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悦 刘佳璇 唐宗荣
[摘 要: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可以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监督和奖惩措施,促使全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素养;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及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情况
1.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紧密相关,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是关键,切实解决日益严重的居民环境与健康问题。
环境问题是公共问题,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解决。现如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效果有限,居民基本认知宣传效果不佳,健康问题仍时刻困扰着每一位居民的正常生活。只有把环境与健康联系到一起,引导居民主动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促使居民切实参与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而支持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
1.2全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情况
《首次中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随机抽样调查包括北京、浙江、广东、青海等十五个省区市的15至69岁居民41000余人)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约为12.5%,此次调查具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居民占5.8%,呈较低水平。
1.3十堰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情况
为了解十堰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建设健康中国,于2020年7月,在十堰市地区开展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利用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61.22分,标准差为13.35。在902位被调查者中,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的被调查者仅有46人,占总人数的5.1%,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且低于2018年生态环境部的同类数据结果。居民对环境保护带给个人健康的积极影响都有高度共识,但基本认知匮乏,具体环境问题认知十分有限,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较差,且普遍存在亚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几乎不具备维护健康的基本能力。
2讨论与建议
2.1十堰市居民环境与健康基本认知现状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更是要充分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其中,提高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就此次十堰市居民环境与健康调查分析得出结果:居民对环境与健康问题普遍保持高度关注并具有强烈风险感知,比如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但与此同时,约有74.2%的居民对空气污染、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室内污染、饮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核污染等基本知识了解甚少。结合全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情况可以初步得知,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基本认知仍停留在较为浅层的价值观念上,对具体环境与健康问题认知不足,相关宣传成效有限,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仍然任重而道远。
2.2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措施与建议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培养居民公众生态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但环境形势仍然严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環境问题,既是解决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我国环境与健康素养培育正面临着公众生态价值观淡薄的问题,即从功利的角度看待自然,只有涉及自身健康时才会考虑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人的健康与自己,甚至他人的环境都息息相关,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健康,只有做到环境与人和谐共处,人们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健康,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新时代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海陆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还百姓一片山清水秀,蓝天白云。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不是单纯地回归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而是要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以更积极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中,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与社会主义法治代表了全体社会主义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一样,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治理也代表着百姓生活环境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意志,是人民保卫家园的绿水青山一个强大有力的武器,也是保护人民生态安全利益的广阔屏障。如《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环境教育培训,受教育人员比例不得低于95%;纳入国家和本市排放污染物重点监控的企业,其负责人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环境保护设施操作人员,每年接受环境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小学、中学每学年安排的环境教育学时不得少于4课时等。通过设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关法规,可以让环境宣传和教育进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监督和奖惩措施,促使全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部.首次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http://www.mee.gov.cn/ywgz/fgbz/hjyjk/202008/t20200810_793281.shtml.
[2]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39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