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相声发展历程及对曲艺发展的启示

2020-11-06 04:44杜宇静杨雪峥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新媒介启示

杜宇静 杨雪峥

【摘 要】传统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作为传统曲艺的重要代表,其发展随着社会变迁进行多种阶段性变革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传统曲艺发展提供提供有益探索。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娱乐方式更是面临多样化选择,与新媒体结合势必成为传统曲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相声艺术;传统曲艺发展;启示;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22-03

传统曲艺由民间文学和歌唱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民间性及民族性等艺术特征。传统曲艺有众多项目列入世界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如相声、京剧、昆曲等。

一、传统相声发展历程史概述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是在清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来,以幽默滑稽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表演手段。按表演方式划分,相声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过去主要用北京话表演。后来以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应运而生。总的来说,相声发展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革,从“像生—象声—相声”、从“野生”—文饰”、乡土相声螺旋式发展、讽刺相声、歌颂相声等多阶段变革展现相声历史阶段性。

1.“相声”经历由最初模仿各种生物声音的“像生”到模拟人的言行的“象声”(又称“隔壁象声”)在到嬉笑怒骂对现实进行针砭时弊的成熟的普遍意义上的“相声”的发展阶段。

“像生”自宋朝产生,后于明朝时期“象声”盛行。关于“听象声”的记载甚多,《百戏竹枝词》中李声振有描述: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秒于真。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从无第二人。清嘉庆初年印行的《燕台口号一百首》有言:漫说南人辨北音,瞽(gǔ,眼瞎)儿词调未分明,张布幔藏身处,板凳安排听象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薛宝钗斥责薛蟠时曾说“你不用做这些象声儿子!”

象声-相声嬗变期。如果说“像生”与“象声”阶段的发展更多表现摹拟(自然生活或人言行)的口技技艺性,那“相声”阶段奠定了相声艺术性。相声具像的形式和成长阶段也正是由“象声”向“相声”的过度。30年代末,与张杰尧、高德明等并称“笑林五杰”的烫金澄在的西单商场“撂地”作艺。“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在旧时代,凡是摆地推靠巧舌能挣钱吃饭的人都叫做吃开口饭的都被列入“八门”(八门:金皮彩挂平曈调柳)。曈即说相声的,行话叫做“曈春”。烫金澄的表演既有摹拟各种声音的口技,又有幽默诙谐插科打诨的唱曲,生动地体现了从象声向相声的过渡形态。

2.“隔壁相声”向“对口相声”的过渡。在乾隆年間《京师乐府词》一书中也有一篇叫《听象声》的文章。描述的是两个人表演“隔壁相声”,“一人外立一中藏”的表演者站位布局大致在此之前也已基本确立,一直延续至今。

外立者不会口技,只是帮助敛财,有时也顺口搭言,类似于“对口”相声中的捧哏。[1]这是从"隔壁象声"(暗春)到对口相声(明春)的过渡。(明春的表演与今日相声类似,却仍是以口技为主;暗春即表演者躲在布幔后,观众只能听见声音。)嘉庆六年恩科进士方元梨园看赛神娱乐做诗:舞盘弄钵各分曹,科诨登场又一遭。谁识参军打苍鹘,座中喝采忽声高。此处描写作艺情形便为对口相声。从一人摹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又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3.方言拓展多种相声表演样态。20世纪初期,北京艺人在“天桥”撂地作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就是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凫的,草窝里蹦的,学点各地方言及各种买卖吆喝,可见这里“学”的内容囊括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等。[2]如:《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作品。其中摹拟方言的“倒口”,又名“怯口”,“倒口”表演方式多用于表现人物愚昧憨厚之感。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方言。最初“倒口”意为北京人讥讽外地来京作工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以各地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应运而生。后又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悖悖、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4.“野生”相声-文饰相声的改革。以上阶段相声的发展传播多是民间的通俗文化现象,“野生”自发性较强。建国后,相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艺术表演形式,因此建国初期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质”的提高,原来的“耍贫嘴”、“骂大会”的生意人,变成了“文艺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相对立的却是未经整理掺杂着不少侮辱劳动人民,羡慕富贵权势内容的粗俗野生相声。此外单纯的口技象声表演也不能满足对现实针砭时弊的寓教于乐的功能,野生相声转型成为大势所趋。1949年12月老舍先生归国,在其引路下,以侯宝林、侯一辰为代表的11名相声演员及相声爱好者于1950年1月19日成立相声改进组,主要针对粗俗的表演内容及语言进行文饰改革。即“文饰相声”。自此相声艺术迅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受众从旧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扩展囊括农民阶层及市民阶层的全国民众,成为一种国民艺术。

5.知青下乡带来乡土相声螺旋式上升发展。知青将新思想带进乡土相声,相声发展进入城市反哺农村阶段。从城市进入农村,从内地覆盖边疆。文饰相声阶段,相声已经由野生变成一种更规范的市民艺术,它的内容表演风格多以市民视角嘲笑农民和外地人,展现小市民阶级优越感。不同于野生相声多以劳苦大众为视点批判富贵势力的底层自发,这阶段的乡土相声经过知识分子有意识的乡土改革。此阶段的相声艺术既有知识分子时代意识又更贴近群众。

