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圻
赵玉明先生是享有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单弦表演艺术家。这位德艺双馨的曲艺家和教育家,1929年生于北京,自幼随父亲赵松山学唱京韵大鼓、梅花大鼓,6岁就随父进大宅门唱堂会,10岁起跟着大人背着大鼓走街串巷卖艺,13岁进北京天桥杂耍园子,14岁到桃李园坤书馆正式演唱鼓曲。1952年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与侯宝林、刘宝瑞、马增芬、孙书筠等曲艺家共事。1956年拜单弦名家谭凤元为师,通过潜心探研,成为谭派单弦艺术的代表性传人。1972年奉调支援天津市曲艺团,直至退休。
赵玉明审美视野开阔,是一位全能型曲艺家。她虽以单弦著称,但演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新梅花调等也是得心应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的苏州弹词功力也很深厚,曾演唱过多只开篇,给南北曲艺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温馨的回忆。
赵玉明很注重南北曲艺交流,与蒋月泉、杨振言、周云瑞、邢晏芝、秦建国、徐惠新、高博文等江浙沪苏州弹词名家多有联系。在苏州弹词唱腔中,她对[蒋调]最为钦慕,早在1958年就自购乐器,与同团的单弦演员马增蕙一起赴沪,拜访蒋月泉先生,当面请教[蒋调]演唱技巧,并曾公开表演[蒋调]的经典开篇。1979年,赵玉明与马增蕙又一起到上海,拜蒋月泉为师。
她最早用普通话演唱苏州弹词开篇《莺莺操琴》时,是由马增蕙伴奏的。后为进一步增加自己演唱中的苏州韵味,她改请上海评弹团弹词名家余红仙伴奏,后者琵琶功力深厚,曾以一曲《蝶恋花》享誉全国。是时,上手赵玉明执三弦,下手余红仙弹琵琶,两位艺术家挥洒自如,珠联璧合,演唱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赵玉明一直感怀蒋月泉的授艺之恩。2017年11月24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和上海文联在上海召开纪念蒋月泉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和专场演出,她不顾行届90高龄之躯,不远千里赶至上海。在当晚的纪念专场中,赵玉明先是播放了一段音像视频,重温了她与蒋月泉等名家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然后与外孙女翟静婉合作,以单弦《北京小吃》向蒋月泉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直到辞世的前几天,她还通过微信与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交谈,谈自己学习评弹艺术的经历,并附上她弹唱的《莺莺操琴》《宝玉夜探》等开篇的音频。
谈到赵玉明,苏州评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邢晏芝充满深情。她回忆起了2019年7月9日至14日,在北京二七剧场与赵玉明见面的情景,当时她俩参加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主办的“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中国曲协成立7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周”。在这次盛会上,两位艺术家一见如故,相言甚欢。她俩亲密交谈,合影留念,同台演出,又一起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文脉艺术委员会致词。
赵玉明对苏州弹词深爱有加,所唱开篇也别有一功。她苏州评弹遗作传唱最广的,是[蒋调]名篇《莺莺操琴》。在演唱中,赵玉明将单弦艺术的京味京韵和吐字运腔方法与苏州弹词优美柔和艺术特质相结合,变化出了别样的风味。
谭派单弦以韵味淳厚、清和柔美、流畅俊朗著称,赵玉明以情行腔,充分借鉴和应用了谭派“盖弦”高音俏丽挺拔,低音迂回婉转的特色,把《莺莺操琴》中“长日夏,碧莲香”的夏日情景和“见那池中戏水有两鸳鸯”的女儿心思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闻之有感,如午夜梦回,千云堆雪,梨花开处的一片月下情怀;又如同云雾朦朦中,河下浣纱时,在水一方那缥缈婉转的歌声。个中韵味,似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温柔婉转,多了几分北方少女的清俏爽利。
在带来北方风味的同时,赵玉明始终牢记苏州评弹的艺术本质,以苏州评弹的基本书调和[蒋调]旋律来铺陈演绎《莺莺操琴》,彰显出了其中的音乐魅力。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赵玉明以普通话行腔起首,用[蒋调]稳健有序、婉转悠扬、舒展飘逸的音乐,具现出池中莲花盛开、夏日清波荡漾的园林景色,以及莺莺和红娘两位俏佳人“消愁解闷进园坊”的温馨场面。在演唱中,赵玉明充分把握和发挥出了蒋月泉的演唱风格,端方灵动兼而有之,吐顿中有音韵延绵,匀速中有节奏跳动,并巧用各种修饰音来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到最后一句“果然夏景不寻常”时,她先抑后扬,以评弹书调收腔,展现了曲已终而意未尽的艺术境界。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有时同一地域中,隔山跨河,乡音也有两韵。这既是中华曲苑枝繁叶茂的重要因素,也是某些曲种存续困难、难以拓展市场的传播瓶颈。客观而言,因为普通话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所以以北方语系为基础的北方曲艺的传播情况较好,相声快板之外,南方群众欣赏北方诸般鼓曲唱曲时基本没什么困难。但南方曲艺却因自身的方言特质,向北传播较为困难,特别是江浙沪和闽粤琼等地的南方曲种更是如此。为推动南方曲艺传播,全面提升中华曲艺的艺术活力,相关组织和部门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南北曲艺交流,并组织过多次相关的演出。如1993年1月,苏州、青岛两市文化宣传部门和广播电台就联袂举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南曲北移”活動,长篇苏州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先在青岛体育馆作专场演出,后又赴天津和北京巡演。在京期间,该长篇还在老舍茶馆演出了两场。这次“南曲北移”活动受到高度关注,还在中南海西花厅作了专场演出,并在演出后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①。据参演的邢晏芝回忆,当时苏州评弹的表演形式,是说表用普通话,演唱用苏州话(并配以投影字幕),这能让北方观众能了解节目内容的同时欣赏到苏州评弹的艺术魅力。就此而言,赵玉明、马增蕙等单弦艺术家以普通话演唱的弹词开篇,或可视为“南曲北移”的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