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疫聚焦:建构“精神语文”人物写作课堂

2020-11-02 00:36周启勋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钟南山院士抗疫

周启勋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由此,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应该追随现时的脚步,写所见、所思、所感。遭此旷古疫情,实是一大浩劫。语文人决不可在笔端沉默,语文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展开抗疫课堂的建构,丰富“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漪老师在谈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追求时说到,其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树立精神风范,发挥人格力量”[2]。即语文教学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精神语文”的实质是强调唤醒意识,即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文本内容中的精神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灵、动、活,塑造内心潜在的真、善、美。

下面我以“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建构“精神语文”人物写作课堂。

一、选定人物——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物写作课,教师通常是引导学生去写身边熟悉的人。这是因为距离自己越近的人物,越容易观察,写作的内容便越丰富,成文便越简单。而我的这一次教学设计突破常规,带有鲜明的现时性,即聚焦抗疫英雄群体,选择最熟悉的陌生人——钟南山院士。熟悉,是因为钟南山院士经常出现在各种网络媒体中;陌生,是对学生而言,钟南山院士是遥不可及的传奇人物。

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相关文章、媒体报道等,特别是有关钟南山院士的详细资料。

二、课堂导入——关注时疫人事情

ppt出示钟南山院士照片。

课堂教学由学生观察钟南山清晰的照片为开端,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这次疫情的认识,以及对钟南山院士的了解。以此来推动和生发课堂,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写作情境中去。

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明确,万众敬仰的钟南山院士此刻正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我们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以举国抗疫为背景,聚焦核心人物,体察病毒肆虐下的盖世英雄,写出他们的人物精神。

三、教学核心——提纲挈领明窍门

(一)认真观察抓细节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钟南山院士的这张照片。观察时,提醒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例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等等。看看是否有一些典型的细节能够触动学生的写作神经,感受到这位耄耋老人独有的精神特质。

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加以明确。

首先是钟南山院士的头发。借用刚刚学过的知识点,臧克家在写闻一多先生的时候,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貌。臧克家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日常工作状态下的闻一多——“头发凌乱”。这样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日常的闻一多先生不在乎外在形象,在研究学问时不拘小节、专注认真的样子。然后,教师提出问题:钟南山先生的头发凌乱吗?得到学生的答案之后,教师明确钟南山的头发不凌乱,但是也沒有特别的设计,就是简单背梳了上去,却显得极其的朴素、干净、清爽、历练。

继续观察照片中钟南山的眉头,他的眉头半锁。这处描写意味深长:他若是双眉紧锁,表明战胜疫情十分困难,容易让我们心生恐慌;若是不锁眉头、全情舒展,又似乎不合常理,一方面是疫情严重到不允许他这样,另一方面是更不能掉以轻心、过于乐观。当然最后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是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半锁眉头这种情况,钟南山院士一定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此时此刻,他这样半锁眉头,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样写出来,可以表现出一半是他的忧虑,一半是他的信心,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品格。

再引导学生观察钟南山的眼睛和嘴巴。眼神深邃,目光坚定,神情专注,直视远方,执着冷静,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仿佛在寻找战胜疫情的最佳方法,给人一种安全感。紧闭的嘴巴,又显神态凝重。可能在想如何才能尽快击退疫情,救治病患。呈现了一个全力以赴、鞠躬尽瘁、坚韧忧思的伟大形象!

为了突出人物的特征和精神,在所有的细节观察之中要聚焦一处核心写作点,如观察描写钟南山院士的喉咙处:喉结突出、青筋暴露、皮肤松弛。引导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讨论他为何这般,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由教师明确,钟南山爷爷已经84岁了,还奋战在抗疫一线,将国家大义摆在最前面。尽管抵不住身体特征的沧桑外现,内里却精神矍铄、高昂自信!这是中国医者高贵的姿态,这才是老师和学生们要崇拜的偶像!

教师小结,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就一定要认真观察。选拣出一些典型细节,用这些细节去体现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手法来帮忙

除了仔细观察,还可指导学生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突出和强调人物精神,例如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如《邓稼先》一文中,作者就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了对比,鲜明地表现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

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写作深度,可联系历史文化名家苏轼抗疫的故事。“苏轼在杭州任太守的的时候,赶上了百年不遇的瘟疫,杭州城到处是求医问药的百姓,而城里竟然还有药铺囤积居奇,大发瘟疫财!苏轼在这个时候彰显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府库里拨出了专项资金,发现不够用,自己又捐出50两黄金,创立了‘安乐坊,据说这是世界最早的公立医院,收治城中百姓,战胜疫情。”[3]再看钟南山院士,亦是如此,临危受命,冲锋在前,甘于付出,为国为民,是真正的英雄!