6.讽刺相声发展。在相声发展的各个演变阶段,讽刺功能都是其重要母题。20世纪中叶的特殊历史时代,“双百”方针政策促进文艺思想解放,何迟、冯不异等文艺工作者大胆创新,不断涌现出大批直面现实矛盾,直指生活激流暗瞧,呼吁人们冲破重重阻碍,与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讽刺相声,如《买猴》、《开会迷》、《飞油壶》等。

7.歌颂相声畸变发展阶段。文革时期我国文艺发展受到极大阻碍。1958年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编选的75个新曲艺中,歌颂主题占比较大,自此以歌颂为主题的相声不断涌现,掀起歌颂相声发展高潮。政治引领一切的特殊社会阶段下,歌颂相声的发展存在着脱离生活,片面夸张的浮夸弊端,但也由此确立了歌颂相声与娱乐型、讽刺型相声的并列地位。[3]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伤痕文学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相声也用嬉笑怒骂的的方式表达伤痕的时代情绪。

传播渠道更迭下相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上世纪90年代是电视媒体发展井喷时代。多种娱乐样态娱乐方式兴起,相声积极拓展其传播渠道。如:以姜坤、马季为代表的相声演员将相声从戏园子搬上了电视银屏,《曲苑杂坛》等节目播出也为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曲艺发展提供更广阔舞台。广播电视媒体渠道急速发展的同时却是相声因循守旧的内容与表演形式。尤其在网络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新世纪,相声艺术内容与平台不匹配发展的趋势愈演愈烈,相声发展逐渐式微。

二、传统媒体下相声积极谋求创新

1.20世纪90年代相声谋求变革,精准定位车载媒体。第一:相声主要作为听觉艺术,巧妙避开电视媒体的视觉表达优势,发力车载广播,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第二:相声内容革新,契合“的哥”交通需求。将交通路况等内容巧妙融入,产生诙谐幽默效果。

2.相声栏目化发展。“车载广播”带起德云社初期发展,名声鹊起的德云社扩大战场转战电视。90年代播出首档相声专题电视栏目《相声TV》,此时相声的表演形式还是受限于表现观念,如长衫桌子固定搭配、相声演员选择憨厚喜感标准等外在形式形象。

3.传统媒体式微,青年人成为新媒体受众主力军,虽然相声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革新,但依旧不符合青年人追求新颖、独特、个性的精神面貌及话语形态。语言表达不够新潮、捕捉时代能力不足、多种娱乐形式冲击等原因导致相声发展异常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下相声多元化发展新时期

年轻化综艺新相声。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深入人心,国潮热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近年来,竞技类综艺節目火爆荧屏。2015年《欢乐戏剧人》将传统曲艺文化与竞技综艺节目类型相结合,成为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曲艺类综艺喜剧节目。节目展示搭配观众投票互动营造竞演节目的冲突戏剧张力,此外,还有明星助阵演出,提高话题流量度等。多样化综艺手段使节目大获成功。第一季《欢乐喜剧人》更多涉及小品作品,第二季之后出现众多如岳云鹏、郭麒麟等相声新秀。相声与综艺形态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推动相声进入年轻化发展新阶段。

1、传统曲艺的内容创新

自《欢乐喜剧人》开始,荧屏不断涌现出大批综艺相声。如:《国风美少年》《相声有新人》。年轻化的综艺新相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曲艺。相声内容创新更加贴合时代精神,社会进程。

第一:相声传统唱段与影视情节结合。如:《欢乐喜剧人》第五季《探海水河》由《探清水河》和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合。

第二:融合多种艺术的相声剧表演新样态。《欢乐喜剧人》中《梨之园敬老园》将相声与戏剧、天津快板、京韵、三弦、京戏相结合。

第三:相声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如:民谣版《相思赋予谁》;昆曲王子张军把昆曲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将《牡丹亭》开成“万人演唱会”为从未接触过曲艺的朋友搭桥铺路。

2 .相声演员偶像化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一改传统相声选人标准的偶像化相声演员。如:杨九郎、孟鹤堂、郭麒麟等。相声演员偶像化契合了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偶像相声演员利用自己颜值优势及个性魅力吸引年轻人关注曲艺。偶像影响力进入相声圈是对相声圈生态平衡的破坏还是因时而异、与时俱进的大胆创新一直存在争议,还有待研究,但仅从传统相声的弘扬及传播角度看其贡献不容置疑。

