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佼
摘 要: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时期的发展出现了相应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在文化体制上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动。美术界的变动体现在传播和教授艺术的平台变得更加广阔了,对于广西美术界而言,广西在体制的影响下设立了公立艺术院校和一些艺术机构。这以后,广西美术经历了形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美术创作作为广西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姿态展现着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美和艺术美,直至今天,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继续书写着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
广西美术中的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创作一直是广西美术中的特色所在,在广西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支撑下,以少数民族人物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不断在展现优秀民族的灵魂和民族淳朴、健力的风气。这些美术创作展现了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创作中生生不息的美术创作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给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给人们研究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研究提供了范本,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广西美术的历程和发展。
民族人物作为少数民族中熟悉且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在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49年以后的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绘画成就尚不突出,初期广西美术不能马上抛尽政治主旋律下的创作主题,多数作品仍是以普及和配合政治运动所创作的。广西民族题材人物画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是在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中青年画展”上,入选展览的作品是画家莫士光的中国画《山区道上》。这幅作品描写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山路途中交流的画面,结合广西的山区美景和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少数人民生活美好的活力和民族形象的面貌。在此之后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美术创作逐渐进入了发展期。
在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时期,最值得关注的当属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广西美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金碧芬的套色木刻《芦笙舞》、刘宇一的油画《女代表》、莫更原的中国画《路遇》、陈烟桥的套色木刻《归途》、雷时康的套色木刻《馬帮曲》、陈更新的套色木刻《瑶山医生》、曾日文的油画《春晨》、孙见光的油画《放鸭》、姚秦的油画《备课》、黎正国的中国画《一曲山歌一个坡》、曾日文的油画《壮乡十月》、孙见光的油画《碰头会》、刘宇一的油画《耕天》、梁加坚的水彩《上学第一天》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人物题材画的内容和内涵,推进了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
因着政治政策的影响,20世纪60到70年代的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出现了程式化的特点,人物刻画皆是积极向上的、强壮的、洋溢着幸福微笑的形象,尤其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刻画,神情与体格可以说是雌雄莫辨。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西美术逐渐恢复了创作,但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仍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倾向。1972年举行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结束后,广西美术创作逐渐恢复,出现了一批高产量、有能力的画家。例如梁荣中创作了中国画《侗寨新声》,陈素春创作了中国画《金色的侗乡》,描绘了少数民族侗族人民勤奋劳动和享受丰收的喜悦之情。还有张达平的中国画《苗山新绣》,黄旭、覃忠华合作的中国画《夜课前》,黄旭的中国画《阿姨到我家》等,也是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画家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艺术语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广西美术创作逐渐恢复了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状态,但基本上是沿承前期的创作,有些作品还遗留“程式化”的影子。以少数民族人物为题材的优秀美术创作作品代表有玉荣奖的年画《阿姨多像雷锋》、冼小前的油画《溪边笑语》、林令的中国画《春满列车》、帅立功的中国画《银波满瑶山》、杨照的套色木刻《甜袖子》、区焕章的水印木刻《深情》、杨照的黑白木刻《菠萝蜜》、郑军里的中国画《歌》、祁海平的油画《家在花丛中》、黄菁的油画《苗山春》等。这一时期的广西美术创作以老、中、青为主力骨干,创作了大批作品,但作品内容反映了广西美术创作中的盲目跟进和主题单一的创作片面性。在这之后“乡土风”吹来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春天,这一时期的广西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风情作品,“乡土风”农村题材创作在广西发生了热烈的反响和影响,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给广西美术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本土资源,是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源泉。
在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沈铭存的油画《京族妇女》获得了三等奖。这幅作品中的京族妇女形象和其怀中的女儿并未穿着京族传统服饰,而是身着现代的服装,展现了京族人民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面貌。同年,依旧致力于描绘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和少数民族服饰的人物题材的作品还有邬永柳、余伟雄及何纬仁合作的黑白木刻《回声》、张达平的中国画《未来从这里开始》以及陈伟勋的中国画《水清情深》。
1981年广西举办了多个展览,其中“第二届广西少数民族生活作品展览”是专以少数民族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展览,如孙见光的油画作品《琳琅满目》《试新鞋》是本次展览中的优秀作品代表,作品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一时期创作的新成果在展览上取得了大量关注,也向外传递了广西美术创作的新气象。李伟光的中国画《远山》、黄鲜花的中国画《一片心意》、郭北平的油画《五月》、郑军里的中国画《金秋》、潘爱清的中国画《丰收图》等都展现了少数民族劳动生活场景和健康喜悦的精神面貌,从创作内容来说,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在这一时期对少数民族农忙时劳动场景的青睐。
1982年是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大丰收的一年。以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而进行的美术创作在“全国少数民族作品展”中崭露锋芒,这次展览证明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水平,也认证了全国人民对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画的认可度。这一年,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创作中罗兴华的中国画《芦笙踩堂》、邓军的年画《致富图》、谢森的油画《苗山十月》和沈铭存的油画《新娘》等是这批作品中的翘楚。尤其是沈铭存的油画《新娘》,塑造了一个美丽淳朴、气质卓越、富有古典色彩的瑶族少女形象的肖像作品,这幅作品曾在《美术》杂志封底发表,引起过大量关注,成为沈铭存少数民族人物题材作品中的代表作。
在经历过1982年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高峰后,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出现探索性的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创作观念的转变影响了画家们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想法,这一时期的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较之前风格和技法、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转变。这一年少数民族人物题材中描绘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农忙、劳动时的生活场景,这些人物身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如梁耀的中国画《小河水涨大河满》、孙见光的油画《三月三》、罗兴华的中国画《北京颂》、莫军粮的油画《交粮日》、苏旅的连环画《古老的邕地寨》等。1987年祁海平的油画《红衣服绿草地》中所描绘的主人翁呈现了少数民族气质与现代感结合的人物形象,画中现代服饰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混合穿搭帮助人们认知了少数民族融入现代感中的新面貌,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廣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中民族文化与时代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如刘邵坤的油画《女人的歌》、李嘉林的水彩《芦笙塔与苗妹》、刘承刚的中国画《九月》、杨晓村的中国画《天泉之八》《眸魔之九》等,无不传递着广西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的现代感,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创新和融合,继承和发展。
纵观广西美术发展史,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美术创作现在可以说是在稳步发展,不仅在发展,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地调整发展的节奏和方向,稳步融入时代,在保持民族特色中与时俱进。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美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创作主力主要是广西画家和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这源自于本土画家对本土少数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广西艺术学院卓越的培养方式。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美术创作不仅仅是对画面的掌握和对少数民族服饰或生活场景的直观描绘,更是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气韵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少数民族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精神并且对少数民族具有真挚情感的画家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将民族情怀和民族面貌创作成民族符号,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广西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美术创作对广西美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广西美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所在,也是广西少数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新.广西美术50年[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2]谢麟,孟远烘.广西美术发展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