Ⅰ卷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2019年高考作文题主体上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以智育为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同时助力体美劳教育,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全国卷Ⅰ卷、Ⅱ卷考题视角宏大,与新时代主题共振,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必须关心时政,准确把握时代脉动,拥有家国天下的胸怀抱负和思接千载的开阔视野。
综上所述,近年来,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突出了时代共振、社会关切、综合素养三大重点。2021年,我省将统一使用全国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大,我们既要埋头拉车、脚踏实地,又要抬头看路,强化对全国卷的研究,充分发挥高考试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才不致迷路,这样既是自我解放,又使学生少吃苦,少走弯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陈集中学,江苏 盐城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