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因缘哲理”阐释设计之道—评专著《设计之缘:设计因缘论建构研究》

2020-11-03 02:52
天工 2020年4期
关键词:因缘造物维度

文 杜 鹏

当今社会,人们对“设计”概念的研究,多从“设计”的“源”上探求其语义,而忽视设计“缘”的本体关系。“设计”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物——环境”良性发展的“善缘”关系,是在人、物、环境、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自律性”,相映成群、互相结“缘”,促进系统关联和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深刻揭示了设计在“缘”的哲学关系。

张道一先生认为,“设计”这个词是个通用词。“设”即是设想,体现为做事之前的想法;“计”就是计划,实现想法的措施。从“设计”的概念意义上讲,它对应的是英文“DESIGN”,这是约定俗成的概念,但“DESIGN”是否完全代表中国的“设计”一词所包含的广泛内涵,恐怕还值得商榷,我们应该通过更加包容与开放的观念去重新思考DESIGN 的中文表达。设计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不能割裂历史联系去单纯地谈设计,同时还指出:人类创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质和精神而不可分离的“本元文化”,抛离“本元文化”谈设计,是民族文化的虚无;而离开当代与世界同构去谈设计,则是自绝于未来的故步自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构成了设计与时俱进的“时空之缘”。[1]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并构建了设计事理学的理论。强调“物中之事,事中之理”,认为“当代设计应更直接地从物质上、精神上关注以‘自然’为根据、以人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归宿的人为事物的‘事理’价值判断。”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同时是一种创造“事理因缘”关系的行为。[2]

杭间先生认为,先哲的智慧是“道常无名”,“设计”无常名,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不是虚无,因为“道生之、德畜之、无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汉语的“设计”为什么非要与英语的“DESIGN”完全对应?中国的造物艺术活动,从多元发展看至少已达7000 年,成就显赫非凡,而设计成为一个学科,则是20 世纪初的几十年;20世纪30 年代的“图案学”,20 世纪60 年代的“工艺美术”,20 世纪80 年代的“设计艺术(艺术设计)以及近些年的“设计学”等,这是一条割不断的历史之链;一个名词的兴衰和演变,代表着社会的变革和世界同质化的沟通与交流,他们实际上并不是谁代替了谁,而只是造物艺术的角度转换。[3]

辛向阳先生提出了生活方式从设计语境成为设计对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行为、价值观是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三个基本要素,而体验既是一段生活经历的整体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执行具体生活任务时的感受;从设计的角度讲,生活艺术与造物智慧,都是DESIGN,亦即设计是一种宽泛的“艺术”层面的生活方式;所以,设计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设计化,既是一种设计观念,又是一种生活体验,充分展现了设计与生活的关联之“缘”。[4]

就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基础而言,主要建立在儒道文化和意象说的理论基础上,从先秦开始,儒家的思想在诗学中就强调美与善、情与理的统一;道家的思想是“以天合天”,是心与物的统一;先秦诸子对“象”的认识,特别是《周易》“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说法,构成了意象说的理论原点,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象性的文化精神、含蓄性的艺术语言。其主要体现在“自然观”“人际观”“物用观”三个方面,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三个设计主体“因缘”的辩证关系,就能从既有事物繁杂纷乱的万千表象中,梳理出基于“因缘论”、符合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造器之道”来。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形体。”因此,“设计”是以人的行为模式为“缘”,通过各种具有生活关联性的“因缘”去构建或提升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式;设计师运用人种学定性研究方法,结合部分定量分析工具,把自己置身于用户的生活快照中,观察用户的生活方式,用同理心去感受用户的实际生活场景,包括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常用器物、生活状态,作为发现设计机遇、判断用户喜好和产品使用习惯、设计师设计决策的依据;这是设计的“人缘”与“物缘”的因缘交互,因交互而生“缘”正是设计因缘论构建的核心思想。

李政道教授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正是通过设计的力量将其物化、细化。设计具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技术维度,一个是文化维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不是绝对平行的,而是互相交织的网状结构关系;但这并不表示设计只有两个维度,相反,当代设计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综合语义的概念,它涵盖了多种学科的研究路径和成果,其实也暗合了中国古代“因缘和合”的哲学思想和造物原则。

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种系统论的造物观,明确指出了设计的因缘性和系统性。朱和平教授在《设计之缘》序言中指出,在以往的设计史研究中,虽然成果辈出,但我们无法否认,从研究的形式上说,主要是描述性和阐释性的,更多的价值表现在试图弄清造物的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的真实,而缺乏对造物设计变迁原因的深刻探究,即廓清“设计之缘”。毫无疑问,“设计之缘”既是揭示设计发生、发展演变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解决设计中问题和矛盾的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事关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价值的阐发。

设计的因缘图

专著《设计之缘》站在当代设计的高度,在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汲取精华,并融会贯通,从人工造物的本体思想出发,结合佛教因缘说、存在因缘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设计因缘论”(见上图):设计是一种设“因”计“缘”的过程,设“因”是去掉主观成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与创造事物。设计的设“因”要求在设计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取形”。计“缘”即强调设计是一种“缘”创性的活动,设计物缘(求新)的创造过程是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应该考虑到与人宜(求真)、与生融(求善)、与时俱进(求变)、与形合(求美)的和谐共生(求存)。[5]该理论系统的构建体系严密、思维活跃、言简意赅、信而有征,系统论述了设计造物中因何造物、为何造物和如何造物的三个核心问题,对当代设计理论研究做了创新性的探索,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设计“缘”创理论的构建,对创建属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设计“话语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因缘造物维度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