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余情其信芳
——我所体认的陈佩秋先生

2020-11-06 03:49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款识钤印设色

□ 刘 波

陈佩秋先生逝世不觉已经数多月了。数多月来,关于先生道德文章的追忆,充满了艺术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先生学术、艺术的魅力和为人处事的风范。给疫情中沉闷而压抑的世界,带来无上清凉。

笔者追随先生20年,学习研讨宋元绘画鉴定问题,学术上获益,自不待言,而于今,透过书画艺术的层面,越来越强烈体会到先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取的大胸怀、大智慧、大人格、大勇毅,也正是这样的力量,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亲近她,学习她的精神,追随她的意志。20年来,太多感人的瞬间,如今提笔如在眼前。

近日,一件先生27岁小楷抄录《赏溥杰书画目》和《宋人轶事汇编》现身,恕我孤陋寡闻,可能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先生最早的书法作品,我在朋友圈转发,引起业界一片赞叹。朋友们表示27岁即有此小楷造诣不可思议。不仅点画遒劲、娟秀有风骨,更能古意盎然,迥出常人。小楷最难处,在于气息,要能于晋唐间通邮置驿,倘没有饱读诗书、没有一颗古雅的文心是绝难想象的。笔者收藏古代抄本,有匠人之作,有文人自用,书迹雅俗判然。先生抄本,从结体和笔画上可见深厚功力,而脱略匠人拘谨板滞之病,写得轻松自在,如春蚕吐丝,充满书卷气。

笔者关注先生书法多年,先生虽以画家名世,而书法实有非凡造诣。其早年书法多见于题画,隶书、楷书、行草诸体皆擅,而作为艺术家和收藏家,浸淫于大量古代书画名迹,濡染摩荡,气息渐渐与古贤相侔。与先生论画,常见其于题画书迹甚多评论,从严加比对中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在点画行气中拨云见日,真伪判然。尤其那题写在古画上的跋语,典雅雍容,气象万千,与千百年来的古画气息相通,神气相侔。

先生书作,脱胎古典而又不囿于古典,把绘画的造型语言和笔墨意趣融入其中,遂能在平中有奇趣。字形之高下秀错、笔墨之浓淡干湿,疏密有致,疾徐相融,晚年所作更入化境,点染无不生机。近年多作大草,运笔起承转合顿挫有致,在行云流水间不矜不伐。这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熟中寓生拙的情态,收放自如,非一般人可以梦见。熟中生,乃是一种人生境界,一般而言,手熟接下来就会不断重复,情感不再参与,然后就是熟而至于俗,至于年龄老大,只剩下粗糙和枯槁,再不复有情致和生机。然而大艺术家永葆童心,不断用生活和艺术浸淫心灵,充实其内涵,故能笔减而情增。这两种情景,端在于艺术家的心态,如果是高高在上,漠然于人生,早早关闭心门,则其笔下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先生宅心质朴,故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记得第一次见到先生,是龙华寺方丈照诚大和尚引荐,在上海圆明讲堂吃素斋。先生家人陪同前往,我当时在南开大学读书,没有出版画册,只随身带着几张彩色打印的人物画作给先生展示,我把古代壁画和雕塑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画古代高士的情状,先生非常认可我的画路,引起很大的谈兴。月夜古刹,满座谛听一位银发长者滔滔不绝谈论书画,一时如沐春风。大和尚作为主人,生怕冷落大家,在旁热情招呼。那次的谈话,在学问上给我打开一扇窗户,一下子进入元代以前绘画的世界,虽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从此,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上海几次,每次都会携带沉甸甸的画册和先生讨论古画,后来有了Ipad,大为方便,一次可以携带数千张古画图片,还可以放大观摩。自此,十数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追随先生浸淫其中,每有顿悟,莫不心会神驰。

学问之外,更能感受先生对待学问的态度,单纯、专注而赤诚,只要和先生谈论古代绘画问题,抛出一个话题,就会引起先生旁征博引,她记忆力极强,几十年前的事情,如数家珍,而且谈兴甚浓,年轻人精力都无法匹敌。先生多年习惯晚起晚睡,时近深夜,先生谈锋益健,而一群年轻人围坐在画案旁开始眼皮打架,这种场景令人不禁感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可能后天条件不一,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精力弥满。精力弥满来自两个方面:一个固然是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恐怕是我前面所言之大胸襟和大怀抱,所谓单纯生博大,所谓用志不分,正是先生永葆艺术活力的原因。

