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产业经济学:学科构建与发展趋向*①

2020-11-05 08:13
关键词:经济学语言服务

李 艳

(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089 )

语言产业经济学是以语言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关于语言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语言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特别是一个以新技术为重要特征、以高端服务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其在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与传统产业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进一步梳理语言产业的产业特性,探析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语言产业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并搭建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语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相关概念

(一)学科定位

语言产业经济学是在产业经济学的视野下、运用产业经济学的方法对语言产业进行研究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语言产业的产业结构、供需状况、比例关系、投入产出情况、行业构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地区分布、产业发展政策等。

从现阶段的学科定位来看,语言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宏观经济学之间,对中观层面经济活动及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经济学学科,以解决语言产业实践问题、推动语言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概而言之,语言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语言经济学深入实践领域的需要。

(二)相关概念

语言产业经济学是对语言产业所进行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语言产业是语言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产业经济学和语言经济学是语言产业经济学的亲缘概念,服务经济学是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

1.语言产业:语言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以语言为加工处理对象,生产出各种语言产品以满足各种语言需求的产业形态。目前,较为典型的语言产业业态包括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创意、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能力测评等。

中国语言产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各个行业起步有先后、构成与规模亦不均衡。其中,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行业起步较早,企业数量众多、整体规模较大;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行业起步虽略晚于前两个行业,但后来居上,呈高速发展态势,注册资本量巨大,并且为其他语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促使传统语言业态现代化,如语言出版、语言测评行业等。随着对语言资源经济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入,语言产业在语言资源保护、传承以及相关产品研发、传播中的重要功能日益显现。当前,经济发展从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阶段,进入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阶段,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主要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构成的新动能中,以新经济为特征的语言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直接为新动能的壮大贡献力量;同时,以语言智能为代表的语言技术行业为其他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1)李艳、贺宏志:《大力发展语言产业 服务国家语言战略》,《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0日。。

语言产业研究旨在对国民经济中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或者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语言行业进行分类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掌握其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语言产业的发展对策进行探究。

2.产业经济学、语言经济学:语言产业经济学的亲缘概念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其研究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既包括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研究,也涉及单个企业内部的结构问题分析等。产业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70年代后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一门经济学学科。狭义研究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以聚焦于产业组织研究为主要特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产业经济学研究从产业组织扩展到了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被认为属于广义研究。(2)王定祥、冉光和、李伶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融》,《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关于产业经济学与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研究者的观点尚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并侧重于应用研究的一门学科,但持此观点的学者也关注到近年来产业经济学呈现出向理论化学科发展的趋势,不仅促进了规制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开始产生影响。(3)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0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其视为介于微观、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因为其既不同于研究单个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宏观经济学,而是对产业间、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经济关系等中观层面经济活动及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产业结构、关联、布局、发展等理论是宏观经济总量分析的具体化,微观、宏观经济学正是通过产业经济学实现紧密连接,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4)简新华:《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由于语言产业本身的特性,有必要在产业经济学领域进行专门的语言产业经济研究。语言产业是一个以新技术为重要特征、以高端服务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与传统产业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语言产业”的产业特性,在产业经济学的视野下,建立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语言经济学是对语言变量进行的经济学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问题,同时也研究语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语言及言语行为对经济理论、方法或经济绩效的影响与作用。近年来,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关注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认为语言学习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包括母语水平和使用外语的人数、熟练程度在内的国民总体的语言能力,是该国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经贸往来,降低经济活动协调、管理、信息交流的成本。(5)黄少安:《经济学视野中的语言:几个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yyx/yyx_tpxw/201611/t20161125_3289739.shtml。

目前,语言产业引发的经济现象日益成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经济学与语言产业经济学的关系是: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语言问题,后者的研究对象为语言产业,语言产业是语言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于对语言的经济属性及相关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在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对语言产业组织、政策等问题的实证思考;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后者是前者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6)李艳:《语言经济学和语言产业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zt/zt_xkzt/xkzt_yyxzt/yyxzdjcxky/yycy/yyjjxyyycydgx/201611/t20161124_3288949.shtml。

