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维
在板结沉闷的中国银行业,很少会有名人或高管公开发表批评式言论。2020年10月,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演讲。
他抨击传统银行是“当铺”,嘲讽监管全球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指摘中国金融的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系统的风险。
就像是2008年叫嚣“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演讲再次如深水炸弹,激起千层浪。
与此同时,由马云等人一手创办的科技金融庞然大物—蚂蚁集团正在为IPO摩拳擦掌。这只定价为每股68.8元人民币的金蚂蚁,如无意外,将募资逾340亿美元,势必摘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桂冠。
它让去年最大规模IPO沙特阿美相形见绌,代表着世界从一个以石油为最具价值资源的时代,进入了數据至上的时代。有人因此毫不掩饰地称赞,明明是一头大象,非得叫蚂蚁。
无论是马云激烈的言辞,还是蚂蚁上市的规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把这只“蚂蚁”放在中国金融史和科技史里,它代表什么。
七夕,在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当天,蚂蚁正式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情书”。在数百页的招股书中,蚂蚁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家底。
从各项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来看,蚂蚁完全担得起外界对“造富机器”“互联网第一龙头股”的期待。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它一直保持超过30%的营收增速,规模从654亿元提升至1206亿元。2020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212.34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1.2个亿。
百亿、千亿的天文数字,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感知范围。如果看蚂蚁的员工薪酬,更一目了然。招股书显示,蚂蚁上半年职工薪酬为55亿元,员工人数最新为16660人,也就是说,蚂蚁员工人均5.5万元/月。
宣布上市当天,蚂蚁总部大楼传出“一种财务自由”的欢呼声。尽管事后被澄清是由于马云的到访,员工们合影鼓掌,但网友并不在意真相是什么,毕竟蚂蚁一旦上市,便会造就大批千万富翁已是铁板钉钉。
这不禁令人好奇,蚂蚁究竟靠什么赚钱?
面对这个问题,蚂蚁自己也思索了十几年,曾三度更名:先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然后是“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到今年提交招股书前,去“金融”,称“科技”,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从名字的一退一进来看,蚂蚁明显想让自己区别于纯粹的金融公司,而强化科技属性。蚂蚁不是孤例。事实上,“去金融”是近两年所谓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选择,就像京东的金融品牌“京东金融”在两年前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
“支付行业在中国受到严格的监管。”在风险因素一栏中,蚂蚁的招股书明确写道。站在安全的层面,不难理解。
互联网曾经是中国管制最少的领域,但这个产业的地位今非昔比,部分企业“富可敌省”,基于社会管理或其他深层的利益诉求,监管的触角乃至权力的渗透都必然会变成“大概率事件”。
提高估值则是另一层因素。相比金融概念,科技概念更容易获得高的估值。近五年来,中国上市银行整体市净率一直在0.8倍左右徘徊,而科技类公司市净率动辄10倍、20倍或更高。以科技类公司进行估值是必然的选择。
但公司名字的变化,只是一个壳、一个包装,想要理解蚂蚁的核心、理解它的商业模式,要从它的盈利结构入手。
支付、理财、微贷、保险、信用和技术输出,是蚂蚁主要的六大业务板块,也是收入来源。它们看起来极其复杂,但肢解开来其实主要分为“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这两者加起来占到蚂蚁营收比重的99%以上。
作为一款国民软件,在过去一年中,支付宝的活跃用户超过10亿,并处理了110万亿元的支付交易,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PayPal的近25倍。
支付,是蚂蚁起家的业务,也是根基。2003年,蚂蚁以网络购物作为支点,撬动了支付宝的诞生。此后,支付宝如同一只野兽,迅猛成长,让马云一度感叹: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令马云没想到的是,微信支付在2015年依靠春节红包“偷袭珍珠港”,攻破支付宝的壁垒。此后数年,这两家移动支付玩家战火纷纷,支付宝目前以市场份额超过50%获得胜利。
作为一款国民软件,在过去一年中,支付宝的活跃用户超过10亿,并处理了110万亿元的支付交易,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PayPal的近25倍。
然而,蚂蚁真正要做的不仅仅是以支付为主的PayPal。支付宝只负责吸引、了解用户,获得用户黏性,用时髦的话讲,它是蚂蚁的“超级流量入口”。
使用支付宝的用户则会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其平台上其他产品、业务,比如以花呗、借呗,以及联合贷款为代表的消费金融业务。它们来自“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是蚂蚁最大的利润源头。
2014年,花呗与借呗上线,为网购提供循环无担保信用额度,基本上就是一种虚拟的信用卡,它们很受欢迎。到了2017年,二者占蚂蚁总利润已经达到约73%。
单看赚钱能力,蚂蚁势不可挡。它在每个目标市场上都有令人眼花的增长速度,但也常遭人诟病,虽然丢弃“金服”之名,蚂蚁却仍然是一家主要靠金融业务养活、鼓励年轻人借贷的公司。
