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扶贫:汾酒扶贫新路径

2020-11-06 07:31董可馨
南风窗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方山县马坊汾酒

董可馨

一个贫困的北方乡村是什么样子?

2015年8月,当闫学平回到土生土长的山西吕梁方山县,来到马坊镇马坊村时,映入眼帘的,是破烂不堪的主街、无人修缮的水管和坏了的路灯。村里一入夜就漆黑一片,有近一半的村民都是贫困户。而这个村子,还是镇政府所在地。

在这一年,陷志鹏29岁,从汾酒集团来到马坊镇树林则村,感叹于原初的乡村风貌和宜人的空气质量,他第一次成为农民的伙伴,虽听不懂村民们的方言,但仍能感觉到这里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直接的—高兴就同你笑,生气就冲你发火。

当时的他们,还不能预见自己的未来将如何嵌入这些普通的贫困村,但他们已准备适应身份的新转变:从汾酒集团的员工到被派驻到方山县马坊镇各村的第一书记。

从2015年8月起,汾酒集团开始定点帮扶方山县马坊镇马坊、树林则、西沟、赤街和赤街会五个行政村,帮助五个村的964户贫困户,2646个贫困人口,以及所有在这里生活的近五千村民脱离贫困境地,获得更好生活。

也是在这之后,人员、资金、产业,进入了马坊,五年时间,人们见证了村子一一摘掉贫困帽、破败的乡村展现新颜,也见证了村民们的生活渐入佳境。

而在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也已基本得到解决,这场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脱贫攻坚历史任务,这一贯穿中国历史的遥远士人理想,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逼近了实现的可能。

从无到有

和制约很多地方发展的问题一样,马坊镇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它位于方山县北深处山区,遍布土石与沟壑。

没有集体经济,没有集体产业,村民们普遍靠着自己种地的那点收入过活,情况好点的,维持基本生活,不太好的,日子紧巴巴地过。有能力的年輕人待不住,只想着离开,而年轻人走了,村子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陷志鹏刚来树林则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他有力气、有朝气、有干劲,但在村中老人看来,这个外来的小伙子太年轻,又讲着听不懂的话,他来干啥的?他能行吗?

陷志鹏的心里也有许多问号,他知道自己来的任务是要带着村民们脱贫,但怎么让理想落地?具体该做些什么?又如何亲近农民?这些问题没人教,都要自己摸索。

他的办法是依靠村里的党组织来发动群众,通过班子建设、发展党员、召开党会、组织活动,先把班子的凝聚力提起来,然后让党员干部带头做事,鼓励农民改种经济作物。

他放低姿态,努力融入村民之中,对年纪大的以叔叔伯伯相称相敬,与年纪相仿的以兄弟朋友相处相待,平时没事就在村里多走动,慢慢的,村民们也觉得这个小伙子没有不靠谱。

获得了信任,接下来他能够更大胆地为村子谋发展。他从集团带来了六十多万元资金,之后的问题不是没钱,而是现有的钱怎么花,不能随便花完算了。

村里原来有些养牛的养殖户,一开始,他打算先解决人畜分离的问题,然后由村级村集体统一管理,集体购买,但经过四五次开会研究,发现村民意志难以统一,买牛的所需资金对村民来说也过多了。

转变思路,还是得自己牵头来做养殖场,几经寻找,他们找到一家做肉猪养殖的企业,巧的是对方也正在寻找合作者,最后谈妥由村里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从而敲定了合作方式,在村里盖起了养猪场。

如此来做,风险不大,并且由双方共同承担,养殖技术由成熟企业提供,也省了村里自己摸索走弯路。

这个养猪场算集体的,但村民不需要自己出钱,可以受雇于养猪场,还能以分红的方式获得养猪场无偿提供的收益,对村民来讲,何乐而不为。

历时6个多月,可容纳500头肉猪的养殖场在树林则村胜利竣工,经过科学的养殖和符合市场化的运营,第一批猪出栏,为村集体实现了盈利8万余元,扣除养猪场的运转开支和集体留存,剩下的盈利由村民分红,全村的贫困户每户分到了150元,非贫困户分到了100元。当村民们拿到第一笔虽然微薄的分红时,他们真正感受到扶贫工作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实际增益。

眼下,这种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方山县里又给了村里一部分资金,加盖了一个5000头的养殖场。在陷志鹏看来,养猪场的运营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当他们撤出去之后,村民也能够自己维持养猪场的运转。

这是他们工作的理想所在,对贫困的村子扶上马送一程,往后的路还要村民自己来走,期盼那么一天,村子不再需要他们,也能靠自己的产业支持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新的思路

对于贫困村来说,养猪场的扶贫方式,是一条从无到有的道路探索。它不仅为村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而且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村民收入是可持续、有保证的。

不过对于广大农村的复杂扶贫事业来说,这只是路径之一。受制于现实,不是所有村子都有能力发展起成规模的新产业,在农村,种植业依然是最为基本经济生产方式。对于原有的农业,适用的是另一条扶贫思路:从有到精。不一定要完全开辟一条新路出来,而是修整原有的路,并把这条路连通出去。

