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绘画心理意义的几个注意事项

2020-11-06 05:36王莉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言说隐喻绘画

王莉

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拉康先生说:“人是言说的存在。”当我们言说的时候,也是我们精神流动、情感流动的时候,所以言说是“人”精神最基础的东西。儿童的言说包括说话、表情、身体形象特点(比如灵活还是僵硬),还有他的各种行为举止等等。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老师开始认识到儿童绘画具有丰富的心理意义,并试图通过绘画来理解儿童:因为幼儿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而绘画也是他们言说的一种重要方式。

儿童的绘画确实极具心理价值,理解并运用儿童绘画来积极建设更好的儿童人格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逐一探索:第一,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通过绘画来了解儿童?第二,通过绘画来了解儿童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的工作与心理医生有什么区别?

什么情况下需要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

来了解儿童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可能存在的冲突:第一是情感因素,孩子和父母之间是否建立起足够的爱与被爱的关系,是否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基础;第二是孩子认为自己是否足够满足父母放在自己身上的欲望,这涉及到孩子的自恋和自我价值感;第三是来自孩子的性化问题,即孩子意识到性别差异,理解并接受自己是一个男孩或女孩,还涉及儿童的性欲方面的问题,不只指局限于性器官的身体和心理感觉,还指身体的抚触,甚至对大人(常常是母亲)身体的气味迷恋等等。儿童在婴幼儿期要完成这些冲突的整合,但这种整合对某些孩子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困难重重的。正因如此,我们在幼儿园里总会和一些“问题儿童”相遇。“问题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区别是,普通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通过老师的耐心引导和爱的鼓励会很快好转,而这些方法对“问题儿童”的改善效果却并不明显,这让老师疑惑不解甚至沮丧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的教育经验“不好使”是自然的,因为这已经涉及到“儿童心理症状”,比如,因严重的心理冲突或创伤造成的过度压抑、频繁的暴力、受虐倾向、抑郁倾向等等。此时,绘画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支持儿童的一种方式。

通过绘画了解儿童的几个基本注意事项

在幼儿园里,如果我们发现某个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并且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信息还不足以解释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邀请孩子来“自由绘画”,让他在语言和行为之外多一个途径来自由地表达自己。

首先,我们要强调“自由绘画”。因为不指定绘画内容,孩子才有可能真正表达心灵深处的东西。绘画不是目的,它只是提供给孩子一种“说出”关乎他内心世界所关心的某种东西的途径,借此来打开一个“话语的空间”。而和孩子一起理解他的画,即是和他一起理解他的精神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安慰和鼓励作用。因为他的困难正是难以理解和承受那些超出他作为一个孩子的精神和情感水平的东西,那些对他造成了压抑甚至创伤的东西。

第二,为了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意义,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家庭的情况、和父母的关系等等,这样才能更深地理解孩子的心灵,才能一定程度上触及到孩子的“无意识”——那些让孩子情感痛苦,但他自己没有对这些痛苦真正理解到位的精神层面。

第三,我们要在“隐喻”的维度理解儿童的绘画。犹如大人世界里的诗歌、艺术作品和梦,儿童的自由绘画里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是指借一个东西来表达另一个东西,从而展示表面不可见的、更加“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

第四,要防止对儿童绘画的解读混淆和冲击性干预。因为一些成人认为自己对孩子画里的隐喻有所理解,有时候会急于直接向孩子指出自己的理解,甚至把儿童画里的元素和自己的理解一一对应。绕开孩子的话语而依靠成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做法是经常发生而又错误甚至是有害的。

所以,在幼儿园我们首先要预防的是,老师把建立在自己的理论和情感经验水平上的“自行解读”当作孩子真实的心理内容。老师对经验的信任和想尽快帮助孩子的欲望,容易使其忽略孩子成长的独特性。实际上,与成人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隐喻的方式,也就是说,真正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儿童的绘画,往往需要深刻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和临床训练才能得以完成。即使具备较强的心理学基础,对儿童绘画的“自行解读”也只是一种尽可能靠近孩子心灵真实情况的“假设”,一定要清楚地“打开孩子自己的话语空间”,才有可能真正触及到“这个孩子”独有的隐喻,而这些深刻的隐喻可能是我们幼儿园老师,甚至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都不完全知道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孩子完成自由绘画之后,就画里的东西向孩子提出一些很实在的问题,或者邀请他来谈一谈自己的画。这样,孩子首先有机会根据他的画来表达自己;此外,有了老师的提问孩子才有可能扩展思维,根据画里的内容去补充另一些内容,而老师也有了机会去倾听孩子,在他的讲述中理解他所创造的隐喻(即那些他心灵深处的东西),才能寻找适当的机会去回应孩子的心灵,给予他情感支持,从而让孩子感觉到有人真正能够理解他、陪伴他一起面对痛苦,并陪伴他找到适合的解决之道。

如果我们有幸确实读懂了孩子的绘画,也要非常谨慎。并不是把孩子的核心问题向他揭示出来他就能变得好起来,直接解释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精神被大人“掌握”了,他未必已经准备好了承受这样直接而强大的精神冲击,或许会因此变得更加压抑;孩子能“好起來”并不只是因为他理解了真相,而更多地在于他通过多次新的“精神运作”,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自我,获得了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精神运作”。