蚂蚁自然有不少不便及苦处。认清现实,蚂蚁必须甩掉光溜溜的赘肉,只要一有机会,就亮出自己科技的肌肉,包括此番上市,蚂蚁给予资本市场的预期也是如此—2021年,技术服务类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成为第一大收入项。
蚂蚁的技术服务业务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时间倒回到这个世纪之初,蚂蚁一词还只代表一种爬行动物,网购眼下的难题是,由于买卖两方担心对方不付钱或者不发货,双方只能选择“同城”。
如果不解决“担保+交易”,阿里也就无法成为今天的阿里。着急的马云希望通过银联寻求帮助,便去了趟上海。
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落差,是不可避免的。约半小时后,马云就从中国银联总部出来了。银联拒绝了马云的请求。
回到杭州,马云有了另一个解决之道:自己干,筹建支付宝,为电子商务提供担保交易。马云不是信口开河,他想过,如果要坐牢,就他去。
下这个决定的时候,马云对银行一窍不通。不仅如此,作为2000年前后崛起的互联网企业,他也是唯一一个完全不会编程的创始人。幸运的是,中国很多问题的症结,不在专业和技术,而是常识。
“信任才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两年前,就在马云从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去当“马老师”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是常识—金融交易本质,就是基于信任的跨期价值交换。没了信任,什么都别做。蚂蚁的创造价值,就是建立了信任。
大家熟悉的芝麻信用,就是用数字技术细致地刻画个人的信用。
相比审视一个人的资产、一家公司的财报,蚂蚁看你购买什么商品、送去什么地址,分析你的存货、流水、用户评价等指标,就计算出你的收入等级,筛选出信誉良好的商户,就能提供合理的信贷支持。
“蚂蚁比传统银行懂得多得多”,一位银行人士对南风窗记者表示。有多懂呢?以余额逾期率来算,招股书显示,2019年,蚂蚁消费信贷余额30天以上的逾期率为1.56%,90天以上的逾期率为1.05%。
而商业银行2019年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6%,微众银行的60天以上不良贷款率是1.24%,360数科90天以上逾期率则为1.5%。
建立信任仍在蚂蚁中持续。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蚂蚁宣布上市计划的三日后表示,蚂蚁区块链升级为蚂蚁链,它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信任新基建”。7月,杭州市正式上线全国首个区块链电子印章应用平台。通过它,就可以杜绝类似老干妈“萝卜章事件”的发生。
在建立信任这条路上,或者说消除不确定性这件事上,蚂蚁能挖掘的,还有很多。像是奶粉商品的溯源、公益捐款的追踪,完成了它们都能大大降低社会信任成本,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
进一步而言,蚂蚁的价值,很难简单归类为金融或科技。
2013年之前,银行凭借“存贷款利差”,迅速成长为金融巨子,日子过得顺风顺水。银行巅峰时期,中国四大行也是全球四大行。
这个利差数字看上去并不“恐怖”,但考虑到海量的放贷数字,那就不简单了。与此同时,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收入占比依然不高,这意味着利差收入依然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刚性存在”。
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划破宁静。蚂蚁们做到了随时“转存”,并且利息高于银行,有媒体对此评论:再也没有理由把钱存在银行了。
很快,几乎所有银行都在2013年底猛然发现,那些免费又好用的存款,突然不见了。银行与蚂蚁们的战争由此拉开。
银行开始显现它的“手腕”,打着安全旗号,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打压。最典型的就是,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都出现了“限额”的限制。
约十年的交手,银行和蚂蚁们共同书写的江湖恩仇,终于在今年的外滩金融大会上,以握手言和而告一段落。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并不是某一方的退让或认输,而是双方都明白了一点—唯一的对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这个时代。
一方面,银行必须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今天,中国的经济已经从投资转向了消费。而当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时,传统银行体系分配金融资源的能力就显得苍白无力。
另一方面,地产、国企等那些最省心最利润丰厚的放贷捷径,正在一步一步地被挤压。
先是供给侧改革,后是“房住不炒”的国策,今年又来了“三道红线”,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国家提出金融系统要让利1.5万亿给实体经济。蚂蚁也好,银行也罢,此刻都必须睁大眼睛去寻找实体经济里那些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和普通家庭。
于是我们发现,如今的银行都希望实现优势互补,选择抓住蚂蚁输出的场景、用户和风控技术,再结合自身牌照和超级资金的优势,尝试数字化转型。
以银行为例。它是实体经济的助手,但也是实体经济的成本制造者,在中间承担着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责任。这些责任是有补偿的,这个重要补偿有个专业名词,叫作:存贷利差。商业顾问刘润曾给出一个数据,今天中国银行业的存贷利差,大概是2%~3%。
这个利差数字看上去并不“恐怖”,但考虑到海量的放贷数字,那就不简单了。与此同时,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收入占比依然不高,这意味着利差收入依然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刚性存在”。
显然,“刚性存在”也会带来“刚性成本”,那么它将由谁来承担?这是银行、“蚂蚁们”、监管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