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鹤军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还招人厌恶,那他就真的完了。铸材成器,教育自己,重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学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加强白我教育,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
智者不惑。“六言六蔽”一章中,孔子郑重地指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为避免放荡不羁,特别需要持续地、广泛地、踏实地学习。从《阳货第十七》这一篇多个章节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学仁、学“说”、学《诗》与学棋。
学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关于“仁”,孔子有很多论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里孔子从五个方面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事方式,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恭则不侮。行己有恭,恭,放在第一点是有意味的。恭而安,内心严肃与安定,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做人之道。恭恭敬敬,怀有敬畏之心,把话说好,把事做好,不要有意无意地侮辱、触犯、伤害他人,自然也不会自取其辱。“敏”和“惠”,也很有意思。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不少家长给女孩子取名就是敏惠,或者惠敏,寄托了父母的良好的愿望,能取这样的名字,也算是有学问的,至少曾经读过《论语》,对这一章有所了解。
学“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从路上听,又在路上说,这是德性的垃圾。道听途说,现在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不着边际、没有依据的传闻。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学问之道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修为的漫长过程。他自己“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者矣。”好学者的学习取向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知行合一,在做事的过程中积累做事的经验、学问和本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听途说,本来就不靠谱,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判断与思考,还随便地说,不负责任地说,没有依据地说,这样的说不仅误导别人,也会玷污自己洁白的羽毛。因此,孔子大声疾呼:“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从这短短的九个字当中,可以看卜孔子对发表言论是非常慎重的,述而不作,对于不太熟悉的领域,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不要随便发表看法。关于这一句,何伟俊老师特别提到,文本解读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除了比较、还原以外,还可以提炼主旨,感受形象,透过文字抵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体悟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经由具体的语言文字,通过白己的解读、重组和建构,读出自己心中的那个人、那个形象。智,从“知”从“曰”。知道了一些知识、信息,必须经过自己的脑子认真思考,做出判断和选择,然后小心翼翼地说出来,这就是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经常听我的朋友郎宏坤老师说,“这个我不懂,这个我不懂,想听听您的见解,想听听您的思考……”这不仅仅是谦逊,而且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应该秉持的态度。
学《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有教化作用。鲍鹏山老师认为,兴观群怨,指的是读《诗》,可以培养人的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教人合群、让人学会抒发情怀。薄薄的一册《诗经》可以带你到远古的时代、到广阔的田野、到无比丰富的人情世界去旅游。
简单地说,学《诗》,可以让人学会热爱社会、观察社会、融人社会、批判社会。可以说,《诗》是古代学子重要的学习文本,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里关于《诗经》的论述很多——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誦《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特别喜欢后面两则,我在一篇《苏州半书房里的书时光》(《师道》2018.11)一文中已经深度阐述过,孔子在两次对话的结尾分别这样说: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教学相长,学生也在成就老师。关于《诗经》的讨论,孔子能够遇到子贡和子夏是幸福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一次对话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这里的谈话,首先激发的是联想力。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也。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判断,是由此及彼的阐发,子贡通过比较自己和老师的谈话,灵活运用《诗经》里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格局。不学诗,无以言。子贡的应对是自然得体、恰到好处的。言简意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子夏与老师的谈话是围绕《诗经》词句的提问逐次展开。一开始,孔子自己也没有上升到“礼后乎”(外在的礼是建立在内在的仁之后的)的高度,“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绘事后素”到“礼后乎”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提炼与判断。还原上述这两个学习情境,子贡与孔子、子夏与孔子,彼此激发,相互砥砺的学习情境恍若眼前。对话,是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流以后,会碰撞、激发,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对话的意义。当然对话是有前提的,就是对话题本身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诗经》熟稔于心,才能融会贯通,在恰当的时候迸发思维的火花。始可与言《诗》已矣,就是在熟读成诵,深度理解的基础展开的学习活动。否则,所谓的对话就是鸡同鸭讲,彼此各说各话,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意义。诵《诗》三百,我推荐阅读余冠英的《诗经选》(中华书局2012年9月版),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版本。
学棋。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饱食终日就是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但是无所用心——心无所系,吃饱了撑得没事干。这是什么日子?猪的日子嘛。对于这样的人,孔子说“难矣哉!”——“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办,“不是有博弈的游戏吗?做做这个也好些。”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无所事事是最大的游手好闲。孔子提出,没事做,不是有下棋的游戏吗?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呀?琴棋书画,都是高雅的文化活动。坚持雅操,好爵白縻。作为老师引导学生除了读书、思考、写作业,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一点,老师自己要有正确的意识,工作之余,钓鱼、跑步、读书、下棋、书法、厨艺……远比无所事事或者捧着手机刷微信好多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学仁是形而上的理念,学“说”、学《诗》、学棋是形而下的实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是人终身成长离不开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在永远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时刻“利器”,用学习擦亮每一个新来的日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