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高考议论文的“硬核”武器

2020-11-02 02:57朱华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硬核彼得人性

朱华华

“思辨”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博学多识,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思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2)思考辨析。简而言之,“思辨”就是理性思考辨析。

著名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的多少和观点的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1]从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看,高中阶段是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最能考查思辨说理能力的议论文也在高考作文中最受青睐。高中生要想写出有深度的议论文,必须牢牢把握“思辨”这个“硬核”武器。

如何培养思辨思维,并在作文时启动思辨思维写出“硬核”作文呢?我以为需重视以下几点。

一、价值底线,作文的防火墙

疫情期间,云南作家陈衍强写了一首诗《仰望天空》,全诗只有八行:“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我在云南彝良/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来我家过年的想法/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随时仰望天空/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2]这首诗于今年2月2日在“读一首好诗”公众号上发表。

很快湖北籍作家汤世杰就写了一篇痛斥陈衍强的博文《我的愤怒无可名状——关于陈衍强<仰望天空>一诗的严正声明》,文章义正词严地写道:“写诗人有写诗的权利,但决没有侮辱同胞,对处于灾难中的人们冷嘲热讽挖苦咒骂的权利!……陈衍强冒犯的不仅仅是湖北人、武汉人,而是中国的十四亿人!这么大的国家,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天灾人祸。灾难的降临从无定数,今天是他,明天可能就是你。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令人不齿的!每逢这样的时候,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衷共济,渡过难关。像陈衍强这样不但不出手支持、声援,而是极尽损人利己之能事,借灾难为文谋取名利的,千古亦无几人!他已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人性,离禽兽已不太远!”[3]

随后就有来自湖南、湖北、青海、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的作家联名以公开信的方式声讨陈衍强,并向中国作协发出呼吁,要求撤销陈衍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资格。接着云南省昭通市作家协会就以公开信的方式声明:云南彝良县文联主席陈衍强已真诚道歉并主动辞职。

那么陈衍强到底触犯了什么?熊芳芳老师在她的微课中借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漫画的作法》中的一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给作品加上约束或规则是一项很恐怖的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言论的压制。然而,我们在绘制漫画时,也有必须要绝对死守的原则——就是基本的人权。无论是多么痛烈、重大的问题,想以漫画的形式来控诉,这都没有问题;但唯独基本的人权,是创作者无论如何都不能拿来揶揄的。简而言之:1.不能拿战争或是灾难的牺牲者开玩笑。2.不能对某些特定的职业表现出轻蔑。3.不能拿民族、国民或大众开玩笑。以上三点,是你无论处于什么场合、创作什么样的作品,都必须遵循的三个准则。不管你是职业漫画家还是业余画手,又或者你是初次接触漫画的新人,都必须遵守。倘若有触犯这三条准则的漫画出现,无论是漫画家身边的人,抑或是读者,我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提醒他注意,请别这么做。”[4]

我們姑且把手冢治虫所说的必须“死守的原则”称为公序良俗,称为“共同价值”,或者称为“价值底线”,即那些已经存在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价值认同、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在高考中,考生同样需要明白“价值底线”的不可僭越性。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关于“劳动”的作文,材料中明示了作文主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如果有同学想反弹琵琶,认可现实生活中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显然违背了“价值底线”。有的同学想追求惊听回视的效果,选择在立意上铤而走险;有的同学则因为自己思想的偏执,选择了反常识的立意,这些都很危险,因为思辨是有边界的,“价值底线”就是作文的防火墙,就是思辨的边界!

