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云
(惠州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有同行对瞿希贤的合唱作品有这样的描述: “听着瞿希贤同志的作品,我感到她的‘合唱思维’还有着她自己独特的方面,这表现在对于声部色彩的细微把握,对于和声浓淡的细心安排,对于感情表现的细腻处理。在人声的无穷的变幻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体验”[1]。在这里 “合唱思维” 包含了 “声部色彩” “和声浓淡” “感情表现” “人声的变幻” 等因素相融合的特点,也体现了瞿希贤合唱作品的特点及风格所在。
什么是合唱思维呢?合唱思维可以理解为作曲技术与合唱表现手段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曲作者的一度创作思维与合唱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思维相融合的有机结合。作曲技术与合唱表现手段既可以分开独立研究,也可以将两者融合起来合并研究。完整合唱思维理论的建立就必须将两者融合起来,只有这样的研究方式才能建立起完整的合唱思维体系。
从艺术实践的环节来思考,作曲属于一度创作、表演属于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来自一度创作,只有充分掌握一度创作才能进行完整的二度创作。所以,二度创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基础才能与曲作者取得心灵的沟通,才能掌握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样原理,曲作者对合唱表演手段也需要有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对合唱艺术中如:均衡、色调、谐和、协调等主要表现手段有着深度的把握和良好的实践运用,只有这样,曲作者与合唱表演者才能建立起共同的合唱思维,在合唱思维的指导下最终达到让合唱团淋漓尽致地表演作品的内涵。所以,对合唱思维的研究必须是将作曲技术与合唱表现手段两者融合起来的研究,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合唱艺术再现时的有机结合。文章主要是针对作曲技术中 “和声” 与合唱表现手段中 “均衡” 的相互关系及其有机结合的研究。
和声是随着多声部音乐发展而形成的,它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和弦的结构,二是和声进行。和弦结构即和声纵的方面,它们按照三度音程关系或非三度音程关系,由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2],如谱例1。
谱例1:
但孤立的和弦并不能构成和声,和声必须由传递情绪的和声语汇构成,这就需要把和弦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构成和声语汇,这种连接也称为和声进行,即和声横的方面。
谱例2是在C大调上构成的三个和弦,主音上的终止四六和弦、属音上的属三和弦,主音上的主三和弦,它们按三度叠置原理构成和声纵的方面。在声部连接方面,由四个声部构成,每个声部有各自的进行,这些声部按照和弦结构原理与音的重复、省略等方法将和弦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终止式的和声语汇。这种和声的纵横结合构成了和弦的连接与声部的进行,也构成了和声的时间性与立体性的音响特点,这就是和声的组织作用,正如桑桐先生所说 “多声部音乐的各个声部通过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而组成有机的统一体,就是和声在声部关系的组织作用”[3]。
谱例2:
谱例3:舒伯特《小夜曲》(5-8小节)
谱例3 是舒伯特《小夜曲》,具有抒情、柔美的风格,在和声的组织下四个声部在纵的方面按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原理将各声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在d小调内的主、下属(II)与属等和弦,在横的方面,声部的运动中构成了主—下属II—属的和声进行。
谱例3中的四个声部,在和声的组织作用下,构成了混合排列,各相邻声部之间采用三度、六度等不同的音程关系,这种相邻声部之间的距离使四个声部都处在共同的声区,由于声区相同,各声部发声的紧张度也相同,由此而获得的音响平衡称为 “自然平衡”[4],这也是合唱创作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在 “自然平衡” 中合唱团各声部能自然地发声,在艺术再现时通过合唱表现手段 “均衡” 的处理从而得到良好的合唱音响效果。
“均衡” 是合唱作品艺术实践时的重要的表现手段(后面将重点介绍),它是由合唱中各声部相互结合而产生的[5]27,均衡包含音量与音色两个因素。从均衡的角度分析谱例3,主旋律由女高音声部担任,这是四声部中最重要的声部,其他三个声部将随着它的动态来决定自身,尤其在音色与音量上,主旋律音色需要抒情、甜美并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的效果,其他三个声部为和声性声部,起烘托主旋律的作用,在音色与音量上与主旋律接近,不能有任何超越主旋律的情况。
以和声为基础,以均衡为实践手段,在排练与演出中调整各声部的音量与音色相互结合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表现作品内容的音响要求。正如美国著名指挥家伊丽莎白所说: “作为一个指挥,你将发现你最大的障碍是要调整几个声部之间的平衡—重写那些印刷的力度记号直到它们最后确实适合你的管弦乐团、合唱团的表演”[6],谱例3其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如图1。
