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提升抱持型领导力

2020-11-06 07:24廖琦菁
销售与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管理者新冠疫情

廖琦菁

随着中国各城市调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各地有序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在逐步减弱。但一种持续时间更长,更为隐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在持续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那就是重大灾难所带来的心理打击。企业需要了解,面对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员工应如何认识?这些情绪又会给组织带来哪些影响?管理者应如何为员工提供恰当的帮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吉安皮罗·派崔列(Gianpiero Petriglieri),他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带来的两种主要心理干扰,并提出组织应通过提供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帮助员工及企业渡过难关。

兩种反应:抑制与过动

通常来说,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破坏性事件的过程是短暂的,事件发生了,出现创伤,然后人们开始恢复。而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来说,一切仍然在持续之中,也许高峰已经过去,但人们依然担心。他们会想,会有新的疫情暴发吗?我有被感染的可能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考虑两种心理干扰。一个是精神创伤,另一个焦虑。当然,即便面对重大灾难,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

理论上,精神创伤具有可见性且影响持久。有些人更具韧性,他们只会感觉不适,一旦放松下来就会恢复。但另一些人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伴随闪回和能力受限等症状。那些在此次疫情中失去亲友的人,他们会遭受更严重的精神打击,感到分外悲伤。如果这种情绪无法通过陪伴或某些仪式度过,那么悲伤就有可能发展为精神创伤。一些人会患上复杂性哀伤(complicated grief)的精神疾病。复杂性哀伤通常持续六个月以上。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焦虑、伤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受到了精神创伤,我反对把自然反应病理化。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威胁了人的健康。另一个方面使人们面临诸如失业、负债等物质损失,甚至是安全感这种象征性的损失。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威胁和损失的反应,有恐惧、焦虑、犹豫不决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过程,并非精神创伤。

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的是焦虑的程度。对某些人来说,这只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担忧。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更为严重。面对焦虑,人们往往有两种表现。在学术上,我们称之为抑制(inhibition)与过动(hyperactivity)。抑制表现为,人们陷入自我封闭之中,变得更加犹豫不决,有时甚至感觉麻木,在对外寻求帮助方面出现困难。过动的情况恰恰相反,人们会非常烦躁,过度付出,或者因某些小事而情绪爆发。

从组织层面考虑,这些情绪给员工的工作能力带来两种影响。一般来说,你会发现有些人难以回到原有的工作方式。表现为消沉、注意力不集中和摇摆不定。五分钟之前,“我很想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五分钟之后,“我没力气了”。另一些人似乎不受影响,对他们来说,回去工作是一种很大的解脱,能够转移注意力,但有时他们会过度工作,导致精疲力竭,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还需要特别注意第三类情况。以上两种反应,是我们假设人们拥有稳定的生活,有适应能力,生活祥和且幸福的基础之上,然后他们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动荡。但有些人的生活已经处于挣扎之中,拮据度日,他们也许患有焦虑症等疾病。工作是他们的依靠,失去工作可能使情况加剧恶化,这对已经脆弱的系统来说将是巨大的打击。他们将会需要更多时间才会感到安全。

对于那些涉及密切人际互动的工作,比如销售或以团队工作为主的人,不仅他们会受到影响,他们工作的方式也将发生改变。因此,不仅心理因素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这实际上可能也与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关。

处理不当引发三重伤害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人们会复工。作为管理者,你可以放心地假设,即使员工们需要帮助,他们也是不会主动求助的。因为人们害怕失业,为了显示自己仍具备工作能力,他们通常不会寻求帮助。这对抑制情绪和过度活跃的员工都适用。

但从最基本的层面看,人们会希望从组织中寻求一些保证,获得可靠性和稳定感。事实上,对于那些遭受丧亲之痛的人,能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他们感到安慰。比如,做些运动、整理花园或是做饭,让他们在面临无法控制的情况时,找回一些控制感。在工作中,他们可能寻找的是工作计划表或者月度目标等,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希望获得上级和同事的理解,并期待上级和同事能主动施以援手。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焦虑的时刻,如果保得住工作,有人关心,他们会挺过去的。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组织也将经历很多变化和调整。但如果管理者选择忽视现状,只字不提,会给组织带来三重伤害。从微观层面看,一位心神不属的员工,会影响人们的参与度,进而影响团队的忠诚度。从中观层面看,参与度会影响效率,失去效率就意味着失去市场份额。在宏观层面,这甚至会影响组织的声誉,以及吸引人才的能力等等。

当人们失去亲人、感到悲伤和焦虑时,如果处理不当,其带来的痛苦可能比伤痛本身更糟糕。面对变故,人们会愤怒,但最终会接受悲剧是一场意外。他们会说,我无能为力。但对管理者就是另一码事了。

我曾写过一篇同事经历丧亲之痛的文章,其中提到,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受伤时老板对待自己的方式。面对一个提供支持的组织或老板,他们会变得极其忠诚。反之,他们会变得疏远和游离,一旦经济好转出现其他工作机会,只要新工作不是更差,员工就会跳槽。因为他们想忘记你。

抱持型组织的巨大作用

我们知道,人类能够在伤亡中幸存下来,甚至经受住一些非常严重的灾难,但做到这些需要时间。最重要的是,做到这些需要照顾。我认为,能够起到抱持作用的组织将更能发挥照顾的作用。如果任何组织说,“我们关心员工”,那现在就是证明的时候。

