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一甲子:从“大水缸”“后花园”迈向“聚宝盆”

2020-11-05 10:32
工会博览 2020年29期
关键词:密云水库密云保水

在北京东北郊密云区,巍巍燕山怀抱深处,一座浩渺水库,犹如一颗深山明珠,碧水如镜,分外清凉。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北京最大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

今年9月,这座被誉为首都“大水缸”的重要水库迎来60岁生日。六十一甲子,当建设者的激情岁月成为永恒印记,50多万密云百姓和新一代水库运行管理者仍在为守护首都“生命之水”不懈努力,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也在保水与富民间孜孜求索。

“北京人每喝三杯水中,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密云北部山区,在66米高的白河主坝之上放眼远眺,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一片烟波浩渺,深蓝色的水面随秋风泛起涟漪。潮白河水从水库缓缓流出,自北向南穿过北京城东部。

谁能想到,眼前平静流淌的潮白河,曾是泛滥成灾的洪魔。500多年间,潮白河的洪水曾5次侵袭北京,8次淹天津,冲垮房屋2.2万间,致使38万人受灾。洪涝成灾的同时,京津地区又严重缺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发展及人口急剧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与日俱增。解决潮白河水患并破解京津“水荒”困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迫在眉睫的大事。为此,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勘定坝址、京津冀20多万民工参建的“千年工程”密云水库正式开建。

“当时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石头都是一点一点用大筐背上来的,有的是靠手推车。”遥望这座宏大水库,81岁的罗连恒至今仍记得参与水库建设时的艰辛,耳边似乎还响起机械的轰鸣声和齐心协力的打夯声。当年,他和队员们在隧洞内从事爆破打洞等工作,虽然冒着塌方危险,任务繁重,但谁也不叫苦。

如今,在位于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内的密云水库展览馆内,通过展陈介绍及一件件建库使用工具的模型,人们仍能想象当初虽艰辛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据说,这次大会战中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一个突出事例是,“独臂英雄”李世喜带领22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负责运土上坝。为超额完成任务,他想办法改装小车,一次能装七八百斤,还在车子两侧各加两三个土筐,使工效提高一倍多,成为工地上的标兵。

经过20多万人艰苦奋战,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高峡平湖”的密云水库最终于1959年实现拦洪,次年9月建成,铸就了一座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丰碑。这座水库终结了潮白河水患,充分发挥了拦洪蓄水、灌溉农田、城市供水、水力发电四大功能,真正实现了化害为利,使得京津冀的安全用水有了保障。

60年来,密云水库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约280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6.5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供出32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曾有一种说法是:“北京人每喝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水源保障的背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流域内各区县的默默付出,特别是密云百姓的巨大牺牲与奉献。从1958年至2003年历经3次大规模搬迁,共102个村庄、6.9万多人迁出;修建水库占用耕地28.6万亩,占当时密云耕地总面积四成多;10.4万亩“押宝地”全部退出耕种,94个“库中岛”全面清理,水库一级保护区畜禽养殖全部清退,300多家企业关闭,网箱养鱼撤出……为守护这一库清水,密云从曾经的种粮大县变成了缺粮县,移民怀着“舍小家、为国家”的朴素情怀离开故土,放弃养家糊口的生计。

“保水是密云首要的政治责任。”密云区区委书记潘临珠说,多年来,密云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强水源保护,加大环境治理,来保护几辈人舍家弃业修建起来的密云水库,使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为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2014年底,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北京,滋润京城,也使密云水库近几年来得以休养生息,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来自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6.8亿立方米,为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密云水库是首都的生命之水,是首都防汛的顶梁柱,更是首都供水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密云水库流域市级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刘大根说,水库建成60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既是首都战略水源地,又是南水北调来水调蓄库,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南水北调北京段干线检修期间,密云水库又成为北京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累计向北京城市供水近6亿立方米。

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

早上8点,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水上执法分队队员郭钦东就和同事们整装待发,乘上快艇,开始了“乘风破浪”的巡护任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快艇如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驰,留下一道白浪,时而惊起几只水鸟。有没有人翻越围网进入水库钓鱼,有没有破坏环境,队员们都需要仔细搜寻。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水上分队30多名队员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对水库进行巡护,一次巡护需要半天时间。

从1998年开始,郭钦东就在密云水库工作。因为库区湿度大,即便是炎炎夏日,队员们也要穿着秋衣秋裤,还要忍受风湿病的困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密云水库流域北京境内划分为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为长约110公里的环库公路以内,面积273平方公里,涉及密云7个镇、43个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3万多。

“这么大范围,这么多人,之前水务、渔政、城管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摊,职责分不清,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劲儿也使不到一块儿。”郭钦东说。