图1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以和声为基础通过均衡作用下其音响如图1 所示,底座不大,说明低音不重,从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三个和声性声部的相互结合情况分析,它们音量呈递减形态,这一形态符合声学中低音振幅大、高音振幅小的自然原理,四个声部音量对比不大,加上女高音本身音质的穿透性,和声性的三个声部烘托女高音声部将 “我的歌声穿过黑夜向你轻轻飞去” 用娓娓道来之感达到淋漓尽致地表达符合作品内容的艺术效果。
谱例4:贝多芬《春之召唤》(1-4小节)
在谱例4《春之召唤》中,根据和声的组织分析,四个声部在纵横的组织中,和弦在E大调的主、下属、主、属、主等音级上构成和弦,并在声部的连接中构成了主—下属—K64—属—主的和声进行中。
该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主旋律由女高音声部担任,女低音与男高音两个内声部担任和声性声部且平稳进行,男低音声部担任和弦基础音声部,各声部基本处于共同的声区,属于 “自然平衡” 的范围内,为艺术再现时 “均衡” 的处理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在谱例4中,男低音担任和弦基础音声部,呈现出较强的旋律性,在不损害主旋律的情况下,加强该声部的音量让它托起整个和弦,达到了表现作品风格的要求。其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如图2:
图2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由图2 可见,底座大,低音浑厚,两个内声部也属于和声性声部并以自然发声状态相互结合,以小于外声部的音量支持两个外声部的旋律表现,两个外声部音量均等,这样的均衡设计使音响整体浑厚而充满青春的气息。
谱例5:瞿希贤《牧歌》(33-40小节)
谱例5《牧歌》,包含了六个声部,为复调音乐织体。各声部有各声部的线条和不同的节奏,在纵的方面共同构成了bG宫调式的主和弦、重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在横的方面,共同构建了主—重属—属—的和声进行。各声部都处在共同的声区,构成了良好的 “自然平衡” 基础。但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分析,必须用均衡的方法对各声部进行音量的重新分配以达到作品的艺术要求,主要原因:
一是主旋律由女低音声部担任,所以它在音量和音色上需要上有一定的穿透力。
二是女高音声部担任副旋律,并且在主旋律的上方,音量需要弱于主旋律。
三是男高音和男低音两个声部共同担任和声性声部,烘托主旋律,在音量与音色上不要超出主旋律,以相仿的音量与音色进行烘托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其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如图3:
图3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谱例6:孟大鹏东北民歌《摇篮曲》(18-25小节)
谱例6 是一首五声性徵调式民歌,通过和弦的转位与换音等五声调式民族和声技术手法,打破了传统和弦的三度叠置结构,但在和声的组织方面依然遵循着和声的排列与连接的规律,在横的方面,领唱担任主旋律,其他三个声部担任和声性声部,以和声烘托旋和声连接,并在声部运动中构成了t-s-d-s-d-t的和声功能进行,以正格终止结束。谱例6 在和声的组织方面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为了突出五声音阶的特点,打破了三度叠置的结构,采用大二度、纯四度的叠置,使音响上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其内声部的连接始终保持平稳进行,为烘托主旋律构建了良好的声部平衡,该作品整体音响轻柔,担任和声性的三个声部以音层式形态相结合,其音量应以同等音量结合能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
二是在低音的组织方面,运用比较自由,大三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二度的进行,属到主功能力度减弱,调式风格显现柔和的效果。
三是在终止式的组织上,采用了Ⅶ-#Ⅶ-Ⅰ的正格进行,Ⅶ音(bB 清羽)到主音Ⅰ(C 徵)为大二度关系,#Ⅶ(变徵)的使用增强了d-t的倾向性,加强了终止收拢性质。其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如图4:
图4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从谱例3 至谱例6 说明,无论是主调音乐作品、复调音乐作品、大小调式作品还是五声调式作品,和声在纵的和弦结构方面与横的和声进行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和声的组织作用。
和声的组织功能在乐谱上的体现,表现了作曲家在一度创作中用和声的组织功能对作品进行整体和声思维的科学布局,但这仅仅是在谱面上的表达。把僵死的谱面转化成立体性的音响必须对各声部音量及音色进行重新分配、重新结合,直到它们最后达到表现作品内容的音响效果,即均衡的实施。
“合唱各声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合唱的均衡[5]49” ,均衡包含音量、音色两个因素。以和声为基础,对作品总体音量、音色以及各声部音量与音色的设计,这就是均衡的思维。科学合理的均衡设计是合唱作品音响完美再现的技术保障。