第五,“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语言”。事实上不需要借助绘画或者沙盘游戏之类的方式,幼儿园老师就已经对儿童的心理有了一般性的观察:细心且敏感的老师会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情感观察到孩子基本的心理状况。绘画只是“言说”的一种方式,我们断不可把绘画作为理解孩子的唯一重要的方式,而要综合其各方面的表现来理解孩子。这样的观察和理解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得以完成的,往往需要多次观察才能理解到孩子的心理基础。同样,对儿童绘画的理解也是如此,需要一个连续的跟进过程。

对于以上内容,我用多年前以精神分析师的身份与幼儿园合作时,接待一个由家长提出请求心理帮助的孩子(我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接待他一次)的部分自由绘画案例来略作解析。

这是一个五岁的男孩,与父母和姐姐一起从农村老家搬到城里。父母对城市生活并不适应,心理落差很大,尤其是父亲感到很不如意,对这个小儿子寄予厚望也深感失望,每当喝酒或者在外受气之后对孩子轻则责骂,重则体罚,孩子变得很没自信,总是处于被动和退缩状态,幼儿园老师也反映他“很迟钝,不聪明,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进步”。

我和他的互动方式有两种,邀请他自由绘画或者和他一起做游戏。在工作的开始阶段,他的画里常常是长着利齿的凶猛的鱼(见图1、图2)。我告诉他这些鱼的样子看起来很凶,为什么?他告诉我这些鱼很坏,要吃人,有时候还要吐烟、吐火。我回应他我们一起想办法给一些保护,不能被它们伤害。听到我的话,男孩非常高兴。

第二个接待阶段大概发生在经过一个月的工作之后,他开始能对我谈起他的爸爸如何抽烟、打人。我对他的遭遇表示了同情。那段时间他情绪激动不安,急速地画一些东西(见图3、图4),然后用画笔胡乱涂抹,也不愿意和我谈论画里的内容。于是我把我隐约可见的东西告诉他:上面那一张画我好像看到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子,好像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下面那张画有一只大鸟吗?好像也有一个小孩子,还有一棵树站在那里,飞起来的那个我看不清楚是什么……他一边认真地听我说这些话,一边激动地走来走去。对我来说,这也是很强烈的表达,也是很有力的言说。他有强烈的情感流动,愤怒的背后是很强的生命力,他变得有劲儿了,不那么被动了!

虽然这一次他什么都没有说,我也并没有做更多的干预,因为心理接待不是教育引导,我们得尊重孩子自己去表达、去经历自己的情感痛苦,而不是一味地安慰他、鼓励他或者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因为他内部的东西不是彼者(比如老师或者心理工作者)可以轻易就能给予的,而更多是依靠他自己多次的心理运作,多次的精神生活才能创造出来的。

接下来在一次次的工作中他一点一滴地通过游戏和绘画继续创造他的隐喻,我们一起分享一些理解,当我发现他哪怕是最小的进步也及時积极地给予肯定,被“看到”和被理解增加了他的自信,他慢慢地变得有底气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也会告诉我同班小朋友的一些事情。有一次他口述一封写给朋友的信让我用笔记录下来,当我发现他的内心是如此强烈地呼唤友谊时,我深受感动!之后他的画(见图5、图6)也变得不同了:上面一幅是吃海草的海龟,吐着很多泡泡,而且他写上了名字中唯一会写的“金”字,下面一幅是一棵结着苹果的树,树像伸出手一般把苹果递给一个快乐的男孩,在苹果树下还可以捡到果子!我告诉他我非常高兴看到他为自己签名了,这是很大的进步!他很腼腆地笑了,我问他苹果树边的小男孩为什么这么开心,他告诉我:“因为苹果又多又大!”这些指向美好未来的隐喻让我们看到,孩子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活力之源!

幼儿教师与心理医生工作的区别

作为非心理专业工作者,当幼儿园的老师发现有“心理异常”可能性的孩子,首先要联系家长讨论自己所观察到的孩子的现象,邀请父母来谈论他们对孩子问题的看法。也许家长会因此对自己的孩子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了解到孩子痛苦的一些根源,并做出努力来改善和孩子的关系。这样,一些问题不太严重的孩子就会慢慢变得好起来。

如果这么做的效果并不理想,老师应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保持连续关注,可邀请孩子通过自由绘画来表达自己。如果老师有足够的敏感性和情感能力,可以在隐喻维度上与孩子互动,这对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如果老师刻意使用自由绘画作为“治疗”孩子的手段,甚至过分地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通过“解读绘画”来向孩子作出解释或者进行干预,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理有被过分冲击甚至被“野蛮占领”的感觉,从而变得更加压抑或者爆发更大的攻击性,心理症状趋于严重。

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因为真心地关爱着孩子们而认真工作,同时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这些努力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和孩子们都受益。当遇到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时,老师也应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与心理医生的区别,从而中肯地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猜你喜欢
言说隐喻绘画
爱的隐喻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秋天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
沉默的力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