2014年,北京市政府印发《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密云水库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施策、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力度。2016年,由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和密云区环保、农业、城管、国土等7个部门的90名执法人员组成的密云水库联合执法大队孕育而生。在此基础上,密云继续深化保水体制改革,于2018年成立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将区级131项涉水执法权统一授予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国率先实现特定区域综合执法。

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宇兴评介绍,目前密云已建立完善区、镇、村三级保水体系并配备保水力量。“水库的保水工作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加强了顶层统筹,形成了保水合力,使执法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增强。”

为防止人员进入库区,库区周边还建设了300公里长的围网,实施库区封闭管理。水库的一级保护区还被细分成160个网格,2000多名农民通过“绿岗就业”成为库区的“保水网格员”。网格员们每天在各自区域内巡查、看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由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实现网格化管理。除了人防、物防,技防也很重要。站在密云水库智能化指挥管理调度系统的大屏幕前,执法人员可通过监控看到水库各个卡口、重点区域的监控画面。

宇兴评说,目前正在建设由390多个摄像头组成的密云水库智能监控系统,已在8月底全部完工。

2019年,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共清退钓鱼、游泳、游人共2409人次,制止放牧7起,清出车辆450辆,共立案334起;2017年至2019年还和公安部门配合破获了3起水库“电鱼”案件。

加强库区保水体系建设只是北京市一系列强化密云水库水源保护的举措之一。刘大根说,近年来,北京市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坚持部门联动、市区协同、京冀携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流域河长制,探索建立基于水质水量的京冀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推进上游保水、库区保水、护林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确保了首都水安全。

从“大水缸”“后花园”迈向“聚宝盆”

退耕还湖、畜禽禁养、水库封闭管理,啥都不让种、不让经营,库区群众的生计怎么办?潘临珠说:“为了不让保护水库的群众吃亏,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保水富民之路,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位于密云水库白河主坝附近。1958年,为修建密云水库,本在白河岸边的这个小村庄整建制搬迁,建立新村。新村土地资源少,平均下来每人也只有二分多地,再加上村子承担着保水的生态任务,不能发展养殖业,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村里环境脏乱差,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人均只有几分地,靠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想起当初回家乡挑大梁时面临的多道难题,尖岩村第一书记王淑平仍然记忆犹新,“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把老百姓的问题解决好,我绝不走!”这一干就是8年时间。

尖岩村盛产油栗,王淑平瞄准了这一特点,带领村民重点打造“栗子宴”,并确立了民俗旅游主导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打造,尖岩村“栗子宴”初具规模,全村已有170多户搞起了民俗旅游。产业搞起来了,村民的收入也增长了,2018年,尖岩村成功摘掉“低收入村”的帽子。

“这是栗子鸡、栗子炖肉,这里还有栗子做的各种小吃、栗子酒……”60岁的尖岩村村民吴贺云坐在自家的农家院里,骄傲地展示手机画面中自己的厨艺作品。曾经是低收入户的她,几年来靠着经营农家院和“栗子宴”的手艺,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尖岩村是密云近年来探索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靠着强有力的保水措施带来的“绿水青山”,带动了当地全域旅游业蓬勃发展。如今,密云正着力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重点项目带动、闲置资源利用、文化村落发展等7大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民众增收。2018年起,密云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即打造10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改造100个精品乡村酒店、提升发展1000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2019年,密云接待游客83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9亿元。

为了让库区农民顺利转产、转岗、转业,密云区政府还出资扶持库区农民发展养蜂、露地菜田、现代高效果园、果品安全生产基地等7类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特色农业项目。截至目前,共确定产业项目16个,涉及资金上亿元,有效助力了低收入农户脱低增收。通过“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模式,板栗、苹果、葡萄、梨等林果都成了库区乡镇的致富法宝。凭借独具优势的自然环境,密云还通过政策及资金扶持发展特色养蜂产业,打造“蜂盛密匀”品牌。目前,全区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362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蜂实现了脱低致富。

山水田园,画境密云。“密云水库经历了60年风雨,密云人民为了建设水库、保护水源无怨无悔,付出巨大牺牲和奉献。”潘临珠说,“未来,密云的水库、山林,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和‘后花园’,还将成为山区农民的‘聚宝盆’,实现保水与富民融合发展。”

在尖岩村村口,一个船型的标识即将树立,上面书写“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船儿”承载着密云人民新的希望,破浪而行,驶向远方。

据新华社

猜你喜欢
密云水库密云保水
高温干旱果园“保水”是关键
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
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
卡拉胶凝胶保水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凝胶基保水缓释尿素的稳定性
77万公斤鱼苗放流密云水库
燕山明珠——密云水库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浅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