音量分为总体音量与各声部音量,总体音量是由各声部音量总体均衡而构成,即总体音量的设计决定了各声部的相互关系。音色有浓淡之分,强的音量往往包含着浓的音色,弱的音量往往包含着淡的音色。 “合唱各声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 就是一个总体的均衡设计。从声学的规律来看,声音的高音区频率高,低音区频率低,频率越高,振幅越小,音量相应越小,频率越低,振幅越大,音量相应越大。因此混声四部合唱各声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是一种自然均衡,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格S代表女高音声部,第二格A代表女低音声部,第三格T代表男高音声部,第四格B代表女高音声部)。
图5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图5 是一个锥形的模样,它是根据和声的组织功能与均衡的音响平衡作用相结合而设计的,它是将和声思维与均衡思维高度融合在一起的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这个锥形可以根据作品音响的要求进行各种变化,在和声与均衡的有机结合的作用下,锥形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立体性的音响效果。
谱例7:瞿希贤《把我的奶名儿叫》(25-28小节)
谱例7 作品中各声部声区基本相同(中声区偏高一点),作品在mf的力度上体现内心深处的呼唤,音色不能浓厚,需清淡细致而抒情,因此,各声部之间在均衡上的相互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图6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底座不大,意味着低音不是很重,低音声部与高声部音量相差不大,各声部之间音量比较接近,体现出一种轻柔的音响效果。
谱例8:冼星海《黄河船夫曲》(110—111)
谱例8 同样是mf 的力度,但表达的内容不一样,《黄河船夫曲》表达的是船夫们拼着性命勇斗波浪的情景,它讴歌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以上片段是搏斗后的间歇,在这里要表现出坚强厚实之感,虽然音量是mf,但浓厚的音响特点要凸显。因此各声部相互的关系见图7:
图7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图7 《黄河船夫曲》是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的设计,底座很大,低音声部比高音声部要强很多,各声部音量对比比前面要强,该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的音响特点就是浓厚,其音响效果与作品内容相吻合。
以锥形为基础的三角形均衡图统称为自然均衡,是一种普遍性要求。随着作品内容的不同,均衡必须与内容互相适应。合唱作品的各声部,因为所起的作用不同,均衡的安排也必须按照各声部的作用予以适当调整[5]59,这就需要人为均衡。
谱例9:狄盖特《国际歌》(5-6小节)
《国际歌》的基本风格是:战斗性、号召性;为了凸显这种风格,曲作者运用了假交错这一手法,男高音声部与女高音声部采取假交错排列,演唱上男高音声部再加上强唱的手段,体现了战斗性、号召性,整体音响效果就与音乐风格相吻合。其和声—均衡音响效果见图8,此声部关系,凸显了男高音,均衡的整体设计表达了音乐内涵。
图8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谱例10:瞿希贤《飞来的花瓣》(18-20小节)
谱例10 中,女高音声部担任主旋律,虽然力度不强(mp),相比其他演唱哼鸣的和声性声部既要明亮也需要富有穿透力,在宁静的气氛中女高音内心激动地讲述着 “片片花瓣在春风中倾吐芬芳” ,紧接着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 “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 。其和声—均衡音响效果设计见图9:
图9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图9 均衡设计,底座不大,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各声部音量也比较接近,唯独女高音突出,这样的均衡构成的音响符合音乐的内涵。
谱例11为音层式混声合唱对音层式的混声合唱,各声部的关系是:音量相等、音色相同。
谱例11:瞿希贤《飞来的花瓣》(21-24小节)
谱例11片段为《飞来的花瓣》的高潮部分,力度为f,音层式的和声编配,音响效果不需要太厚重,底座不能大,与其他声部相当即可,均衡的设计不再是锥形,而是上下基本相同的支柱形,即彼此用同样的或相似的音量和音色演唱。其和声—均衡音响效果见图10:
图10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均衡就是在和声的基础上根据合唱作品的要求对各声部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的一种合唱表现手段,和声只有在均衡的调整下才能达到合唱作品所要求的音响效果,均衡的这种对各声部关系的调整作用总是伴随着和声进行而发挥其功能。
和声对于多声部的合唱作品来说是各声部的组织者,这种组织作用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均衡就是在纵的方面按照合唱作品音响的要求调整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使各声部在均衡的调整下相互结合起来到达表现合唱作品内容的音响要求。均衡与和声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就是让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使其音响表现达到完美的效果。
