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锐 余凡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乡村振兴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他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我国政府已经下达通过乡村振兴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实现贫困地区大量土地空间的有效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生态平衡。本文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義出发,探究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
乡村振兴政策主要是针对我国落后地区生产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情况而提出的。乡村振兴政策提出后,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乡村振兴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林下大量空间,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 乡村振兴相关阐述
1.1定义
当前我国的政府部门非常注重乡村振兴工作,通过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乡村振兴主要是根据贫困地的具体的实际 生产情况引进先进的技术及高素质人才对种植进行指导,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让乡村振兴中技术发挥主要作用占主导地位[1]。
1.2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升乡村振兴的效果,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注重需求效益。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注重需求效益问题,只要“乡村振兴” 的相关工作满足农民种植中的实际需求,才会提高农 民种植的积极性,利于扶贫项目、技术的推广,实现精准扶贫,只有实现贫困农民的扶贫需求和扶贫技术人员、介入扶贫公司的精准对接,才能实现“真扶贫”。(2)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强化因地制宜。扶贫过 程中还应该强化因地制宜,扶贫工作只有和地方特色 相结合,才能实现扶贫工作“接地气”,才能更快的被 农民接受。在扶贫过程中要注意最佳的受益人应该是大部分的贫困农民,而不会某个企业或者是某个主体。(3)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强调优化设计。扶贫过程中应该强化优化设计,优是指扶贫工作的带动性强、返贫率低、扶贫率高、广覆盖受益者多,因此,区域扶贫工作的开展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合理配置科技项目,这样才能促进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扶贫项目最好有大型的企业介入,这样才能不断投入资金,维持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解决“真扶贫” 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优化应该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乡村振兴项目组共同商讨的问题。
2 乡村振兴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
当前我国很多地 区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此对种植新模式进行分析,期望继续扩大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1林药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注重养生,我国的中医保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一些中药材如天麻、秦艽、党生、白芨、花椒、食用菌等的需求大量提高,因此,中药这种经济作物受到重视,农民也期望了解更多的重要种植技术,因此,可以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点,有选择性的开展中药种植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实地种植。当前,白芨野生资源较为匮乏,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人工种植已然成为发展趋势。该基地是依托当地毛竹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林下中药材示范种植项目。根据目前市场行情,白芨鲜品可以卖到160元 /kg,按照产白芨鲜品1500 kg/667 m2 计算,每 667 m2收益预计在24万元,目前种植的 8.67 hm2示范基地,4 年以后白芨成熟采挖,总收入将超过3000万元。近年来,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注重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目前以、天麻、秦艽、党生、白芨、花椒、食用菌等经果林套种等为主的一批特色资源开发型产业相继兴起,成为全县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林下经济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及乡村振兴。
2.2养殖与林业双重发展
近年来凤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麝保护与人工繁育产业,按照“保护优先、有序发展”的原则,坚持政策扶持、科学管理、龙头带动、科技引领,积极探索形成了林麝养殖“六种”模式,按照《凤县林麝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林麝养殖保险”、“林麝养殖贷”等扶持政策,通过林麝饲草基地、“三个中心”建设运行,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推动林麝人工繁育全产业链发展。林麝存栏量占全省70%,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中国野生动物协会授予“中国林麝之乡”称号,2019年凤县林麝产业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凤县探索出林麝人工养殖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的朝阳产业。
2.3林粮模式
林下经济是以林为主,林下种养为辅。发展林下经济可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地力、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进行,在此主要论述林粮种植模式。林粮种植模式主要是指在林地中种植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阴的品种,提高农民收入,在种植过程中要依托林业科技队伍,多层面提升林粮种植模式的质量和效益。相关部门围绕现代林业、新兴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林粮种植科技研发攻关,推广先进林粮种植实用技术,加大培训林农力度,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指导贫困农户的林粮种植生产建设,最终实现技术扶贫。
3 促进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措施
3.1组建扶贫指导员团队,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政府部门应该起主导作用,联合财政厅、人社厅、扶贫办等部门,并从科研单位、高校接近退休年龄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实施农业示范项 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中遴选科技人员,组建科技脱贫致富指导员团队,在贫困村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每名扶贫指导员针对贫困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信息服务[2]。同时创建“科技创业+全产业链服务”型、“农 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升级”等精准扶贫科技样板,扩大林下经济作物在贫困村的种植规模。
3.2落实部门对口扶贫责任,整合各类资源定点帮扶
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政府帮扶工作部署,每年投入资金,组织扶贫工作队员开展帮扶规划制定、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产业培育、设施建设、基层党建等工作。同时,选派优秀的“三区”人才进驻乡村振兴工作站,协助做好定点帮扶。结合机关党建和“两学一做”、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加强与村党组织、党员的联系,加强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的宣传,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
3.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扩大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积极性,可以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林农销售的自产的林下产品免去增值税的征收,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可以依法免征、减征,对于从事林下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可以免去企业所得税等,从事林下经济作物的市场主体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扩大林下产品的销售,反过来促进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积极性。3.4 强化科技支撑,构建信息平台
为了做好林下经济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科技平台,在平台上实时发布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和引进工作,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及法律服务等相关工作,强化市场营销服务,规避市场种植风险。
参考文献:
[1]邢保娟. 乡村振兴新途径——林下经济作物种植[J]. 农民致富之友,2014,(14):110-111. [2]韩丽会. 乡村振兴新途径——林下经济作物种植[J]. 福建农业,2015,(0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