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扬州对大运河文化的守正创新

2020-11-06 04:44李一锦王莉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传播效果文化自信

李一锦 王莉

【摘 要】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大运河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极为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扬州作为运河文化名城,在新时代下应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方面坚守文化自信、休闲优势、遗产保护,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手段、思维模式、发展理念,体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扬州;文化自信;遗产保护;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91-02

自古以来,扬州依水而生,水路发达,在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中,大运河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扬州也被誉为“中国运河第一城”。古时的扬州因大运河的开凿与通航而达到经济文化的顶峰,在近代又随着大运河的衰落而走下坡路。新时代下,扬州作为牵头城市助推中国大运河在2014年申遗成功。如今,扬州正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使命,坚持古为今用,将坚守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给运河沿线的所有城市树立学习榜样。

一、千年积淀,大运河文化的坚守之道

(一)讲好扬州故事,坚守文化自信

1.诗意风雅

自古以来,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难以计数的骚人雅士,如秦观、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扬州也是一代代文人墨客向往留恋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李白、杜牧、张若虚等人都为扬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无形中为扬州文化做了最好的宣传。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传诵千年,让扬州成为妇孺皆知的运河名城。大运河水浸润下的扬州,成为书法、绘画、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沃土,为中华文化增姿添色。

而在当代,扬州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鉴真图书馆设立了“扬州讲坛”,10几年来,莫言、余光中、白岩松等百位文化名流登坛演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江苏最大、国内顶尖的文化宣讲场所。2010年,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发起、以近代著名扬州散文家朱自清之名命名的“朱自清散文奖”正式创立,成为中国散文届的标志性奖项。扬州这座有“文气”的书香城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不断完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约28家城市书房,并24小时免费对市民开放,成为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场所,多次登上央视新闻,得到了南京、泰州、常熟等大运河两岸城市的纷纷效仿。

2.忠烈清廉

除了风雅的文化特质之外,扬州的忠烈与清廉之风同样青史留名。南宋“双忠”李庭芝、姜才,民族英雄文天祥、史可法,明末遗民的忠烈风骨,都在向后人彰显着扬州的刚强气质。在传统文化中,扬州这座依大运河而兴的城市,出现了许多清廉佳话,如坚持“避寿”不收礼的清代大儒阮元。这股清正之风如大运河之水,浩浩汤汤,绵延不绝。如今,瞻仰史可法纪念馆、重温“阮元家风”等活动已经成为了扬州市民以及外地游客亲近大运河文化的热门途径。

拥有多样文化基因的扬州,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软实力,坚守对淮扬文化、大运河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新时代挖掘、讲好扬州故事,传承大运河文化精神,以文化自信推动大运河文化繁荣发展。

(二)明确城市定位,坚守休闲优势

大運河带上的城市各具特色与优势,南京厚重,苏州秀雅,徐州豪迈,扬州找准自身定位,提出了“运河原点,精致扬州”的建设目标,而发达优质的休闲文化正是“精致扬州”的绝佳体现。

古时的扬州富庶繁华,鼎盛时期曾有“扬一益二”之说。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休闲文化逐渐发展成熟,甚至有诗人发出了“人生只合扬州死”的感慨。休闲文化从古至今都是扬州的王牌优势,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更为扬州“宜居”、“休闲”的城市品牌增加了有力的佐证。具体而言,扬州的休闲文化主要包括旅游、美食、体育、洗浴、民俗等类型,“扬州炒饭”、“扬州早茶”、“扬州三把刀”等都是扬州休闲文化中的闪亮名片。

扬州作为著名旅游城市,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2015年起“厕所革命”再次提速,几年来持续深入推进,让旅游厕所在保持洁净舒适的同时真正融入景区,让游客感受到扬州的园林之美,彰显扬州文化。扬州还将体育与休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目前已经建成近百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走在了全省前列,屡获表彰。

(三)加强文博建设,坚守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历史象征与精神符号,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石,是未来发展的资源。大运河水滋养下的扬州,积淀了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运河、建筑、园林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近年来重视文博建设,加强并细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建设文博展区

目前,扬州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19项、省市级200多项,类型多样,数量可观。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扬州建城2500年之际,位于主城区繁华地段的“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正式设立。雕版印刷、扬州剪纸、古琴艺术、漆器髹饰、扬州玉雕、扬州刺绣、金银细工与毛笔制作等文化艺术得到了活态展示。