山东大学语言经济学研究团队黄少安教授认为,语言经济学研究未来应关注三类问题:一是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语言起源和演变、语言人力资本问题等;二是具体的语言经济问题,包括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经济效应评估、语言扶贫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对语言产业的研究,包括语言产业的宏观政策、语言产业规划等。(7)孙美娟:《拓宽语言经济学研究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6日。从中可以看出,语言产业经济学是语言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可以说,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是语言经济学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其从诞生之始就肩负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使命。语言产业所属各行业发展状况、运行方式不同,亟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要对其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因此,构建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3.服务经济学: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

服务经济学是以服务产业为对象的经济学研究,是研究服务产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服务产品是服务经济学的主体经济范畴。(8)白仲尧:《谈谈服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财贸经济》1987年第4期。新西兰经济学家阿·费希尔(A.G.B.Fisher)被认为是服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其提出的“三次产业”理论对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依次从第一产业( 农业) 占优势的经济过渡到第二产业( 工业)、第三产业( 服务部门)占优势的经济。二战后,欧美国家国民经济中服务部门迅速发展,催生了服务经济学这一新学科,该学科代表性学者、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R·富克斯 (Victor.R.Fuchs)认为,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 社会对服务业和服务产品的最终需求增长加快,推动了专门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组织产生,从而使服务业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当一个经济体中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超过50%时, 便可以认为该经济体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9)王述英:《西方第三产业理论演变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将富克斯的理论发展成为“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都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10)邓雄才、陈洁:《基于服务经济学的服务业发展探讨》,《经济论坛》2007年第16期。

服务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建立在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配置的基础上;国民收入水平、社会分工深化、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和虚拟经济作用等是影响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充分认识服务产业的功能,特别是大力发展以高知识性、高技术性、高创新性及高产业融合性等为特征的高端服务业(11)李文秀、夏杰长:《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对于推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产业中的核心产品与服务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少部分隶属于第二产业的相关机器设备生产、加工。语言产业主要属于服务产业,其中多个行业属于高端服务行业,服务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可以为语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参照。

二、2010年以来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演进

(一)语言产业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2010年是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10年来,国家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语言产业各业态的蓬勃势头、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分别为语言产业研究和语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宏观背景、产业背景和学术背景。

伴随着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测试等相关经营活动的出现和发展,2000年之后,国内有学者开始关注美国的命名产业、围绕语言学习展开的语言消费活动,但在2010年之前未有对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分类与特征等基本问题的系统研究,语言产业的研究相对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同一时期,欧美与语言产业有关的报告多来自行业协会,并且较多地集中在语言翻译、语言培训等领域。2010年,“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2018年更名为“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语言产业研究进入专门、系统研究时期。我国正处在人口大流动时期,学习者、投资者、工作者在城乡间、国内外流动,使得语言教育、语言翻译等产业拥有强大活力。2011年,国家语委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开始将“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列为重要科研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我国第一个以语言产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在我国语言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12)李宇明:《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3期。从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现实需求出发,在2010年至2012年这一时间段,《语言的经济学属性》(李宇明,2012)、《发展语言产业,创造语言红利——语言产业研究综述》(贺宏志,2012)、《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及要素分析》(陈鹏,2012)、《语言产业视角下的语言消费研究》(李艳,2012)等论文及《语言产业导论》(贺宏志、陈鹏,2012)一书对语言产业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与行业分类、语言产业中的生产与消费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为语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产业经济学十年的演进

10年来,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以下脉络:一是由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进入到对研究维度、研究框架的思考,如对语言消费基本理论问题与研究框架的思考等;二是由对产业特征与行业状况的研究到对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的宏观思考,如对当代中国语言产业发展的三次浪潮的梳理、对语言产业战略规划维度以及相关语言政策的思考等;三是语言产业研究进一步实现与语言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1.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逐步清晰

随着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界对语言产业相关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显现效果。2016年以后,语言产业研究者开始更多地思考公共语言服务与语言产业的关系问题,认为包括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规范与标准、语言资源整理与保护、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语言数据库建设和语言研究在内的非营利性的公共语言服务是语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观照语言产业的整体建设与发展环境,为其研究设立一个相对宏观的研究边界,将提供公益语言服务的政府机构、语言事业单位也纳入语言产业的调查与研究范畴。