养猪场算集体的,但村民不需要自己出钱,可以受雇于养猪场,还能以分红的方式获得养猪场无偿提供的收益,对村民来讲,何乐而不为。

闫学平所在的马坊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没有企业,但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发展农牧业也有很大的制约。闫学平在充分调研后,认为还是要立足于农业,紧抓传统种养业不放,同时兴办扶贫车间,帮助劳动力转移。

在种植业上,他动员村民从玉米改种回报率更高的高粱,利用集团提供的产业发展资金在休息日带领村委成员跑岚县、到汾阳,购买高粱播种机和专用地膜,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出率。

买来的地膜向村民免费提供,村民自然愿意配合。农业耕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改进在2017年见了成效,马坊村的高粱秋季平均亩产达到1300余斤,很多粮贩子上门来收购高粱,村民们的收入比种植传统的玉米亩增加了400多元。

经过推广发展,现在的马坊村村民已经形成了持续种植高粱的习惯,每年种植面积达600余亩。

种出高价值回报的作物只是基础,还需要与市场对接才能兑换价值。这一方面,靠市场信息的自然流动,另一方面,党和政府也做了不少组织协调的工作。

山西省委提倡“五进九销”活动,鼓励推动农特产品进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和军营,由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基地认领订销,旅游带动促销,帮扶单位助销,劳动就业推销。

对这一号召,汾酒集团积极响应,购销帮扶点农特产品。如2019年收购方山县高粱1795吨用于酿酒生产,共计448.81万元;2018年和2019年向方山县肉牛养殖场捐助了价值82万余元的酒糟饲料,汾酒股份机关还与树林则村签订了土豆购销协议,对整村土豆进行包销。

这是眼下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新思路,也是新时期扶贫的重要方式,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

它的效果不错。如今,不仅是马坊村和树林则村,汾酒集团定点帮扶的五个行政村都已摘掉了贫困帽,接下来的任务是防止返贫,而防止返贫,最好的办法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扶贫工作中,就是以产业带动经济。

不变的理想

一千多年前,在破旧的茅屋里,杜甫于困顿和寒冷中,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这一贯穿中国历史的遥远士人理想,在当下第一次逼近了实现的可能。

脱贫攻坚是一场席卷全中国的重要历史任务,担负着非比寻常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这次脱贫攻坚扭转了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贫困人口减到一定数量后就减不动、戴贫困帽的县越来越多的趋势。全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扶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了使广大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脫贫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收入,而是综合性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二三”—“一个收入”,“两个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和“三个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都有保障。它覆盖贫困群众生活生命的几个最重要方面。

在马坊镇,政策上,贫困户的医疗报销比能够达到90%,再加上省内政策,在县级医院看病,自费费用1000元封顶。

帮扶的工作队员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特别关注和支持。如马坊村贫困户王成香,生育的四个孩子都有残疾,大儿子又娶了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媳妇,2016年生育的一个女孩,2018年6月由于看护不慎,一杯开水将孩子的面部、胸、肚全部烫伤,且这个孩子还没有上户口没有医保,闫学平在水滴筹中用自己第一书记的身份实名进行证实,并积极转发朋友圈,号召自己的朋友、亲戚单位同事进行网络捐款,同时动员村两委成员进行募捐,共筹集捐款5万余元,使孩子的治疗费用有了保障;同时积极与辖区派出所、方山县妇幼保健站联系,办理了孩子的出生证明,落实了孩子的户口。

工作人员还帮助村民们修建了卫生室、活动广场、公厕、河坝等,恢复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硬化了道路,修建了便民公园、过河大桥,完善了村中基建。从2016年至今,在马坊镇的五个村,汾酒拨付的扶贫项目资金共有450万余元。

除此之外,来到马坊镇的工作人员还帮助村民们修建了卫生室、活动广场、公厕、河坝等,恢复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硬化了道路,修建了便民公园、过河大桥,完善了村中基建。从2016年至今,在马坊镇的五个村,汾酒拨付的扶贫项目资金共有450万余元。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这是汾酒作为国企的社会责任。”陷志鹏如此认识他正在做的事。这正如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所说:“拥有社会责任感,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早已成为汾酒上下的统一意志。”

这样的意志,需要由一个个像闫学平和陷志鹏这样的普通人来承担和实现,他们参与到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来,实实在在地帮助百户千家提升了生活,但他们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

“我不算什么,我也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这儿,只希望一些好的东西能留下来,我也留一个致富的希望在这儿吧。”陷志鹏说。

据他说,树林则村这几年开始有年轻人回去了,本地人手头有了富裕的钱,开始想着提升生活质量,回来的年轻人会从事装潢工作,不缺活儿干。

他们的确留了一个希望在这儿: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也可以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方山县马坊汾酒
书画名家与汾酒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汾酒老作坊
汾酒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中药材助增收
吕梁市方山县:脱贫摘帽任务圆满完成
市商务委领导调研马坊
一瓶汾酒是山河
希尔顿酒店抢滩入驻马坊物流基地“御马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