陈佩秋 梅花 纸本设色 2011年款识:辛卯立冬前一日,写于海上,健碧。钤印:健碧(白) 佩秋(朱)

陈佩秋 露浥风飘香远 纸本设色 2011年款识:露浥风飘香远。辛卯立冬,海上写,健碧。钤印:健碧(白) 佩秋(朱)

先生对于她不了解的领域,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我带着北魏关林石棺线刻拓片和她讨论,她认真查看这些线描的生动表现,并对自己以往所认知的中国人物画成熟完备于唐代的观点有所修正。带着宋徽宗《大观圣作碑》出版物和她讨论古画上宋徽宗题字真伪鉴定问题,先生也以非常浓厚的兴趣来回应和讨论,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专注,俨然一个赤子,令人感动。而最可贵的是,先生始终如一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尤其在晚年,又念兹在兹把自己的体认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弃绝门户之见、一己之偏,争取让更年轻的学人、更大范围的大众来关注、讨论、升华这个话题。把鉴定这个原本极其小众、壁垒极其森严的学问,逐步引入公众视野,她相信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先生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古代绘画真伪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与海外的中国画研究互相映衬,形成今天美术史研究的一道风景。

先生的工笔画,入手就是宋人。宋人花卉,有两大特点:其一为今日所共知,即写真性。有很扎实的对景写生作为基础,故能曲尽物态,尽精刻微。然而,宋画之美,除了写生性,还有更加重要的方面,就是其骨法运笔和气韵生动。宋代花卉固有高度自然物象的写真基础,但不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有所提升、有所取舍,物象的外轮廓线是非常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线条构成,应物象形,从自然物象中概括提炼出不同的线条。这一点深为青年陈佩秋所体察和认知,在她早年临摹的李嵩《花篮图》,已经有很准确的表现。先生对于“气韵生动”的理解非常独到,没有复杂的概念抽绎,就是一句话:其他 后面五条都做到了,气韵自然生动。真是解粘去缚、抽丁拔楔的见地。

对古代绘画长期深入的观察和临摹,不仅仅在气韵生动方面积累了很多直观的感受,气息的获取,有时候要胜过技法的训练,赵子昂一生追求“古意”,绝不仅仅止于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描摹,那从古代绵延而下的气脉和文心,借助于岁月递嬗而增补的内涵,是不会仅仅通过手来捕捉到的,必须有一颗古厚、文雅的心灵,方能默会古贤。先生的绘画,是中国古典绘画千百年的文脉绵延,但她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锐意进取,不论是20世纪50年代绘写丰收景象的稻田,还是后来用浓丽饱满的色彩图绘美国大峡谷或者大青绿山水,西方印象派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吸纳和融合,但是最妙的是她笔下始终保持着中国画典雅、深厚、沉静、内敛的气质。笔者曾经撰文比较张大千晚年泼彩和先生大青绿画作,前者张扬,后者内敛;前者偶发,后者精确,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各具特色。相比而言,陈先生的重彩山水,厚重深邃的色彩和光影下,静谧悠远的气息,深具东方田园自然之美。

鉴定问题是先生晚年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传播和呼吁的领域,她本人有数十年的实践体验,加上老一辈鉴定家们的认知和积累,尤其赶上现在这个声光影像空前发达的时代,很多深藏不露的古代画迹可以得以化身千万,流布天下,供世人研究和比较,这样就大大方便对这些存世的古代绘画进行系统的整理。近几年,先生通过不断钻研和比对,陆续发表不少鉴定结论,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加上今天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开展,各地博物馆响应中央号召,让文物活起来,许多博物馆拿出自己的镇馆之宝进行展示交流,大众对于古典艺术遗存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情况之下,先生近年来发表的鉴定结论,推波助澜,把鉴定古画这个原本非常小众而隐秘的学术领域推广到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和学者开始关注并投身鉴定领域,从古代绘画遗存中寻找中国绘画的精神,从而透过绘画,来领略中国文化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鉴定的大众化,其实是非常有时代意义的,也许,今天的所有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一个古代绘画研究的井喷式发展。