这种界定可称为“大语言产业观”,以区别于之前以语言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产业界定方式。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大语言产业观”不是对语言产业边界的无限放大,而是基于对语言服务体系,特别是对公共语言服务与营利性语言服务(语言商品)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而提出的一个研究概念。(13)李艳:《基于大语言产业观的语言培训业供给侧治理思考》,《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5期。

以对语言培训行业的研究为例,2010—2014 年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以营利性质的语言培训机构作为主要的调查和研究对象,如2012年李艳等的北京语言培训业状况调查、2013年李艳、陆洁关于产品供给视角下美国语言教育培训行业的研究等。(14)李艳、陆洁;《产品供给视野下美国语言教育培训行业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团队所承担的语言产业经济贡献度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应该将融合在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公共语言教育作为语言产业的一部分,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语言产品的经济效应,少付费或不付费的语言培训并非没有产生费用,而是主要由公共财政或社会捐助来负担,其实际上是费用的支付主体发生了转移。(15)陈鹏:《语言产业经济贡献度研究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3期。将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语言培训纳入研究范畴,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语言产品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的研究。

2.研究体系搭建及学科建设不断推进

语言产业经济学是一个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在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分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需要对研究对象所关涉的问题、领域进行通盘考虑,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搭建研究体系。

在研究体系上,语言产业经济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1)宏观研究主要是对语言产业与社会、文化、经济、国家安全等领域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以及宏观发展策略的研究,如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语言产业在国家宏观战略中的定位与发展规划;围绕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研究语言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对语言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发展策略的研究等。(2)中观研究主要是研究语言产业中各语言行业的主体构成、投入产出等运行状况,行业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发展的策略,语言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协调发展策略等。(3)微观研究主要包括对语言行业中不同类型语言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的调查研究,对语言产品需求与供给、研发与生产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消费者语言消费行为的具体分析等。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语言产业论坛”“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等学术论坛、《语言产业研究》等学术刊物为推动语言产业经济学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启动了语言产业研究、语言经济学等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为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使“语言产业”不断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聚焦,进一步带动了学界对语言产业经济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语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与研究内容

2010年以来,以语言产业实践与研究的发展为背景,经过10年的积累,语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轮廓、理论脉络逐渐清晰。与“服务产品是服务经济学的主体经济范畴,服务经济领域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都是围绕着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展开的”(16)白仲尧:《服务产品是服务经济学的主体范畴》,《商业经济研究》1990年第4期。一样,语言产品(服务)是语言产业经济学的主体范畴,以此为“圆心”,勾连起语言需求、语言消费、语言供给等基本范畴:在语言产业运行中,对市场语言需求的分析,是语言产品(服务)研发与生产的基础;对语言消费状况的研究,为语言产品(服务)的供给策略及后续研发提供支撑。

(一)基本范畴

在语言需求、语言产品、语言消费、语言供给所构成的链条上,基于对语言需求的认知与把握,语言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者不断满足并引导语言消费。在语言消费中,消费者也不断产生新的、多元化的语言需求,对语言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形成刺激,从而在这4个基本范畴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循环系统。(17)李艳:《语言产业视角下的语言消费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3期。

1.语言需求

语言需求指对语言产品(服务)的消费需求,包括个体的语言需求和群体的语言需求。语言需求是产生语言消费行为的动因与基础,也是语言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前提。

语言需求可以细分为以下五种:(1)语言能力提升的需求,与此相关的有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测试等方面的产品(服务);(2)语言转换方面的需求,与此相关的有语言翻译方面的产品(服务);(3)语言技术方面的需求,与此相关的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的设备、软件等产品(服务);(4)语言创意与艺术方面的需求,包括命名服务、书法艺术、字体设计等;(5)公共语言产品(服务)方面的需求,包括对语言学术研究、语言资源整理与保护、语言数据库、语言标准、语言政策等产品(服务)的需求。