显然,通过古今对比,钟南山院士的英雄形象就愈发伟大!这是正比,还可以反比。

举例在国家有难时,有些人想到的不是去救国,而是选择逃难,例如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在任南京长官的时候,叛军攻城,赵明诚不仅没有组织力量去抵抗,反而在得到消息后自己弃城而逃。李清照很失望,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临阵脱逃的赵明诚,比不过巾帼豪气的李清照,而李清照也只能写写诗篇,却比不上钟南山爷爷亲赴抗疫战场,救万民于生死,从而对比出钟南山才是有济世之功的人杰!

学生还可选择多种写作手法,例如铺垫、前后照应、伏笔、设置悬念、象征、托物言志、衬托、欲扬先抑等。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在广义的写作手法当中,应提醒学生常记常用。

(三)抒情议论齐上阵

引导学生要善于借助一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显现人物精神,提升文章的高度,进行点睛式的概括。比如,杨振宁写《邓稼先》,说他是“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4]。又如,臧克家在赞美闻一多时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5],对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对文章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由此引导学生评价钟南山爷爷。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出示ppt,展示别人是怎么评论钟南山院士的。

网友1:一个人的阅历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气场,印刻在他的眉宇间,停留在他的步调里,婉转在他的眼光中。

网友2:武汉疫情凶猛,他叮嘱我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门”,自己却毅然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因为情况特殊”。

网友3:历经多少疫情,被疲倦和疾病百般折磨,他都不曾落泪,却在听闻武汉街头无数市民齐声高唱国歌的消息时,眼眶泛红,哽咽失声。

人民日报: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网友和人民日报的评论都写出了钟南山院士的至高精神,为了抗击疫情,他拼了!

鲁迅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6]教师引用鲁迅的话来形容钟南山院士——他就是那根刚硬坚强、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四)创新精神拓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在构思行文时,要打破定式思维,一定不可以人云亦云,要有创新,要有亮点。为了测试学生是否存在定式思维,ppt出示问题:如果你在沙漠中极度口渴,只有两杯水,一杯尿,一杯毒药,你选择喝哪一杯?

答案是——喝那两杯水。

教师明确:定式思维告诉我们,两杯水就是两种选择,一种是尿,一种是毒药。可是殊不知这里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两杯水。这样设计的好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思维问题,二是课堂多些趣味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打破定式思维去行文,我们可以如何写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明确:不要总是从外貌等写起,想办法让构思和起笔都能非同凡响。例如,可以用书信的格式——给钟南山爷爷写一封信;可以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一个84岁的老人为什么泪洒镜头前,文末进行揭示;可以换一个角度——以病毒的视角来审视这位耄耋老人;还可以写他是穿越到现代的老神仙;或者以钟南山自己的口吻自述“荆楚大疫”,诸此等等,创新行文。

四、任务驱动——我的眼中只有你

第一节课教师带领学生由事到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分层、逐步将眼前的人物、事件分析到位,并上升到家国情怀的精神层面,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建构了收集资料、铺排说明、设问讨论、释疑明确等教学任务群。第二节课,在“精神语文”的核心应召下,直抵教学目标,布置写作任务——我的眼中只有你。即钟南山院士身上的哪些细节触动了学生?这些细节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结合这节课学习要点——认真观察抓细节,写作手法来帮忙,抒情议论齐上阵,创新精神拓思路,請学生以“我眼中的钟爷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本次作文应时而生,要写出实在意义和价值,切忌无病呻吟。作文还要结合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强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感悟,写出自己精神世界的变化和塑造。

钱梦龙老师在给肖培东的新书作序时回答了“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这一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7]。“精神语文”正在践行这一思想,重视语言文字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认识,并上升为一种积极的品格和理想。如在本堂课的教学建构设计中,利用学生收集资料渗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在学生展示说明中表现自由平等的人格精神,在学生讨论陈词中培养言之有据的思辨精神,在学生构思写作中彰显家国情怀的理想精神。这样的语文课堂既遵循了新课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又顺应了统编教材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注释: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

[2]于漪:《于漪全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00页。

[3]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270页。

[4]杨振宁:《邓稼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页。

[5]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页。

[6]徐寿裳:《鲁迅传》,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195-196页。

[7]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4页。

(作者单位: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

猜你喜欢
钟南山院士抗疫
最美的等待
“画”说抗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钟南山:做诚实的孩子
团结抗疫
钟南山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钟南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