二、时代视角,立意的远光灯

价值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写作文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五四之前尊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四之后则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新的理念。再比如“人命关天”,在奴隶社会奴隶并无人权,人命关天,对他们就没有意义;而在今天,即使刚出生的婴孩,也享受天赋人权,也在“人命关天”的观照范围之内。又如一篇探讨“美丽”的作文,“有学生写道:倘若杨贵妃不美丽,唐明皇怎会堕入女色而不能自拔?又怎会有‘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倘若褒姒不美丽,周幽王怎会为博其一笑,而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各诸侯呢?倘若张丽华不美丽,陈后主怎会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荒淫误国呢……这段文字貌似观点鲜明、素材丰富、有理有据。但观念的陈腐与思想的悖谬却昭然若揭。通过这样的推论,美丽与罪恶的因果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将男性的荒淫误国的责任全部推卸到了女性身上,这与旧时代的红颜祸水观点不是如出一辙吗?男权社会,红颜祸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早在五四时期,就有了妇女的发现,有了儿童的发现,红颜祸水之类的陈旧观念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如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同学的作文里充斥着这些腐朽的思想,无疑是很难被认可的”[5]。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风向标,会有不同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先秦崇尚君子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魏晋崇尚风骨,追求任性放诞、清俊通脱;汉唐崇尚气象,以开放包容著称;宋明崇尚风韵,追求趣味与性情;现代则崇尚创新、竞争、自由……不同的时代还有不同的时代偶像: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这些都是作为当代公民的高中生所必须了解的,了解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迎合,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精神、时代文化。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韩愈则主张:“文以载道。”运用时代视角,才会立意高远,才能真正彰显议论说理的深度与力度,才能让作文充满针砭时弊的力量!

三、辩证意识,思维的平衡板

曹林曾说:“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6]在作文时,要想让自己的说理站得住脚,在分析时必须相对客观、理性、缜密、严谨。尤其是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持麦克风,绝对化、标签化的言论也随之泛滥。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些辩证的意识,从对方的角度,甚至从第三方的角度思考,才能发现“习以为常”的不一定是“常”。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同时别忘了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在时代的上空提醒我们,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罗兰夫人临上断头台前的疾呼:“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罗兰夫人是革命的忠实信徒,结果却死在了革命者手里。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康德的名言:“世上只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靈,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但放眼当下,我们不难发现另一种现象:“道德,多少罪恶假汝之名。”那些还没有认清事情真相,就开始挥舞道德大棒的键盘侠;那些抢占道德制高点,恶意炮制热点,以博取眼球的人;那些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伪善者……不都是在假“道德”之名吗?

我国的诗词俗语中也大量存在着辩证的视角,比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肯定雪的优势时,也看到雪的不足;在认可梅的优势时,也看到梅的不足。我们在景仰“士可杀,不可辱”的铮铮铁骨时,也常会劝慰大家“好死不如赖活着”。在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时,也常会自我开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又常常看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真实存在。

当然,这样的辩证并不是让我们选择各打三十大板,不是让我们学会左右逢源、圆滑世故,更不是让我们学会伪装,学会装伪。我们同样可以旗帜鲜明地做出选择,铿然有力地亮明观点。只是我们在分析说理时,不再那么偏激,不再那么执拗,不再那么气势汹汹,不再那么盛气逼人,当然也就不再那么绝对化!

比如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绝大多数的考生充分肯定“被需要”的价值,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彰显、正能量的传递等角度着墨,这无疑是不错的立意,但难免人云亦云,难免抽象空洞,难以写出深度。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被需要”也的确存在边界与弊端。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曾分析说:“‘被需要未必真的就能显示自己的价值,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算不算互相需要?甚至有作文说,一旦‘被需要成为自己的‘需要,就成了一个高尚和纯粹的人。这个判断显然是有问题的。被谁需要?被贪腐分子需要?被恶人需要?如果被邪恶的力量所需要成了自己的需要,那岂不是自甘堕落!‘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是复杂的,不能一言以蔽之。自己需要的,未必是被人需要的;被人需要的,未必是自己需要的;自己需要别人也需要的,未必合乎社会的价值与道德需要;若仅仅关注我的‘需要,就成了自我中心;若仅仅关注‘被需要,就会失去了自我,这些都会带来认识的偏差、价值的错位和实践的落败。”[7]试想,如果考生在写作时,还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到“被需要”的弊端与边界,无疑能够异峰突起,写出阅卷场上的“硬核”作文。

上海高考阅卷负责人周宏老师认为:“思辨是议论文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思辨的议论文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辩证意识是思维的平衡板,能让考生的议论说理客观而理性!

