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
(一)文体解说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朗读时要认真体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设计古诗词朗诵脚本,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确定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古诗词的艺术美。
设计古诗词朗诵脚本,要合乎规律地进行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古诗词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会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古诗词朗诵脚本的设计,节奏是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的,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合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如《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两顿或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朗诵要注意快慢,譬如,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淡、庄严,宜慢。同时,要有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二)设计要求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在设计古诗词朗诵脚本时,须明确朗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朗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人,就必须先使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在设计古诗词朗诵脚本时,要把握细节变化,喜怒哀乐之情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小喜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小怒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小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小乐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大喜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大怒声躁,如“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大哀声惨,如“主人夜呻吟,皆入妻子心”;大乐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在古诗词朗诵脚本的设计时,要把握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以及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在设计古诗词朗诵脚本时,需要明确朗诵符号的含义,具体如下:
停顿但不换气/
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
连)
升调↗ 平调→
降调↙ 曲调~
重音· 次重音Δ
渐低、 渐慢>
延长__
(三)示例引路
鹊桥仙
秦观
(一)任务呈现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在小组内朗诵。朗诵前,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根据语境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二)学生设计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闻一名的《红烛》最后一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三)例文点评
在设计诗歌朗诵脚本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来说,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同样,诗歌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红烛》的最后一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着态度对待人生。最后一节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个字都非常重要,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个字的力度,在诵读时,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在设计诗歌朗诵脚本时,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朗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而高中生写作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即可。此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
文学短评也被称为鉴赏短文。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写作文学短评,首先要读懂作品。写作前,要精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形象、艺术特点、情感和思想内涵,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并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比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比兴手法和表述心志的典故,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呈现日常生活的白描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和复杂深沉的人生哲思等都可以进行评论。其次,选准角度,找准突破口,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切忌面面俱到。做到结构小巧完整,语言精练简明严谨。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譬如,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一)题例呈现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写作点拨
文学短评作为一篇文章,结构必须完整。首先要有标题,力求新颖、精辟。其次要开好头,简明扼要地亮出观点,最好独立成段,以便让阅读者一目了然。接着就要根据内容的特征或需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最后加个简单的结尾。正文结构主要有:“总—分—总”式和并列式结构。
“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中间分析论证,边节录复述,边分析评论,根据需要还可以联系实际,适当引申发挥;结尾重新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论据并列式结构:开头简明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论据,一一列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作小结,或作强调,或发感慨,或谈启发等。论点并列式结构:中心有时“化整为零”,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或具体的方面加以评述,譬如,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
写作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如评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收到了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写作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注意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和旋律,是很难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以言表。诗人白居易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和深厚的音乐修养,使他下笔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音乐描写,白居易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则渐趋明朗了。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这些无一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方向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过客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全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声声乐曲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者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并戛然而止。
概言之,《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理解,它的创作手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点评】习作标题以小见大,较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习作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习作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二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三至五段开头句子是分条论述,第六段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习作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三至五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剖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全篇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且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琵琶行》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
《琵琶行》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一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时,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情感。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羡。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人通过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容姿。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点评】习作标题四个字一一对应形式,颇有新意。在第二段中拿《林黛玉进贾府》作类比,说明《琵琶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人方法。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指出《琵琶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特点,并注意了叙议结合。第四段作者引用诗句,强调白居易用音乐效果来刻画人物的艺术特点。第五段从侧面描写角度评价《琵琶行》高超的艺术手法。最后,习作从自述角度塑造琵琶女的悲惨遭遇。
细读杜甫《登楼》后,写一则文学短评。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