当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每一个时间点的和声纵向平面就构成一个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所有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的集合就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完整音响。所以,和声是均衡的基础,均衡是和声的音响体现。
谱例12:瓦格纳《婚礼进行曲》(1-16小节)
由谱例12可见,在和声的组织方面,四个声部,每个声部有各自的声部进行。在纵的方面,共同构建了bB 大调内的主和弦、属七和弦、下属和弦、II7和弦、重属和弦、III级和弦、VI级和弦。非和弦内的音(和弦外音)依附于这些和弦。在横的方面,前八小节共同构建了主—属—主—下属—重属—属的和声进行,后八小节共同构建了主—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
均衡是合唱表演者在和声的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为了使音响符合作品的内容并达到完美表现的效果,合唱表演者必须对各声部在音量、音色上进行合理再安排。谱例12 四个声部,女高音担任主旋律,内声部平稳进行,男低音担任低音旋律的声部。基本力度为p,其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见图11:
图11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图11 底座不大,低音不会很重,在和声的纵方向,各声部音量对比也不大,整体音响不浓厚,体现淡、轻的色调。很适合表达虔诚而充满向往的心里。
均衡在合唱作品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作品的发展,其音响效果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音响的改变需要通过对均衡进行重新设计。
谱例13:瞿希贤《亲爱的党,光荣的党》(1-4 小节)
谱例13包含五个声部,在纵的方面,于bA大调内构成了在属音、上中音、属音、主音、下属音、下中音、上中音、属音上构成的三和弦以及七和弦。在横的方面,各声部的运动中构成了属—下属II—属—主—下属6—重属—属的和声进行。在均衡方面,第一小节,各声部在中低音区演唱,力度为mp,清淡的音响,其均衡图底座是不大的宝塔型均衡图。第二小节为渐强小节,起点为mp,顶点为mf,其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在这一小节是一个变化的小节,由一个底座不大的宝塔型向底座较大的锥形发展,力度由弱到强、音色由淡至浓。第三小节,各声部为了配合旋律线向上的移动都相应移高,力度为mf,在这里出现了男高音与女高音假交错排列,男高音声部所处的音区较高,很有穿透力,为了表达这种特殊的效果,此时的均衡需要人为调整,将男高音凸显出来,表现出一种光荣而崇高的形象。
图12 是和声的组织作用与均衡的平衡作用的整体概况。
images/BZ_106_1244_1468_2206_1543.png
图12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图12 所示,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但其音响变化是很丰富多彩的,在第一小节力度是mp,清淡的音响,所以用了底座不大的宝塔型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第二小节进入渐强,力度从mp-mf,音色由淡至浓,其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由底座不大的宝塔型逐渐向底座较大的锥形发展;第三小节声部往上移动,为了展现音响的嘹亮,男高音声部与女高音声部假交错排列,这里是在原来的音响基础上把男高音凸显出来,从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的设计方案来处理,就是把第三格男高音声部在锥形的基础上拓宽;最后一小节是一个混合排列的属和弦,回到原来的锥形。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与总结,和声的组织作用与均衡的平衡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有机结合构成了合唱音乐再现时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在音乐的立体性与时间性上所共同追求的音响效果,即合唱作品中 “和声—均衡音响效果图” 的所有集合。所以,合唱思维是作曲思维与合唱表演思维相结合的融合思维,这种融合理论是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总体的综合性思维,如 “和声与均衡的相互关系问题” “曲式与色调的相互关系问题” “色调与均衡的相互关系问题” ,以及曲式、和声、色调、均衡综合而融合的相互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综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合唱思维体系。完整合唱思维体系的建立将不断梳理、概括合唱艺术的表现手段,并不断吸收、创造新的合唱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将合唱艺术与时代的发展紧紧相连,并适应艺术的历史发展规律,表现时代的精神,为时代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