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实施路径与成效

2020-11-05 08:54张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宿农民培训

张霞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政策,促进乡村人才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1]。目前,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广袤的农村风生水起,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时,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入,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汇聚乡村。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工程的关键,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起实施了“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周密筹划和监督下,各级主管部门分工协作,各类培训机构精心组织积极参与,2011年至今,浙江培训农村劳动力已超1 000万,培育省市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近50万人,乡村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有效推动了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

1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具体明确,分级分类分层有序管理

已经构建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科协、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系,围绕省年度目标任务,各级主管部门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培训任务层层落实、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梯次鲜明。详见图1。

图1 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系

2 培训内容对接产业、点面结合、与时俱进

2.1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两大人才工程

乡村振兴,核心是乡村人才振兴,2011年起浙江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再就业人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项目。

2.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主要面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创客、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技术、管理、服务骨干人员,以及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业经理人等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创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兼顾“三农”新形势、质量安全、绿色发展、信息化手段应用等内容开展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1.2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骨干;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人员等乡村振兴人才。

随着农业转型升级,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地围绕“乡村工匠”培训品牌建设、围绕“一区块一特色”的美丽产业板块和“一镇村一业态”的风情小镇培育,在现代民宿、运动休闲、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能工巧匠、电子商务、精品园区、非遗传承人、“农创客”、“新农人”等新型业态上,创造性地开展培训,拓展培训内容方法,使之成为既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又能推动当地产业提升的品牌培训。

2.1.3 农民科学素质培训

围绕科学生产、健康生活、法律法规、自然科学、文艺体育等方面开展农民科学文明素质培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缩小城乡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差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2.1.4 转移就业培训

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异地搬迁低收入农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因地制宜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就地或在城镇进行二次就业。

2.2 紧紧围绕产业类型,实施因产施训

紧紧围绕产业类型,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民知识结构、专业类型,因材施教,因产施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浙江省开发出一批极具区域特色的培训项目,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如建德市针对草莓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建德草莓师傅”高技能培训;针对严州特色小吃产业,开展严州特色小吃培训;针对美丽先南关村建设,开展了美丽庭院主题培训和志愿旅游讲解员培训。桐庐市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创新“民宿管家”培训品牌。青田石雕举世闻名,面临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专门推出了传承人班,有效缓解了“人才荒”。庆元的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几年培训下来,“菇乡师傅”的技艺愈发精湛。缙云烧饼红遍全国,持续力抓“缙云烧饼师傅”培训,绝对功不可没。“衢州保姆”盛名在外,随着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逐渐转型升级为“衢州月嫂”。

2.3 培训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培训项目不断创新,从产业经纪人、邮掌柜等特色培训,再到顺应特色产业聚集与融合发展趋势,设计出“农创客”技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等专项培训,继而又开发了“新农人”实验班、历史文化村专题培训等一批新型培训专题,演进升级路径十分清晰。

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培训内容及时更新,以风靡浙江的民宿为例。针对该产业的提升,由业界具有显著优势的专业教师团队做主讲,内容实时更新,从政策解读、经营管理,再到礼仪培训、特色打造、多媒体营销等,只要学员提出需求,一般都及时满足。

3 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高效

3.1 培训制度创新高效

整合资源,统一筹划,优化培训方式,是浙江省提高农民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既是培训完善提升的需要,也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要跨界发展的需要。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依托浙江现有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优势,整合成人教育培训资源,成立浙江农民大学。横向上整合了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省农科院等9家单位,实现人员、场地、师资等共建共享;纵向上,则实行省、市、县三级构架,省级“农民大学”9个校区,市级“农民学院”11个分校,县级“农民学校”89家,不再另起炉灶,而是整合各类涉农培训机构资源,大平台作业。近年来,随着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乡镇特色培训项目不断涌现,第四级培训机构“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完善了农民教育教学体系。

3.2 培训模式多样有效

针对培训对象类型多、行业分类复杂、学历层次和文化程度差异大等复杂因素,培训单位以实用、高效为目标改革培训方式,开发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浙江省全面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课堂+实训”的培训模式。浙江农民大学有个形象说法:农民点菜,学校下厨,烹调更符合农民口味的套餐。杭州市推行“理论讲授+典型经验分享+实训基地现场辅导”的培训模式,上课老师既可以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老师和专家,也可以选拔科技种植户和有一定威望的“土专家”、“田秀才”作为农民辅导员,提升科学新技术推广能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农民培训的质量。

建德市通过培训、比武、深造、评选、激励等方式,挖掘一批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乡土人才。桐庐市采用“民宿+”课程设计,民宿管家(从业人员)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科目,增强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省级培训项目中,浙江的民宿培训方式从课堂讲座、实地考察、赴台取经,再到为两岸民宿专家和业主打造面对面的交流平台,载体不断丰富。

4 管理体系完善、资金保障有力

按照国务院要求,浙江省已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系,同时,也注重发挥科协、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优化“农民大学、农民学院、农民学校、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四级农民教育培训教学体系建设,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做大做强“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优化区域和专业布局,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转型升级。

培训资金有保障,使用有监督。根据各地承担培训任务、工作绩效等情况因素,按因素法测算分配相应补助资金用于各地开展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浙财农〔2018〕75号、浙财农〔2018〕90号、浙财农〔2019〕12号),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并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培训资金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及实训、参观交流、培训教材、师资聘请、职业资格认定、就业服务和信息化手段利用等相关支出。

猜你喜欢
民宿农民培训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你是民宿达人吗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