2.语言产品

语言产品是语言产业概念的一个关键点,语言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生产出语言产品以满足客户的语言需求。客户因为有语言需求,就会消费语言产品,当语言消费行为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和规模就形成了语言产业。因此,是否能够满足某种语言需求,也可以作为判断某种产品(服务)是否属于语言产品(服务)的标准。相应,能够满足前述语言需求的产品(服务)就可以归入语言产业(服务),提供这些产品(服务)的主体可以归入语言产业。

根据产品的性质,还可以将语言产品进一步划分为纯语言产品(如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创意等)、语言科技产品(如语音处理设备、字库、机器翻译设备、语言测试设备、文字识别软件等)、综合语言产品(如语言培训、语言康复、语言测评等)和公共语言产品(主要指由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提供的非营利性质的语言产品,如通用语言标准、语言数据库等)。(18)陈鹏:《语言产业经济贡献度研究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3期。

3.语言消费

语言消费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狭义、广义两大类:狭义的语言消费指对隶属于语言产业的各行业提供的所有语言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消费对象包括语言出版、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测试、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会展等业态的产品;广义的语言消费包括以语言产业为供给主体的“典型性语言消费”和以窗口服务行业为供给主体的“伴随式语言消费”。

此外,对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科研院所及社会公益机构所提供的语言政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语言教育、语言数据、语言康复等产品(服务)的消费,也可归入“典型性语言消费”,相对于以语言商品为对象的狭义语言消费,对这类具有语言福利性质的公共语言产品的消费属于广义的语言消费。语言消费的研究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是回答“是什么”;第二层主要是解决“为什么”,即语言消费的动力机制问题;第三层主要是探讨“怎么样”,即语言消费是怎样推动生产的、产生了怎样的效益。三个层面的研究既层层推进,又首尾相连,第三层直接为第一层所提出的供需问题作出宏观决策的回应,从而构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联系统。(19)李宇明:《语言服务与语言消费》,《教育导刊》2014年7月上半月刊;李艳:《语言消费:基本理论问题与亟待搭建的研究框架》,《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第4期。

4.语言供给

语言供给指对语言产品(服务)的供给,即语言产品(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有意愿且有能力供应的产品(服务)量。对语言供给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语言产业总供给问题的研究,即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语言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总供给能力增长、总供给质量提高,还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规模、结构的匹配问题;二是对某一类语言产品(服务)供给问题的研究,如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技术产品(服务)的供给问题分析,其往往是针对语言产业中的具体行业所进行的研究。

语言产业所属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运行方式不同,根据对各语言行业投入产出状况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整个语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贡献度的研究,可以将微观、中观、宏观视角的研究连接起来,理清(语言需求、语言消费)(语言供给、产业结构、投入产出)(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语言产品(服务)的生产、消费为核心,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体系。

(二)研究内容

综合产业经济学、语言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结合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目标,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结构研究(结构-关联度-比例)、政策研究两大板块(见表1)。

1.结构研究

一是对产业机体的构成分析,包括语言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布与发展状况;语言产业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方式(产业组织、产业布局、技术结构、产业链等);语言产业中的行业构成(各语言行业的主体构成、行业规模、运行方式、在语言产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等);语言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语言产业的供需与消费结构等。

二是对三组对象的关联分析,首先是语言产业的社会功能(语言产业与人、文化、经济、政治、教育、艺术等的关系);其次是语言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语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作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及相互影响状况等);再次是语言产业中各语言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如对各语言行业在产业内部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三是从两个比例看产业绩效,包括语言产业及各语言行业的投入产出状况(语言产品、企业、行业、产业的成本投入与利润产出,产品质量及市场评价、社会影响等);语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及发展趋势、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及对于特定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等。

2.政策研究

包括对国家发展战略中与语言产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宏观政策的研究;研制推动语言产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地方语言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等。

表1 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构成

四、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趋向

在新技术变革、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进入新时期的大背景下,面向语言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布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呈现以下趋向:

