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叶水云 肖燕萍彭晓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其不仅传承了我国的文化,同时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而在现代化的思想下,我国“非遗”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就在“非遗”文化面临着消失危险时,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使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不仅可以对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從而实现双赢。例如,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就是成功发展“非遗”文化的良好案例。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人民大多能歌善舞,民族文化鲜明。现如今,人民的精神需求增加,发掘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非遗”旅游事业,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旅游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产业链,其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各地区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例如,如果当地存在古代建筑遗址,当地政府就会以此作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并且对遗址进行“包装”和推广,从而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这种形式的旅游产业以物质遗产作为基础,在长期发展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遗址进行维护和保养,因此以物质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我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真正的瑰宝,所以近年来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了多个保护政策和方针,并且大力提倡“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所谓融合发展,就是以“非遗”文化为基础,然后开展各种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活动内容。这不仅可以宣传和保护“非遗”文化,同时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是利用历史遗产发展旅游经济的最优选择。
(一)丰富的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保障融合发展的基础
现如今,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国家实施了少数民族自治的政策。以湘西州为例,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4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了44项,州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达到了239项之多。由此可见,湘西州具有极其优越的“非遗”旅游资源。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将湘西州发展成为旅游胜地。而丰富的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研究成果的推出和人才队伍的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说明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内涵。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就必须对“非遗”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因此,要针对“非遗”进行保护和研究,建立庞大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其中,吉首大学作为长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院校,不仅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还拥有较为全面的遗产保护专业知识积累。并且在长期的非物质遗产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非遗”保护理论,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吉首大学是我国培养“非遗”研究人员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另外,吉首大学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是推动“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据。
(三)乾州古城“非遗”园起到了标榜作用
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的州市,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同时还存在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湘西州的魅力还在于其地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湘西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在湘西州的发展中,旅游业是其经济支柱。
为了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首市以乾州古城为基础,将湘西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舞台。另外,乾州古城的建立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国各地区人民提供了了解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推动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机会。
乾州古城的建设对于湘西州而言是极为成功的,并且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政府看到了“非遗”和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乾州古城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体系。此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所以古城的发展方向也是围绕着民族特色开展的。例如,在乾州古城中有许多商家,这些商家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苗家阿哥和土家阿妹的卡通人物工艺品,并且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同时,乾州古城中还汇集了“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家等,这些具有手工艺技术的人,通常会制作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首饰和工艺品,如苗族银饰、民间木雕等,经过长期的推广,这些工艺品逐渐成为游客购买的主流产品。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在湘西州的旅游发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起到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作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标榜作用。
(一)“非遗”资源和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虽然形成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旅游经济,但是在长期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有的“非遗”旅游处在积极开发状态,而有的“非遗”旅游却处在消极状态,这种发展严重失衡的状态,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行业的全面融合发展。
以湘西州的“非遗”旅游业为例,苗族鼓舞是湘西州的重要民资文化,其影响力遍及保靖、古丈、凤凰等,并且还成为凤凰古城晚会中的压轴表演节目,在宣传和推广下苗族鼓舞逐渐走出湘西、走出湖南,甚至成为湘西苗族文化的明信片。而苗族四月八节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发展中完成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四月八节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导致优秀的文化遗产被忽视,从中可以体现出我国“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并不完善,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关负责单位应该加大推广和开发力度,从而使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优质的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与设计理念的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其目的主要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应该有效地利用“非遗”文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开拓更广的消费市场。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手工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而降低了旅游业的经济收益。另外,由于商家只看重手工艺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其内在价值,其在手工艺的设计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不仅影响了手工技艺的推广,还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设计理念的缺失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三)缺乏有关“非遗”开发的优惠政策
虽然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很高,但是“非遗”和旅游业发展的结合却没有得到较高的关注,这也导致“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处于缓慢发展中。另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政府缺少较大的优惠政策,“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动力不足。
而吉首市作为湘西州的州府,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融合的问题上有较大的支持力度。但是,吉首市当地政府实际行动还有所不足,“非遗”和旅游相融合发展缓慢。对此,国家和地方在对待地区旅游业发展上,要有更多切实可靠的优惠政策,推动地方“非遗”开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工作
(一)以吉首市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重点城市
吉首市作为湘西州的州府,其可以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城市。而在吉首市的建设发展策略上,已经制定了东歌、西鼓、南戏、北狮和中春的发展战略,并大力推动其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项目,吉首市推出了以苗族鼓舞为主,其他节会活动为辅的旅游发展策略,并且大力提倡当地少数居民发展手工技艺,制作手工产品进行销售,以此增加经济收益。
另外,建设吉首市为旅游重点城市,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而最为重要的是,因为吉首大学拥有优质人才力量,当地政府可以依靠科研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高质量开展“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工作,从而推动吉首市的经济建设。
(二)定期举行“非遗”和旅游相结合的活动,推动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在特色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对“非遗”文化做好宣传和保护工作。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应以活动为载体,定期举行各种民俗活动,使游客体会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湘西州的民族节会多种多样,主办方可以定期举行相关节会,在正月时可以将摆手节作为主打活动,到了二三月就可以举办兰花会等活动,期间还可以穿插现代节日如美食节等,通过举行各项民族节会,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从而起到一定的文化推广作用。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面临着重大危机。由于现代思想的改变,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再投入传统手工制作等行业中,这一现象不利于“非遗”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要重视传承人的培养问题。而吉首大学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学府,更应该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必须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从而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另外,湘西州政府在开展文化旅游时,也要加大对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人们对湘西“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此外,湘西州政府还要鼓励当地少数民族人民重视自身的文化艺术,從而提升文化传承的意识,并且还要激励当地人民群众将“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如此一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并且通过培养传承人的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推广到全国各地,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建立完整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保障。而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家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还要发展旅游事业。并且当“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后,还应该大力发展其他副业,例如,提倡少数人民从事手工产品制作,从而增加经济收益。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湘西州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社科课题“湘西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助力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号:SK202014);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苗画元素融入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应用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XJK20CZY06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元素在插画设计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19C1799)。
作者简介:刘玲(1987—),女,苗族,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生,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非遗”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彭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