四、人性观照,情感的温度计

高考作文是以高度集约的方式在考查考生的积累与表达,文章的语言、结构、素材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考生通过文字所显示出来的对人生、对社会的分析力与思考力,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作文时,如果我们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甚至以圣人的视角看问题,则难免苛责,难免凌厉,而当我们用人性的眼光去平视众生,我们才能足够悲悯包容。

比如深圳市2015年一模作文题,取材于《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事后,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在这次作文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两个角度,一是赞美耶稣的悲悯与宽恕,二是斥责彼得的自私与怯懦。应该说彼得最初的信誓旦旦是真实的;彼得后来的“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也是真实的。彼得是人,不是神,他并非故意阳奉阴违,只是不了解人性在生死考验面前的脆弱。作文时如果能从道德圣坛上走下来,以人性的眼光注视彼得,也以人性的眼光注视我们自己,可能文字中就会少一些凛然,甚至凌然,多一些温度,甚至温情。比如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段:“他背叛了耶稣,他选择了自保。他遗弃了自己的誓言,大错。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沉重的人性,任何生物存在于世上都是为了生存,何况人类?彼得,并非不可原谅。……是的,他有罪,他的转身离去对于耶稣来说可谓是寒雪压顶,独留耶稣一人受尽惨绝人寰的折磨,他自私。但是啊,我们大可不必急着站在崇高的道德上批判他,要知道有些事,局外者是没有权利武断评说的。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叫嚷着:‘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但当真正面对生死两难时,又会有多少人不去选择苟且?你我皆非圣人,无法超脱于时间,无法决然地俯视尘世,拂袖而去。”(袁语童《原谅痛苦的自保者》)

写作文即书写生活,书写人性,聚焦剖析人性的作品,“彼得”何处不在呢?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曾在对他无数次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仆人(兄弟)哈桑遭人凌辱的时候悄悄走开;《随想录·小狗包弟》中,巴金为保全自己而将爱犬小包弟送到解剖台上……而审视真实的社会,“彼得”又何处不在呢?面对倒地的小悦悦,选择保全自己而默默走开的18个路人;面对摔倒的老人,担心被讹诈而选择悄悄走开的你、我、他……

但我们还有自己的救赎之道,葛福安老师在其下水作文中写道:“我们都是彼得,若要我不认主,那是死也不能的事。但是,面对羞辱和拷打,我们可能会选择‘聪明的处世之道。……聊可告慰的是,我们还会痛哭……痛恨自己的软弱,痛恨自己的心口不一,痛恨自己知行的矛盾,那么,这份痛也许会让我们改过,让我们不仅仅要说得出,还要做得到,让我们不仅置身于道德的高地,自己还要是道德的践行者。……知行合一,这条路会很长,可能会让人走上一辈子,而一辈子的行走还可能会有一次次的痛哭,但是,只要向自己的内心近些,再近些,我们都是好门徒。”(葛福安《我们都是彼得》)

亦如这次疫情,面对新冠病毒,我们恐惧害怕,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年逾八旬仍深入武汉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亲自参与救助患者的李兰娟院士,以及无数“逆行”的医护工作者。我们不苛责人性,但我們希望,我,你,他,“人性”中的良善能更多一些,再多一些!这样,我们的世界就一定能更美一些,再美一些!

康德说,所有的人生实践和社会阅历,都不过是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思辨意识,能够给我们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副睿智的头脑。有了思辨的意识,有了这双锐利的眼睛,有了这副睿智的头脑,写出“硬核”作文就不远了。

注释:

[1]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语文学习》,2014年第10期,第5页。

[2][3]中国新闻网:《云南一首抗“疫”诗歌引发争议“文学审美应该允许多元化”》,http://www.yn.chi· nanews.com/news/2020/0204/54950.html。

[4]熊芳芳:《微评论的写作》,https://www.cctalk. com/v/15806740983145·sid=1580673341623950。

[5]余党绪:《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268页。

[6]曹林:《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青年记者》,2018年第7期,第96页。

[7]余党绪:《恪守语文学科本位,校准作文测评维度——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得失谈》,《语文学习》,2018年第8期,第17页。

本文系广东省东莞市2019年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园长)工作室专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编号:mskt201906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猜你喜欢
硬核彼得人性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彼得,彼得,吃南瓜
这都是什么硬核老师啊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彼得潘
逼近人性
“硬核”时代下的人性
彼得潘
“学习”反人性吗
“硬核”火遍网络,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