在心理学中,抱持(holding)有特定的含义。描述了一个人(通常是权威人物),在外界变幻无常的时候,涵容(contain)和解释(interpret)正在发生事情的方式。涵容指的是抚慰痛苦的能力,而解释指的是帮助他人理解困境的能力。抱持是领导力的一个更为模糊,也较少为人注意的方面。但当危机来临时,抱持就变得至关重要。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先驱。他首次提出了抱持的概念,他观察到,“被抱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要的。在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下,父母陪伴但不苛求,令孩子安心但不打扰,有回应但不过度,即使不完美但在场。温尼科特发现,经历良好抱持长大的孩子会变得更合群、更独立。他们既没有在面临挑战时不知所措,也没有向父母求救,他们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寻求帮助,并很好地利用这些帮助。总之,良好的抱持不仅使我们更加舒适和勇敢,他成就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有能力的爱。他還观察到,这种爱可以回馈,这些孩子也学会了抱持自己和他人。

孩子并不是唯一需要抱持才能生存和成长的人。成年人也是如此。在面对艰难形势,适应新环境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领导和组织的抱持,也需要互相抱持。我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同事(也是我的妻子!)珍妮弗·派崔列(Jennifer Petriglieri)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危机的研究,她希望观察当重大危机发生,组织受到诟病时,员工作何反应。

在英国石油公司(BP)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中,公司的财务表现和效率受到了影响,也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她观察到了这两种结果:一些人变得冷漠,对公司及其领导人失去了信心,开始寻找其他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变得更尽职尽责。这两组人之间有何区别?她发现,那些更忠诚的人被老板们派去帮忙收拾残局,他们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与老板和同事密切合作也更能抚慰痛苦,这些消除了员工对公司的诚信和长期生存能力的顾虑。该研究得出结论,组织中的任何人,如果感觉被给予一个机会,成为恢复过程中的一分子,这不仅能让他们重新振作,也能帮助别人和组织重新振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心存感激和冷漠的人之间,敬业度极其两极化。

人际抱持与制度抱持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对人际抱持(interpersonal holding)和更广泛的制度抱持(institutional holding)进行了区分。理想情况下,好的领导者在危机中和危机后都能做到这两点。下面是他们如何做的。

领导者通过加强对组织或团体的安排和强化其文化来提供制度抱持。例如,当他们制定政策和程序,让员工获得工作安全感或认可组织的公平性时;当他们促进对话,让不同的人共同参与决策和适应新的挑战,而不是鼓励派别对立时。对于公司高管来说,这是在危机中抱持人才的最有效方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表达出的同情和理解就会显得空洞。

管理者要提供制度抱持,就要告诉员工他们的工资、医疗保险和工作条件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的工作方式会有哪些调整?现在的关键优先事项是什么?谁需要做什么?尽管无法做出预测,但管理者仍然可以提供有根据的解释,也就是说,为什么某些措施是明智且必要的,而不是其他做法。在消除谣言、鼓励和保护每个人的参与权方面,要做得比平时更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组织需要提供这两种抱持。如果你是机构高管,最重要的是提供制度抱持。你也许无法与每个人都说上几句安慰的话,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的这一说法可能会引起争议:只要你能使组织保持稳固,并且给人们一种“我来照顾好公司制度”的感觉,那就没问题。

不过,同理心需要来自上级和同事,这就是我所说的人际抱持。面对不会主动求助的员工,主管需要假设每个人都要想获得帮助。那么问题是,谁会更需要帮助?这需要在与员工的沟通中慢慢发现。在这段时间,管理者需要学会使用两个简单且强大的工具。一是留意,二是谈话。你需要关注员工并与他们沟通,作为上级,你不能指望员工自然而然地接受现实。他们往往会等着你,希望你能简单地说点什么。比如,最近好吗?回来工作的感觉如何?人们会需要一段时间重新适应情况,而主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名管理者,最糟糕的是说,“太好了,我们都回来工作了,一切已恢复正常。咱们加油干吧!”这是在否认现实。另一个极端是“天啊,我知道每个人都感觉不安,我们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过于强调情况不好。最好是介于二者之间,“能回来工作真是太好了,我们要逐步恢复工作了。鉴于大家已经经历过并且仍会面临的混乱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会需要做些调整。因此,让我们讨论一下,作为一个团队我们需要彼此做些什么。如果你们有谁想单独谈谈,我的大门是敞开的。”如果你发现哪位员工好像有点异常,特别安静,或者突然崩溃了,那就比往常更有耐心地沟通一下,问问一切是否都好。

如果人们在悲伤和焦虑时没有获得支持,会感到孤立和不满。而有了抱持,结果不仅是成长,更是感恩。任何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都应能够提供明确的安排和同理心,也会被深深感激。有了感恩,就会有活力,员工会更加敬业。所以,如果组织能够做好管理,不辜负员工的信任,那就会成为很大的动力来源。

帮助他人,善待自己

从个人角度看,在如此混乱和焦虑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最基本的三件事一直是:陪伴、耐心和一点希望。所以,如果你身旁有人在困境中挣扎,待在他身边,说,“我在这儿,需要我做些什么?”让他知道你会陪伴左右,随时待命。第二,如果他们做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者心情出现起伏,多一点耐心。让他们知道没人期望他们迅速恢复状态。最后,随着时间推移,看看能否给他们一点希望。

当然,这些对自己也会有用。所以首先考虑一下,做哪些事能让你享受当下,出去走走或锻炼一下,有时候只需要专注于你的呼吸。第二是宽容一点,有时候人真的会严厉地惩罚自己,一旦他们过去能完成的事情现在搞不定了,就会陷入自我批评。第三是沟通,别让“我最好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还是自己渡过难关”的想法得逞,这并不是说你必须告诉每个人自己在挣扎。也许你有一位亲密的同事、导师或是朋友,现在是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了。即使你不需要,把这当作一个联系他们的机会,也许你还能帮助到另一个人,这会让你感觉更好。

猜你喜欢
管理者新冠疫情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