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2020-11-02 02:58毕津铭王惠
大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双创人才培养

毕津铭 王惠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进行超前谋划、长远布局,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依托“双创”课题项目和竞赛平台,推进“双创”教育,增加“双创型”高素质人才的可持续供给,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66-03

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是党中央决策层面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导向,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环境和发展动力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高等教育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亟须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职业能力提升,进一步推进“双创”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推进“双创”教育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

深入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国方略。与经济改革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教育结构调整、学科专业优化、资源分布平衡、人才质量提高等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任务。如何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增加人才的精准供给和可持续供给,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深化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焕发创新创造活力、开创光明未来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能力”,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深化“双创”教育,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之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成为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二、推进“双创”教育对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意义认知

当今时代,以技术、创新、智能为标志的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升级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加强“双创”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推进“双创”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双创型”人才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平台,其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创业意识与思维、正确的创业观、团队意识、职业道德、信息意识、风险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等),是先进思想变成强大物质力量的“转换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主动担当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站在“发展国家经济驱动力”的高度,化解就业难题,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唤醒、创业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实现有机整合和融会贯通,依靠“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一批批怀揣着梦想的大学生领进门,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打造立体式“双创”指导服务体系,把“双创”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拓展,形成“双创型”人才培养高地,于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双创型”人才成长的护航者和领路人。

(二)推进“双创”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高校“双创”教育以“高素质、宽视野、能力强、敢创新”为核心,精准服务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质量考核办法,强化实践环节,实施典型引领、产教融合、赛教融合、以赛促学,搭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体化合作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解决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形成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主动适应新动能、新业态和新技术的要求,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推进“双创”教育是增强高素质人才精准供给能力的有效举措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全面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使命担当。“双创”教育适应国家战略转变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结构性改革, 从优化育人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理论实践融合等方面构建和完善“双创”指导服务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举办教学论坛,引进企业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组建“双师双能”导师指导团队,搭建教学科研、课程开发、学科竞赛实践平台,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完善“双创”实训教学和服务体系,整合各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虚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内实践校外实习+成果孵化和项目落地的立体式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推进“双创”教育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进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双创”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和科技创新力量的重要源头[3]。如何进一步推进“双创”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能力,成为高校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制订和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根本,许多高校积极探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路径,“双创”教育成为加快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4]。高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一普及“双创”通识教育,激发创意梦想。大二实施分类培养,集中指导,组成创意团队。大三实施项目孵化,形成创新成果申报和商品化运作。在学生即将步入毕业学年之际,及时为准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实习平台和直接高效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加大“双师”培养力度,通过专业技术输送、优质毕业生培育、产学研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大四实施“双创”学分转换替代制度,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折算成学分,实行学生创业实践、技能实训、课题研究与毕业顶岗实习等学分转换替代制度,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加强面向需求再造知识能力的有效供给[5]。

(二)改革“双创”教育的教学平台和培养模式,筑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基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成长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立”起来。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要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思想素质完善提升和人格魅力养成为着力点,以创业者的外显行为特征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精选实践主题,选拔志同道合的学生组建“双创”团队,推荐其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其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致力于其思想的实践养成和实践的思想导航,在理论教育和实践养成的结合中突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家国情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培养。

二是实施“四进、三驱”培养模式,让创新创业教育“建”起来。“四进、三驱”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创新创业教育进目标体系、进人才培养过程、进校园文化建设、进师生头脑以及理念驱动、机制驱动、实践驱动,集理想引领、教育教学、实践体验、培训帮扶为一体,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形成专业技能培養与能力素质养成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的“校地校企共育”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三是依托“双创”课题项目和竞赛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实”起来。知识是在学习者交互学习和合作共创中自我建构的。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 “学习金字塔” 的研究成果表明:团队合作、主动关注和参与式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方式[6]。“双创”竞赛依托大赛平台,组成项目团队,真正实现技术创新、技能提升和团队合作的同时成长进步,开展“双创”竞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巨大潜力,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围绕着“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各类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相绽放,“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赛事,点燃了青年学生心中的“创新创业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双创”竞赛平台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上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

(三)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能力提升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成效,高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辅导员培养激励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加大辅导员培训培养力度,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双创”团队建设,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在孵化基地吸纳创业企业和团队,实行项目引领、竞赛入驻、企业管理模式,突出递进式育人,以学科竞赛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致力于在体验式教学中展示教育成果,形成“以老带新”的长效机制,实现创新实践学分转换和教育功能的社会延伸,开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动局面。

二是建设新时代“双创”教育新平台和精品课堂。创新课程思政,寻找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以朋辈感召、榜样示范、精准辅导和分类指导等方式打造学生“矩阵式”集体成长轨道。聘请著名企业家、资深行业专家、校友精英、风险投资人等组成“双导师”团队,围绕“双创型”人才培养,开展一对一个性咨询和创新创业训练指导等服务,形成“课堂教学、团队辅导、个体咨询、课外实践”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参与科技竞赛,在实践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三是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指导和夯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孵化区、苗圃区、加速区、跨境电商创业区的服务功能,支持社会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投资路演、高峰论坛、创业沙龙和技能培训,为大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施展才能”的创新实践平台,形成依托专业去创业、创业成功促就业的良性循环,让在校学生的创业少走弯路,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与体验,建立起高校“双创”教育和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为学校“双创”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提供实践平台。

四、结语

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涵盖各种层次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专业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亟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减少其机制体制的阻滞因素,创新培养模式和育人体系,瞄准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目标,加强“双创”教育,推进专创融合,厚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沃土,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人才精准有效供给和可持续供给。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思羽,刘春山,龙泽明. “互联网+机械”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0):215-216.

[2] 吴玉程.本科教育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0):6-8.

[3]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 张丹鹤.创新创业人才“链式”培养路径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2018(10):46-48.

[5] 赵长禄.深化制造强国人才供给侧改革[N].中国科学报,2018-03-13(7).

[6] 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41-43+46.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双创人才培养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