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阐述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状况,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以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5-0049-03
1 前言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在话语的传播理念、表达方式和媒介素养等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极大的影响。如何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接受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一个亟待面对的课题。
2 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诞生、崛起与普及,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无“微”不至的新媒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话语传播速度快 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使话语传播速度大大提升,呈几何级增加,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和壁垒。新媒体平台的话语传播实现从“封闭独享”到“开放共享”,可以做到即时发布、即时传播、即时互动。
话语传播内容广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存储量和获取处理方式都是有限的,而新媒体平台能提供海量信息,以供随时随地获取,突破了身份、地位和领域的限制。同时,传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图文声视、动静实虚等应有尽有。
话语传播主体零门槛 新媒体平台在提升话语传播速度的同时,必然面对一个问题,就是话语传播几乎是“零门槛”的。新媒体平台是表达个性、展示自我的公共空间,移动终端在实现即时发布的同时,对话语的控制力在逐渐减弱;“零门槛”的开放性在解构“中心化”权威的同时,也造成信息的良莠不齐。
话语传播目的复杂 在新媒体平台,每个传播主体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匿名发声,在匿名功能的“掩护”下,一部分传播者可以通过不断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模糊的价值判断。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状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权威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其中手机网民8.47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职业为“学生”的占26%,都居各统计类目的第一位[1]。新媒体充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刻改变了青年大學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他们中间的话语传播也在新的语境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不仅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话语自由,但消解了话语权威 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突破了“藩篱”与“围墙”,打破了话语单向传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环境。大学生从单纯的受众变成传播的主体,技术的革新赋予他们自由发声的机会。但是,在提供话语自由的同时,海量信息消解了思政工作的话语权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教育者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和途径,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新媒体平台,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提出极大的挑战。在新知识、新信息面前,师生享有相同的机会,思政工作者的传统优势不再,这极大地消解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权威。
新媒体平台丰富了教育内容,但干扰了话语导向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报刊、宣传栏等宣传媒介,以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提供了立体化平台,不仅拓宽了资讯口径和学习视野,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选择,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从单一变为丰富。但是,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多元化带来的无序干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导向。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零门槛”,以至于信息来源及真实性均不确定,极易使辨别力和判断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受到不良言论和思想的误导。其次,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单一,能有效地对教育内容进行管理和过滤;而新媒体环境下,由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欠缺,作为“把关人”角色力不从心,从而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话语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媒体平台增强了双向互动,但增加了话语管理的难度 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不再像传统媒体一样烦琐,呈现出扁平化特征,使得每个传播者可以不受身份和地位的约束,在虚拟环境下畅所欲言。这为搭建了解大学生的新渠道、编织联系大学生的新纽带、建立引导大学生的新阵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增强双向互动的同时,增加了话语管理的难度。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平台上的每个人都能成为话题发起者,短时间内个人话题就能变成公共话题,这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管理的难度。
4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传播理念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单向的、灌输式的独白在新媒体背景下已经不再适用,轻松、自由、平等的话语表达方式渐成主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要有朝气、有活力。
首先,体现在对话的平等性。平等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面对单向的、灌输式的独白,学生是“听得见,但是听不进去”。在实际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对话。
其次,体现在话语的时代性。技术的快速迭代,带来话语传播主场的不断更迭。从网络技术兴起之初的短信、QQ、飞信和论坛,到微信、微博、各类APP等新兴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信息呈现方式越来越多。不同的传播主场拥有不同的话语习惯,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与时俱进,需要学习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习惯,接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开放和包容。
最后,体现在话语呈现的丰富性。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多地采用图、文、声、视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呈现出学理、抽象的风格,理解难度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时代,要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话语须接地气。话语要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围绕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让他们欢迎、接纳。当然,接地气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迎合和取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忽略内容、片面追求形式是有悖初衷的。新媒體时代思想政治话语应当从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找青年大学生内心关注的,想青年大学生纠结不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不失时代气息、青春气息的话语表达中,阐释深刻的思想。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主要的人群,大学生媒介素养须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提升更是刻不容缓。虽然思政工作者开始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媒体,但其中大多数人对新媒体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文件传达和消息通知的层面,内容零碎不系统,且持续动力不足。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底气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转变理念,培养新媒体思维。思政工作者要从认识上认同、接纳新媒体,通晓新媒体的特性,培养新媒体思维,提升新媒体意识。
其次,要善于运用,善于捕捉学生关注的刺激点、兴奋点,因势利导,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善于吸收的媒介化语言来表达。
再次,要加强研究,不仅要向文献、书本、学者学习,更要向大学生虚心学习,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话语运用和发展的规律,拓展话语资源,懂设计、能挖掘、能创作。
最后,要加强辨别能力,面对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思想,要学会筛选和识别,增强自我选择的能力,避免话语娱乐化、低龄化、低俗化,在话题方向、话题内容和话语控制方面牢牢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树浩然正气”,是新媒体时代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不同时期伟大斗争中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实现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话语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元素,以“中国梦”为核心,引导学生聆听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成效带来深刻影响,成为必须强势争取的重要阵地,这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3]。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思政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D/OL].[2019-
0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8(1).
[3]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新华日报,2017-09.
[4]阮涛,吕春艳.自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塑与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3):16-19,98.
[5]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6]马学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迁与形塑[J].学术探索,2019(7):143-149.
*项目来源: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探析——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究”(项目编号:SZZX16043。主持人:王蓁)。
作者:王蓁,江西师范大学,讲师(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