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广淞:留住“国宝”爨体字

2020-11-06 07:34刘越山
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钢笔字书体字帖

刘越山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

作为中国古代稀有的字体,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爨(拼音:cuàn)体,也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堪称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近年来,有一个人将这一稀有字体发扬光大,他就是毛广淞先生。

毛广淞出生于江苏涟水县的一个小村。少年读书时,同班同学带了一本“黑纸白字”的书到学校,引起许多小学生的好奇和围观。那本其实就是字帖的“书”被小同学视若珍宝,舍不得让大家多看一眼。毛广淞很想借阅,但无论怎样哀求,都没能如愿。年纪小、不服气、对知识有着强烈渴求的毛广淞从爷爷那里要了5元钱,到亲戚家借了一辆自行车,竟然一路骑到了80多公里外的清江市。虽然转遍新华书店也没有看到那本字帖,只买到了两本钢笔字帖,但就是这两本钢笔字帖开启了他的书法之路。

自此之后,毛广淞就对着这两本字帖苦练起来。高中毕业后他当了兵,在军营里,毛广淞对书法的热爱始终都没有间断,初习唐楷,后入颜、柳,孜孜不倦。一有空闲,他就学写字。一次,他练完书法,拿起“洗发膏”去洗头,等抹到头上的时候才发现流淌到脸上的竟是黑色的液体,“洗发膏”原来是金鸡鞋油。

上世纪80年代,毛广淞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蘭亭序的真伪》,郭沫若用来证明《兰亭序》真伪的爨体字,让毛广淞很好奇,这是什么体,怎么没见过?为了探寻源头,他翻古籍、查碑文,对爨体字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1600年前的魏晋时期,爨体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字书体,因曹操和后来的司马炎的“禁碑令”,从历史上神秘失传。直到清乾隆戊戌年云南曲靖地区一位耕作农民的意外发现,“大小二爨碑”的“显身”,才使爨体这个尘封千年的书体再次受到关注。

随着对爨体了解的增多,毛广淞的心中也涌动起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爨体,并一定要把它传承下来。”身系行楷、兼习诸体之后的毛广淞,爱上了“爨”体,开始专精一体,走上了写爨体、传承爨体的道路。

为了复活爨体,毛广淞放弃了很多休闲时间,一遍遍地揣摩、临摹,400余个爨体字在毛广淞的笔下也如“爨碑”一样用笔方峻,起收果断,既有汉碑法度,又有隶书遗意;似昆刀切玉,又如雄鹰击空,气势磅礴。经过不断练习和揣摩,毛广淞竟然将“爨体”字从400多字扩展成近万字。他的作品也相继被人民大会堂、解放军驻港部队、浙江省博物馆,以及国际友人萨马兰奇和施瓦辛格先生、俄罗斯现代书法博物馆等收藏。

《东风夜放花千树 》

2013年9月,国内最大的电脑汉字库——北大方正,将爨体字以毛广淞名字进行命名,并将“毛广淞爨体”与其他如启功体、舒同体共同纳入中国电脑汉字库,“毛广淞爨体书法”受到国家版权局保护。毛广淞表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爨体字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将对推广汉字起到独特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记住爨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我们不能丢!”说这句话时,毛广淞神态坚定,声如洪钟,透着军人的坚定不移。

猜你喜欢
钢笔字书体字帖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小字帖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小字帖
小字帖
小学钢笔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