3.短视频时代下相声发展

相声与短视频结合是继“车载相声”之后第二次相声精准定位新媒体。新媒体不单是相声传播平台,更为相声形态、内容等创新提供机遇。新相声不断适应年轻化新媒体平台传播碎片化、内容创意化、剪辑鬼畜化等特征,改革内容话语形态、扩展传播形式,使相声出现更为年轻化的态势。如:相声《白蛇传》“女形”表演既符合年轻人跳脱、自由的思想,又表现新时代年轻人对男性“俊秀为美”的的认知;孟鹤堂《我就是相声之王》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欢脱鬼畜视频方式使相声传播度大大提高。

4 相声与电视化表达方式结合

相声发展把握传统文化品格又结合电视化表达增加原创魅力展现崭新相声演绎。如:《相声有新人》表达方式上融入竞演、真人秀等电视化娱乐方式;舞美、灯光、剪辑等各方面融入现代电视节目理念,节目观赏性增强。新时期相声发展即充分发挥传统相声独特魅力打造节目核心价值,又同网络时代的营销传播等策略相结合,相声艺术“老树发新芽”使文化辐射波及覆盖面更深更广。

四、相声发展对传统曲艺弘扬的启示

相声艺术逐步找到多元创新发展道路,其发展也为其他多种传统曲艺艺术发展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1.传统艺术与互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瞭望智库近期完成的《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报告即主要利用大数据手段描述和分析了传统戏曲在公众性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的生存和传播状况,涵盖网络搜索、网络社交平台、网络音频APP、视频网站等主要的网络文化平台,这也是国内首份此类研究成果。通过对1900位各剧种名家、6917个名剧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①移动互联网成为影响传统戏曲网络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②网络音频APP、视频网站等平台统计结果显示,戏曲用户虽然增长很快,但较评书、相声等仍处于明显弱势,且戏曲用户的年龄普遍比平台主流用户大。针对传统戏曲举步维艰的网络生存现状组建由互联网界人士参与的顾问小组,制定符合网络发展规律的行动计划、在院校开设网络直播等数字文化课程、建立公益性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监测分析机制等。[4]

除去《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等创新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业内人士也在积极探索传统曲艺与互联网+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如:新时代京剧艺术的传承者王佩瑜参演大量年轻人关注的节目如《奇葩说》《跨界歌王》等致力于京剧的创新推广,让古老戏曲京剧年轻化,成为“戏曲网红”,在保持原有戏迷的基础上,培养大量年轻票友。正如王佩瑜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即使被人“诟病”她唱的不专业,她的粉丝不懂戏曲,但不可否认,她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短视频这种“网红”的方式关注曲艺,为传统曲艺的复兴做出一定贡献。

2.多种艺术跨界融合,打造线上线下时尚曲艺艺术

如果说互联网传播是一种线上弘扬传统曲艺的方式,那么时尚展览就是一种更亲民,更贴近生活的一种线下传播方式。这一概念由现任央视戏曲音乐频道导演马瑛瑛携手谭派谭鑫培第七代嫡传人谭正岩提出,并于2018年12月创立了全球首家京剧体验馆。时尚展览强调在保持国粹艺术内涵的同时,与其他流行艺术或传统文化进行跨界融合,以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的方式进行全新的演绎,并以全新的手法推广传播,通过多种艺术跨界,如戏服展览,戏曲小知识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爱上京剧并走进剧场。未来势必有更多样式的创意曲艺表演样态不断推出,如:初露峥嵘将戏剧、戏曲以及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空间艺术等当代舞台艺术相融合的一台满足视听体验的国内首部原创时尚京剧舞台剧“剧场秀”《亮相》等。

五、结语

自明清兴起至今相声表演艺术在曲折中发展。传统相声表演艺术诞生于乡野的勾栏瓦舍,发展繁盛于人群聚集的专业剧场、堂会等。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出现之后,借助大眾媒介的传播优势,相声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国民艺术。在这两个阶段中相声表演艺术流派也越来越多,不同流派的相声各具特色,如“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马(季)派”等。后来,相声表演艺术为了适应春晚舞台的主题要求,其题材越来越受限,更多偏向于歌颂或者纯娱乐,而相声表演艺术本身的讽刺魅力难以发挥。这样流于形式的相声表演逐渐式微。这阶段也是相声表演艺术逐渐失去魅力,失去群众基础的过程。[5]

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拓展传播平台或进行内容创新以跨界曲艺等形式打破传统曲艺高门槛的壁垒,为年轻人搭起发展弘扬传统曲艺艺术的新桥梁。偶像影响力助力相声发展、传统相声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多种艺术跨界融合的创意曲艺表演新样态等势必使相声等曲艺表演艺术迎来又一次繁荣。

参考文献:

[1]膳书堂文化编.相声艺术学习与鉴赏,成都时代出版社第1页.

[2]膳书堂文化编.相声艺术学习与鉴赏,成都时代出版社第39页.

[3]膳书堂文化编.相声艺术学习与鉴赏,成都时代出版社第45页.

[4]国际在线.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韩奇.新媒介时代如何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相声表演艺术生存与发展现状研究.

猜你喜欢
新媒介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电视新闻的渐变趋势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