2018年,扬州完成了扬州家风文化展示馆、张若虚纪念馆等7个重点建设项目。2019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全面启动,同时,大运河国际非遗文博园等文博园区也推进建设,加快形成“一馆多园”格局,让大运河文化有更多、更新、更好的文博展区。

2.建立保护机制

与一般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是,中国大运河至今仍在发挥着实际的通航作用。因此,对大运河本身的关注与保护也是坚守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大运河应该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革命性的工程。申遗是手段,保护是目的,扬州深谙此道,建立了大运河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对大运河连通的宝应湖与高邮湖统筹开展退圩还湖工作,一切可能对大运河产生污染或处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周边的建设项目都被坚决叫停,从根源上坚守对大运河的保护,做到习总书记要求的“保护好大运河”。

二、与时俱进,大运河文化的创新之路

(一)创新传播手段,满足受众文化需求

较之以往,新时代对文化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导游讲解、图文展示、展馆陈列等传统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受众最新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创新传播手段以吸引受众,满足其文化需求。

1.实景演出

《春江花月夜》是扬州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之作,甚至有人将其誉为“孤篇压全唐”,在大运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都占据重要地位。2013年,扬州精心创作了大型园林实景演出《春江花月夜》。后来,升级版的《春江花月夜·唯美扬州》在瘦西湖万花园首演。3D全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与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的极致渲染带给观众如梦似幻的视觉体验,令人叹为观止。将厚重的历史文化搬上舞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满足其文化需求,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影视植入

除了能让人身临其境观看的园林实景演出之外,将大运河文化自然植入到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让受众对大运河文化耳濡目染,也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创新之举。2014年底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大清盐商》将故事蓝本对准乾隆时期的扬州盐商,全景展现扬州盐商对中国古代经济举足轻重的影响,除了生动再现扬州盐商外,扬州园林、扬州八怪、淮扬菜系等都纷纷“入镜”,在电视剧中得到展示,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精良的制作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清盐商》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更多影视艺术作品聚焦大运河文化,从中取材,以影视这一高效鲜活的传播手段将大运河文化传得更远更广,起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二)创新思维模式,与科技深度融合

文化“悠久”,历久弥新;科技“新潮”,更新迭代。若能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让“古文化”借助“新科技”换一副面孔示人,也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名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H5刷屏朋友圈,引发大量转发与讨论。点进去后会看到千年的文物复活了,会说会闹,面部表情滑稽可爱,说着当下的流行用语,令人忍俊不禁。累计播放量破1亿,点赞量近千万,成绩斐然。抖音与博物馆的成功合作对大运河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用新颖前沿的技术抓住年轻群体,让悠远精深的文化为年轻人所关注与喜爱,或许会是大运河文化在当下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三)创新发展理念,助推国际传播

大运河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如何走出国门,提高国际知名度,成为當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9年春节期间,江苏非遗艺术代表团走进荷兰,22岁的扬州“通草花少女”王蕴玉随团前往,给荷兰观众现场展示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她精妙细致的手法让一朵朵“花”绽放指尖,令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大为惊叹,传播效果远超预期。2018年,英国高校的“洋学生”来扬州“拜师”,学习各类非遗技艺,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受到了他们的连连称赞。2015年,扬州的百年老字号“冶春茶社”在新加坡开设首家分店,成为大运河美食文化在海外的宣传窗口。金标赛事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4届,成为展示扬州形象、宣传大运河文化的一大契机。

从众多实例可看出,扬州近年来对大运河文化的国际化探索一直在稳步推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大运河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三、结语

新时代下,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而且能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对扬州而言,这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应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乘风破浪,肩负起守正创新的神圣使命,让世界人民亲近大运河文化,让扬州这座运河名城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高建国.论江苏“国际城市”构建的特色开掘——以南京、苏州、扬州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33(01):51-57+63.

[2]王向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语境中的扬州名城复兴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7,(34):19-22.

[3]邱天语.“一带一路”背景下扬州城市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100-102.

[4]朱云瑛.浅谈文化遗产保护对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以“中国大运河第一城”扬州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5,(15):101-102.

[5]李广春.展示运河文化形象的“扬州探索”[N].扬州日报,2019-01-25(003).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传播效果文化自信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