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困境与重生

2020-11-06 07:31之心
南风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剧变医学奖诺奖

之心

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诺贝尔奖自带了一种尴尬属性。一方面,一提起最具世界范围影响的奖项,人们首先想起的还是诺贝尔奖;但另一方面,每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谁,获奖者因为什么贡献,已经越来越不被公众所关注。这种荣耀血统与遭冷遇现状之间造成的撕裂,已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每年的奖项里,最受关注的大概是文学奖、经济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这三项直指人类生存发展的三件大事:灵魂问题、钱的问题、健康问题。今年,由于全球疫情的关系,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人们普遍寄希望于这一奖项能给出一种希望:在新冠病毒的研究和防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最终的结果是,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而获奖。这说明,科学研究多数时候是滞后于现实和人们的期待的,每一步的进取只能踏踏实实,持续付出艰辛的努力。

對于公众来说,谈论诺贝尔奖,阈值最低的是文学奖。多年前,恰逢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连我工作所在的、平时并没有多少文学色彩的城市,都迅速掀起一股“莫言热”。但现在,每年的文学奖已经很难复制那种“盛况”了。这不仅因为最能引发中国读者阅读共情的中国作家在短期内再获奖有一定难度,还有这些年获奖的外国作家多少有点“小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时代已经变了,更多的文学奖正在崛起,文学巨匠们可以找到诺贝尔奖以外的出名路径;读者对于严肃文学的理解、审美和诉求也在不断被消解和重塑,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和消费机制都在剧变,并在剧变中逐渐走向多元和个性化。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权威,却越来越不能让更多人满意。

我乐观地认为,诺贝尔奖的“没落”,是好事。从根本上说,即便119年的漫长历史足以让诺贝尔奖淬炼成世界奖项的金字塔顶尖,但其根基仍然是一套人为的规则。既是人为,就很难避免漏洞,存在被钻空子的空间。这从诺奖对新增奖项越来越保守,乃至完全关闭这一通道的操作中,就不难看出。而最大的损失在于,它会让世界范围内很多本够资格得奖的高端人才,错失奖项。我们当然不提倡科学研究过于功利性,但也不能否认诺奖对于鼓励高端人才、促进人类科技文化事业进步的巨大正面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靠诺奖“刀刃向内”的自我改良是不够的,有必要利用外部环境来一次倒逼。其他奖项的出现和崛起,改变了诺奖一家独大的格局,这种氛围对诺奖造成的压力和竞争感,会加速诺奖的重生。这不仅是为了重新擦亮诺奖在新时代社会中的光彩,更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每一个“最强大脑”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人才是诺奖最大核心竞争力,厘清人才和诺奖的关系,以对人才的敬畏和珍视重新赋予诺奖的威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剧变医学奖诺奖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探索古人类基因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细胞运输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