先生对于鉴定,从来没有门户之见,她不会囿于成见,也不会因言废人或因人废言,一颗赤诚之心,在于要把千百年来的中国画这笔账尽可能清理一下,给后人留下一笔清清楚楚的遗产,让后辈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再困惑、不再走弯路、浪费宝贵的时光。为此,先生曾经强烈呼吁,把公私藏家资源整合起来,分门别类把一些美术史上重大问题的疑点和难点进行图象志的典藏,例如:马远画的树木、签名,宋徽宗的题字等等,统一建立数据库,方便研究者进行比对,这样,很可能我们今天非常困难的问题,在并列比对的情况下,一目了然。她本人因此还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动鉴定方法的传播和鉴定工作的普及。这种情怀,又使她和一些传统文人狭小、偏执的内心,秘不示人的习气大相径庭,当然,这也得益于她个人的家庭环境、时代以及见识和心胸。

追随先生鉴定古画,举手投足皆学问。在鉴定领域,因为碍于当事人情面,真伪不便直言,往往有很多心照不宣的表达方式,言者听者各有会心即可。一次陪同先生访问某公家收藏,见署款金农的一幅竖轴,潇潇风雨,吹动江岸草木偃仰起伏,一片茫茫江面上,一舟一叟,蓑衣短棹。我们一班年轻人没有认识,尚一个个屏息静气作真画鉴赏。先生当时也未如观者所望,戳破其事,兹后方告知观者此画原是张大千所造,而且牵涉画坛一桩公案。闻者莫不唏嘘感叹。另一次,是在某私人藏家家里鉴赏古画,一张石涛水墨山水,主人说某老先生曾经看过,并说“有人会说不对”,先生当时未置可否,事后告诉我,这张石涛就是不对。可见当年老先生所言即耐人寻味。看起来扑朔迷离令人真伪莫辨的说辞,其实满含着鉴定者的无奈,汉语言多义而模糊中的准确,恐怕早已超出其语言表义本身,与我们的社会和人群的情感深度融合。

陈佩秋 山水 纸本设色款识:健碧春城写。钤印:陈氏(白) 佩秋(白) 鱼乐(朱)

陈佩秋 山水 纸本设色 2002年款识:健碧作于壬午春日,时在名都城。钤印:健碧(白) 鱼乐(朱)

笔者曾经概括文人四德:学问、童心、风骨、怀抱。弘一大师讲过:心志要苦,意趣要乐,凡有大成就者,另外一个特点,恐怕是意趣之乐。先生也有一颗童心,一切她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都会成为她关心、专注的所在。众人皆知她对于昆曲和京剧的痴迷,大概是绘画之外最令老人倾注心血的一个领域了。她和很多名角都是好朋友,也经常“追星”,自己掏腰包捧场,买票赠送朋友前去观摩。而且先生绝非一般票友,乃是资深戏迷,看戏的刹那,端坐着的就是一个忠实的戏迷,我们很难了解在看戏的过程中,先生是否能感悟出书画的什么奥妙,或者,我们的这种疑问和探寻都显得无聊。也许,画案上驱遣万物的王者,一旦进入剧场,万般放下,完全是无我之境,浑浑然与剧情融而为一,并不妨碍忘乎所以去追星。这种状态,笔者之所以能引发很深的触动,是因为见到先生质朴的内心,“朴素的人最接近上帝”,哲人睿语,道出大艺术之所以能“大”的关键,那就是庄子所谓“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自在与永恒。

先生成名很早,结交的高人也多,而对于家里的保姆、寺庙里的义工、冒昧拜访的年轻学子,真正做到不卑不亢、平等相待。多年来搬了多次家,家里几位阿姨终日与先生相伴,也习染很多待人接物的风范。

