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0-11-06 05:34余卫平楚海月
体育师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体育院校专业课

余卫平 楚海月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当前体育院校对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重视并有举措、教师有实践有研究、学生有意愿,但同时也存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学校制度不健全、元素缺乏提炼、师资缺乏培训、评价欠缺机制等问题。建议:深入解析政策与完善学校制度,加大师资专题培训与引导,加快整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与方式,构建专业课“思政育人”评价机制。

关键词:体育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0.03.009

作者简介:余卫平(1974-),女,四川内江人,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管理

“课程思政”源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过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高校的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成协同效应的育人过程。基于新时代国家为解决高等教育根本问题与根本任务的需要,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形成探索实践“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体育院校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与输送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好“课程思政”有利于引导好价值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完善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过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体育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状况为研究对象,这里的专业课指体育院校各专业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体育院校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结合研究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考量进行问卷设计,聘请权威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初次检验,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问卷后对广东省2所体育院校发放问卷两次,二次检验表明问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抽取

20所体育院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本科14所、高职6所)。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向教师发放问卷,收到问卷70份,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87%;向学生发放问卷,收到问卷573份,最后确定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93.5%。其中本科256份、专科280份。

1.2.2 专家访谈法围绕专业课“课程思政”相关问题,对从事“课程思政”的研究专家和教授进行访谈,通过实地走访与微信访谈相结合方式,与从事体育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交流,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与建议。

1.2.3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件、刊物、网页等,查阅大量与高校“课程思政”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对专业课“课程思政”重视并有举措为响应国家号召,各体育院校结合实际纷纷制定了各种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举措,在访谈与新闻报道中获悉相关方式有:通过开展先进人物、体育明星进校园主题宣讲报告会方式,或在教学区、教室悬挂张贴国家领导人、世界名人、体育明星等有关体育的名言格言方式,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通过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教育名师讲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专题讲座;通过组织校内专家讲授“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方式增强全体教师认识;通过组织校内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竞赛活动促进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通过专门召开“课程思政”工作政策会、推进会、交流会等,推进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等。

2.2 教师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有实践有研究

如表1所示,82%的教师认为在思想、知识、能力上教书育人应更侧重思想方面,100%的教师认为在课程中有必要给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教育且熟悉将女排精神和奥运争光精神以体育人心中应有的信念与追求转化为“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95.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专业课中将思想政治内容纳入课程设计;91.8%的专业课教师有过将体育明星、专业优秀人才成长史与如何持之以恒提升专业能力相结合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有:钟小红等认为,体育蕴含着民族大义、国家精神、规则意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开放包容、乐观向上、公平竞争等丰富的德育内容,对于体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显著的实效性;常益等认为,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文化性、竞争性、对抗性、规范性、社会性等特征,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質性、精神性、制度性等资源,应在课程目标上传达“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思政”教育要求,在课程评价上确立“思政”教育标准;薛欣等认为,武术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教育资源,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华民族精神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应坚持文化自信,让“课程思政”强势回归。分析认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已形成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氛围,且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达成了与丰富的体育特质特性紧密联系的共识。

2.3 学生接受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意愿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当前体育院校学生早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加之00后学生多数成长环境优越、经历挫折很少,随之而来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网络灰色文化、社会浮躁思潮的增大使之对未来人生时常产生迷茫。如表2所示,调查中98.9%的学生希望专业课教师也是自己人生道路的引路人,95.5%的学生希望专业课教师除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外也给予价值观引导,98.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有进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但同时有88.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惯以单一说教的形式进行价值观引导,并有79.7%的学生不认可这种单一说教形式的价值观引导。在对低年级与高年级问卷分别统计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对以上问题不认可的比例高达95%以上。学生接受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意愿,但普遍对单一说教式“思政”不认可,同时也反映出对专业课教师更高的期望值。

2.4 存在问题

2.4.1 学校制度不健全从表3可见,调查中85.3%教师的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写出体现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和方法,93.5%教师的课程教学进度中没有明确写出体现价值观引导的内容,55%以上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中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是随机或没有的,以及83%以上教师在考试过程中随机或没有体现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和形式。访谈中发现还没有一所院校出台专门制度去强化要求,说明教师的“课程思政”仍处于随意的初级阶段,“思政”的内容、时机、尺度仅凭教师的素质、经验、情绪而定,没有制度要求,教师们也没有必须实施的动力和压力。

2.4.2 元素缺乏提炼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体育人才要立德树人、讲体育精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院校德育教育一直倡导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德育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体育文化发展,德育也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完善的,尤其新中国已走过70年,改革开放40年,如今迈进新时代,这需要高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去提炼整理,然而调查中91.8%的教师没有整理过“课程思政”的元素(表3)。当然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仅仅依赖授课教师随性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些“思政”内容放在任何时代讲都不过时,而有些“思政”内容在这个时代尤其要突出讲,有些“思政”内容适合所有体育专业课,但不同的专业课也需要不同的“思政”内容与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4.3 师资缺少培训

要成为一名既精通专业教学又懂得“课程思政”的优秀专业课教师,没有持续专门的“思政”再教育过程,仅仅靠自觉修炼提升是有限的,尤其是结合时代发展要清楚为国家培养怎样的人,因此定期接受专门培训十分必要。当前专业领域的相关培训较多,参与教师的热情很高,而“思政”方面的培训却很少,专业课教师的意愿也不够强烈,调查中63.9%的教师认为不愿意工作之余花时间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可见定期强制性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很有必要。

2.4.4 评价欠缺机制当前体育院校开展的各类宣讲、报告、宣传、活动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指出了方向,但具体到每一堂专业课,怎样的“课程思政”内容才算正确的,怎样的“课程思政”方式才算有效的,怎样的“课程思政”效果才算优质的,还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一直以来体育院校对任课教师都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但其中针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却很有限,

所占分值也不多(一般不超过10%),很少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课堂上任课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思想和纪律要求是很平常的教育,但要上升到专业与“思政”结合的教育教学并对学生产生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等就不同了,因此没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评价必然是盲目、无序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也不可持续。

3 对策建议

3.1 深入解析政策与完善学校制度首先是深入解析政策。

体育院校层面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解析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推进措施,鼓励开展专业课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其次是完善学校制度。

体育院校在“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堂常规制度、教育规范制度等,明确专业课“课程思政”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效果。

3.2 加大专业课师资专题培训与引导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重视培训是体育院校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主渠道,通过各种培训,引导专业课教师提升正确“思政”能力,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讨论、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素养的自觉意识。

3.3 加快整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与方式一是体育院校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站,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学工教育之间建立起协同研发机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德育协调引领作用和学工部的德育基层育人作用,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理论研究团队,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二是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建立起共同育人機制,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整理与教学团队,鼓励集体备课,指导专业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来回应学生的思想认识需求,在教学中不断整理相关元素与完善应用方式;三是聘请“思政”专家学者对收集、研究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梳理整合,最后形成优质可行的“思政”元素与方式再推广应用到体育专业课中。

3.4 构建专业课“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完善专业课课堂效果评价体系,增加“思政育人”在课堂效果中的评价比重。一是完善专业课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明确“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计划、进度、教案、总结等课程资料中必须体现,促进专业课教师改进原有惯性准备课程资料思路;二是完善专业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指标,增设对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指标,指明“思政”与专业教学结合,促进学生建立“思政”价值认同意识;三是完善专业课教师评价办法,增设对任课教师开展“思政育人”考核评价指标,促进教师更加关注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改进教学效果认同;四是完善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二级学院、系、部每学期组织汇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评价结果,并通过总结评语、组织评比等反馈给教师,形成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院校专业课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