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云
“布谷——布谷——”麦子的气息还残留在农田里时,布谷鸟又呼唤着爷爷插秧了。
稻田像一个宽阔的舞台,爷爷用三轮车驮着秧苗上场了。舞台在前一天已搭建完成。爷爷将田块犁了两遍,耙了两遍,放上水,润了两个时辰,又用耙蕩了两遍,捧起一团泥,揉了揉,说:“地有力,可以了。”脱去胶鞋,挑起秧担,爷爷的身子晃了几晃,一只脚先下水,适应一下水温与泥的深浅,另一只脚就跟上了,“哗——哗——”爷爷在水里如履平地。
看见爷爷走得轻松,我早已按捺不住对水的渴望,扔掉凉鞋,探入水中,一阵凉意从脚底往上渗,刚想拔脚,却发现淤泥已紧紧地吸住了脚。“爷爷,我的脚被‘焊住了。”我望着爷爷的背影求救。“将脚晃一下,一只脚一只脚地挪动。”爷爷头也不回地说。只能靠自己了,我抬起左腿,左脚却不听使唤,怎么回事?我忽然想起爷爷的话“将脚晃一下”,我试着一晃,顿时,一股水流渗入脚底,脚没有被吸住了,我连忙再试另一只,嘿,效果不错!脚一晃一抬,一抬一放,“扑通——扑通——”我踉踉跄跄地想追上爷爷,“把脚放低点,和平时走路一样,不要把腿抬高了,瞧你身上溅的。”爷爷扭头望了我一眼说。
太阳越升越高,汗水不知不觉渗上额头。直起身,抹一把汗,望向爷爷,黝黑的皱纹里也布满了汗珠。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后悔未听爷爷的。早上爷爷让我在家做作业,说怕耽搁我学习,可我偏说要体验生活。这下可好,望着一望无际白茫茫的一片,真不知要坚持多久。爷爷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我愣了一下,爷爷是在教育我呢。真没想到爷爷还能说出这么诗意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爷爷对我的鼓励。爷爷知道我平时学习基础薄弱,几次退步后,我都想泄气了,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只要碰到学习就想逃避,可爷爷总是说:“天下哪有那么多容易的事,退一时可以,但当你无路可退时,就要前进了。”
望着新栽的稻田,有了秧苗的衬托,水面愈发的热闹,这些幼小的生命,将在这里生活三四个月,要经过阳光的炙烤,在最热的夏季孕育沉甸甸的果实,直到走向秋的成熟。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有雨水的滋润,泉水的浇灌,风的抚摩,但也会经受各种打击,狂风要来压它,雷电要来袭它,病虫要来啃它……一粒稻子的长成,要历经多少磨难啊!一碗米端上饭桌,又是多么不易啊!我挪动着脚步,边插秧边陷入沉思。
日头快到头顶了,爷爷喊我先回去吃饭。我说:“都回去吃了再来吧!”
“你回去吃吧!我栽一行少一行。”爷爷头也不抬地说。
我的眼睛有点刺痛,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鼻子酸酸的,我大声地对爷爷说:“您等一下,我快去快回。”
我大步向家的方向跑去,默默地在心里做了个决定:对于学习,我也要奔跑。
“布谷——布谷——”一只鸟从树枝跃起,向着远方,越飞越高。
(指导教师 曹明雄)
【评点】
文章描绘了“我”与爷爷在稻田里插秧的情景,由秧苗的栽种过程联想到“我”的成长历程和学习经历,于浑然天成、共生共育之中,寄托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观察细致,精于细节”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文中刻画爷爷犁地、耙地、润地等一系列动作时,生动形象,尤其是爷爷那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启迪人心的同时,又起到破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