(一)面向语言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既包括国家发展对语言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也包括个体发展对语言产品(服务)提出的新要求,还包括语言产业自身在产业升级中需要面对的新要求等。为此,需要围绕着“理念”“技术”“人才”这三个关键词,以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增强语言产业的服务能力为目标,拓展与深化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改革发展、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建设要求。与此相适应,语言产业需着力探讨如何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以高端的人才为根本,并建立有效机制,实现这三方面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有效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通过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测试、语言康复等行业的产品(服务)优化升级,满足语言需求,更好地提升国民语言素养与国家语言能力。其次,大力推动语言技术行业发展。当前,各国相继以国家力量抢占人工智能竞争制高点,争相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以期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语言智能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智能的发展将直接推动人工智能体系的进步,因此,以语言智能为核心内容的语言技术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包括在城市治理中运用语言智能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开展与国内外、全方位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过程中,研发语言智能产品以及语言服务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康复等语言行业中开发及升级相关语言技术。再次,通过各种语言产品与服务,推进语言文化传播,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

(二)面向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布局

语言产业因其具有的文化、经济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高水平互联互通等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实现中,经贸往来、沟通交流等都要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使用具有多语言、多文字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建设、经济活动中产生一些独特的语言需求,相应对语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20)李艳、贺宏志:《语言产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光明日报》2020年4月11日。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粤港澳语言产业整体状况的调查,结合港、澳及“珠三角”九市的特色资源及其在协同发展中的不同定位,为当地语言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如何有效开展专门、深入的语言需求与语言消费调查;如何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需要的语言产业人才储备;优先、重点发展哪些语言行业以及在不同城市如何实现错位发展;如何通过语言产业相关业态的发展,为深化语言文化认同、构建和谐语言生态服务等。

(三)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关照人类的共同命运以及与此相关的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共同体。共同的意识与价值认同以及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包括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在内的所有的交流都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互联互通”,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在每一“通”的实现过程中,都会有“语言”的参与,都离不开语言消费。可以说,语言产品(服务)的供给状况及满足需求的状况如何,将会对“互联互通”产生直接的影响。(21)李艳、高传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3期。如何发挥语言产业的作用,通过促进互联互通的顺畅实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服务,是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需持续跟进的研究内容。

同时,在全人类共同遭遇重大突发灾难时,语言产业在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等方面也责无旁贷。在抗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动员阶段,标语、顺口溜等语言产品与疫情扩散抢速度,迅速、广泛普及科学防疫信息与措施;在语言救援阶段,满足多语种、多样化的信息接收需求,通过语言的力量,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此后,语言企业纷纷免费开放服务平台和内容资源,各语言行业都积极行动起来,尽责担当提供语言产品与服务。此次疫情引发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思考,这也是语言产业经济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建立应急语言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优化语言服务效果、提升全民语言文明意识与语言文化素养等。(22)李艳:《语言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疫情防控中的语言产品与服务》,《光明日报》2020年2月22日。

五、结语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会促使人们改变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改变,会相应改变与原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经济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参与到生产资本的运行中;而语言资源在生产资料中,既可以作为生产工具,也可以作生产对象(原料)。这里的“语言资源”既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术等工具型资料,也包括生产加工后的各类语言产品(如语言出版物、语言翻译软件、语言培训服务、语言康复服务等)。我国的语言产业研究学者正是敏感地把握了语言的生产力特性,经过十年的学术积累,构建了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语言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言产业导论》首次提出建立“语言产业经济学”(23)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导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4页。。本文尝试对语言产业经济学的概念进行系统的学科界定,在对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范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搭建语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框架。语言产业经济学是对语言产业这个新兴产业进行研究的新学科,是“语言产业”与“产业经济学”两个概念的融合体,但又不仅仅是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研究框架、学科特性与使命、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等问题仍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语言产业经济学的构建,不仅是语言产业研究、语言经济学研究深化的需要,也是这一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语言产业经济交叉学科的建设,有待多学科领域、产学研各界协同努力,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以“语言产业学科创新”来推动中国特色语言产业发展范式的构建,在新技术变革、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进入新时期的大背景下,面向语言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布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共同肩负起推动语言产业发展、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的历史使命。

(2010年9月28日,“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成立,2018年更名为“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这标志着我国语言产业研究进入专门、系统研究时期。十年来,我国语言产业各业态及语言产业研究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且,语言产业研究学者敏感把握语言的生产力特性,经过十年的学术积累,构建了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语言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研究得到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及“齐鲁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在此特别鸣谢)

猜你喜欢
经济学语言服务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语言是刀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