回顾先生近百年的人生,丰富而绚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平淡中的深厚和华美,也蕴含着她对于时代精神的灌注和升华。青少年赶上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天赋异禀,能入当时最著名学府——西南联大和杭州艺专学习,中外古今的学问,多所涉足,形成了前不见古人的思想和知识结构,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壮年正逢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各种探索的尝试,又把文人画家传统的眼光和生活体验大大拓展,不仅绘画题材更为丰富,生活体验也更为广阔。笔下的题材,所拥有的世界观和所积淀的情感都空前广阔和丰厚,这又给予先生非常切实的艺术陶冶,敏锐、热情的心灵得到热火朝天的生活的洗礼,笔下因之画出了前不见古人的情态和物象。

封闭国门日久,突然打开的刹那,光怪陆离的西方物质世界和丰富多样的西方思想和艺术世界,同样带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和中国人从视觉到心灵层面的巨大冲击。作为艺术家,先生用最大的精力和热情,到国外去浏览、研究中国绘画遗存,同时也以巨大的热情和虚心去认真学习、研究和吸纳国外最新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印象派丰富的色彩和西洋画对光影的自由运用极大丰富了她心目中的中国画想象,潜移默化中,移入中国画的语境,创格造境,在自然中体察观摩,一起成就了她晚年的重彩绘画。连鉴定这个原本是她业余关注的领域,也抓住晚年出国观摩和印刷品空前发达的契机,大大推进一步。可以说,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先生都活得充实而严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妄自菲薄,更没有蹉跎时光,而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锐意进取,不断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局限,以宏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心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新的经典。

陈佩秋 花鸟 纸本设色 2005年款识:健碧乙酉作,时在海上。钤印:健碧(朱) 长乐(白)

陈佩秋 雨后野凫 纸本设色款识:高花阁晴窗,芙蓉开后,健碧写。钤印:乂之(朱)

陈佩秋 花山珍禽 纸本设色款识:花山珍禽。健碧此图起草于名都城五年于春城竣工时,丙戌初夏。花山珍禽。戊子秋九月,健碧书于昆明。钤印:佩秋(朱) 陈氏(白) 颍川(朱)

陈佩秋 太华长松 纸本设色 2013年款识: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终不改,然后知君子。健碧。越三十余年,健碧癸巳补色并记。太华长松。癸巳,健碧题。钤印:佩秋(朱) 南阳陈氏(白)

陈佩秋 秋艳 纸本设色 1985年款识:秋艳。乙丑中秋,高花阁主人健碧。越廿七年,水墨画重添大青绿,因记。健碧时居中央花园。钤印:乂之(朱) 长年(白) 健碧(朱) 陈氏(白)

陈佩秋 家家绿树好遮阴 纸本设色 2002年款识:户户红花堪却暑,家家绿树好遮阴。壬午岁,健碧作于虹桥新居名都城。钤印:陈佩秋印(白) 鱼乐(朱)

陈佩秋 花卉 纸本设色款识:甲子夏八月写石辣红于沪上高花阁,健碧。钤印:乂之(朱)

陈佩秋 江山揽胜 纸本设色款识:江山揽胜。健碧陈氏。乙酉岁,健碧作于古滇昆明。钤印:健碧(白)

陈佩秋 山水 纸本设色款识:健碧。钤印:陈佩秋(白)

陈佩秋 山水 纸本水墨款识:健碧春城写。钤印:陈氏(白) 佩秋(朱) 鱼乐(朱)

陈佩秋 山水 纸本设色款识:健碧写三羊开泰。钤印:陈(朱) 乂之(白) 长年(白)

陈佩秋 花树春风又一年 纸本设色 2005年款识:花树春风又一年。乙酉冬至前,作于青之杰园,健碧并记岁月。钤印:陈氏(白) 佩秋(朱) 鱼乐(朱) 秋兰室(白)

陈佩秋 山水 纸本设色 2004年款识:雨润明河积水满,春催芳树遍山长。甲申冬蜡月,健碧时居徐汇青之杰。钤印:南阳陈氏(白) 佩秋(朱)

陈佩秋 山水 纸本设色款识:健碧春城写。钤印:陈氏(白) 佩秋(朱) 鱼乐(朱)

猜你喜欢
款识钤印设色
《岩高千尺虎》
本期拉页
《独白系列之三》
担当
浅谈印章识别对书画鉴定的作用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