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
一名38岁的中学教师向心理专家求助说:“3年前,我旅游时认识一个女孩,很聊得来,后来一直保持网恋关系。我感觉自己很对不起老婆。两个月前,我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和初恋男友聊得火热,彼此说无法忘记对方……”
“虽然我能肯定她只是思想出轨,但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这两个月相处起来很尴尬,同床异梦。不知道要不要和老婆摊开谈,我都快郁闷疯了,也不知她能否改变,真想离婚算了。我是高中老师,工作繁重,感情上的事又是一团糟,还要管我妈妈和继父的事,有时感觉很难调整好情绪,感到活得很累,还不如一死了之。”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爸爸六七岁时,爷爷奶奶就离婚了,爸爸由奶奶带大。记得爸爸在我七八岁时说,他很恨爷爷,说爷爷没有尽到作为父亲的责任,说一定会把我和妈妈照顾好,会把这个家庭照顾好。
“没有想到,在我12岁时,爸爸就因为有其他女人,和妈妈离婚了。从此爸爸再也不管我们,很多年没见过面。他很自私,只顾自己,我恨他抛弃我们,恨他不负责任、背信弃义。我妈妈变得很脆弱,常在我面前哭诉爸爸的失责。为了让她开心,我把里里外外的事情尽量做到最好,成绩也不错。到了上大学时,妈妈找了一个继父,但经常吵架,分分合合,我也要去协调他们的关系。妈妈常常因一点小事就打电话找我,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这点上老婆常常怪我,说:‘整天围绕你妈转,好像你妈才是你老婆。这也让我很生气,难道我关心、孝顺妈妈也有错吗?我常因这些和老婆吵架,后来她也不吵了,不管我怎样,她都无所谓,原来她也在思想出轨。”
一家三代均婚姻不顺,难道离婚真的可以“遗传”吗?
离婚是不会“遗传”的,不过每一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方式确实可以受到上一代人的影响。遭遇不幸的婚姻,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不当言行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
启示一:单亲妈妈易把儿子当“伴侣”,导致儿子在自己的婚姻中,作为丈夫,却角色失责。
建议:婚姻出现问题不宜向孩子诉苦,否则孩子就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名求助的中学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扮演了妈妈“伴侣”的部分角色。儿子关心、孝顺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当一个家庭父亲的角色过早缺失时,儿子很容易出于对家庭的爱,过早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比如说他从小要照顾妈妈的情绪、听妈妈诉苦、陪伴妈妈,等等。实际上这些事情应当由妈妈的伴侣承担,却被儿子承担了。
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儿子成家后,无法专心照顾自己的家庭,人在心不在,也会产生妈妈和妻子争夺自己注意力的情况。如以往在七夕节时,因为担心妈妈心情不好,而放弃和妻子出去玩的计划,选择陪伴妈妈,这样会使妈妈永远不需要去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或者说让妈妈没有机会去真正对待自己的婚姻,并且自己也没有很好地承擔自身婚姻的角色。长期如此,妻子感觉受到冷落,思想出轨,在所难免。
启示二:妈妈灌输“仇恨”,儿子会无意识模仿父亲“抛弃家庭”。
建议:即便对方有错,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责怪伴侣,否则孩子很容易无意识模仿被责怪的一方。如,有些家庭爸爸赌博、吸毒或犯罪,离婚后,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解释:“爸爸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他自己会去承担责任。他是你的爸爸,他心里应该是爱你的。”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小孩仇恨父母亲的某一方,那么长大后往往在某些方面的行为,就会与自己仇恨的那一方很相似,心理学把这样的心理现象称为“无意识模仿(或认同)”。这种无意识模仿背后的动机,往往是对父母的潜意识的爱。因为人的内心深处对父母有一份很深的爱,当这份爱被阻断或扭曲时,就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无意识模仿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儿子恨父亲抛弃家庭,长大后却往往自己也抛弃自己的家庭。
考虑到这名中学教师自己也有一个5岁的儿子,如果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婚姻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让悲剧继续重演。专家建议这位求助者:
要看到妻子思想出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作为丈夫身份的缺失;看到自己的心并没有在妻子身上;看到自己破坏婚姻的潜在心理;去理解妻子,并负起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
先无须摊开彼此的事情,改变自己后,看看妻子的反应再做打算。丈夫回归自己的角色,以妻子为重,把自己母亲的部分事情逐步还给她。理解到自己对于母亲的付出,是孝顺和爱的表现,同时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自己该去做的。从结果来看,母亲一定是希望他的婚姻美满,绝不是希望因为自己的事情导致儿子婚姻破裂。
看到在抛弃家庭这个方面,父亲对爷爷的无意识模仿,而自己却在无意识模仿父亲。领悟自己可能有想抛弃家庭的潜在心理。理解父亲作为一个普通人,行为是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放弃恨父亲。认识到恨得越深,可能无意识模仿得越多。
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专家认为,要让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父母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其实,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不好。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二: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甚至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孩子听得多了会在心理上排斥另一方,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三:过分溺爱。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谁与争锋摘自《江海晚报》)(责编 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