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俏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按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今年的亮点在于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把握好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对材料进行细致的解读,从材料中提取其背后的抽象内涵,然后再对提取的内涵进行综合性思考,发现其中的关联性内容,这样写作的整体思路就形成了。
从材料的第一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可以看出故事的发生背景———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天下。从材料的第二句“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可见齐桓公与管仲有生死之仇。材料的第三句表现了当时的形势之变———齐桓公即位掌权。材料的第四句,鲍叔对齐桓公的劝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可见鲍叔为友仗义执言、不惧犯上,亦可见鲍叔为了国家统一的长远目标,不计个人名利,选贤举能。材料的第五句“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可见齐桓公的容人之量,鲍叔的谦虚与让贤的公心。材料的第六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可见大业既成,这是齐桓公的雅量、鲍叔的公心与管仲的知恩图报共同作用的结果。材料的第七句,孔子的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点明了管仲不以武力而以仁德威望平天下的仁义。材料的第八句,司马迁的评价“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则体现了鲍叔“让贤”之义。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与人性光芒。
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多元的立意。
从一元思维的角度看,考生可以谈齐桓公宽容大度的胸襟,也可以谈鲍叔谦虚让贤的公心、成全大我的牺牲精神,更可以谈管仲的仁义或感恩。但在高考作文中,若立意僅从一元思维的角度出发,则显得过于狭隘。因此,考生可以在二元思维的层面上确定立意。
1.齐桓公为成就霸业留住人才而放下了个人私仇,鲍叔为了天下一统不惧个人利益受损,这两个人的身上都折射出了对“义与利”的辩证思考。因此考生可以从“个人与国家”“知己与识人”“为人与为己”等角度阐发。
2.齐桓公不计私仇、鲍叔让贤、管仲知恩图报尽其所能一统诸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付出与回报”的辩证关系。
3.综合考虑齐桓公、管仲与鲍叔。“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体现的是“和合”的价值追求;齐桓公宽容管仲,也体现了“和合”的文化;鲍叔不与管仲争贤,举荐败军的管仲,同样展现了“和合”的力量,由此,可以有区别又有联系地分析三者的意义和价值。
4.深入挖掘材料的矛盾,管仲明明是事二主的贰臣,为什么孔子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所以,考生可以从管仲的角度思考“忠于人君”与“忠于天下”的关联,管仲虽是小节有亏,但知恩图报又避免了生灵涂炭,其人格更显高尚。如此一来,也就打开了题目的思维角度。
1.从交际的情境看,“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是写作任务的情境,说明所写之文是读后的感受,那么应有明确的“感点”,即能阐发出材料中“管鲍之交”的故事究竟是哪个人物的什么品质、行为让自己有所感。同时也应关注“感点”是否合理,是否明确,是否立足时代有所创造。
2.从交际的对象看,对象是所在班级的同学,是在场写作的同龄人。因此,写作时应考虑这一身份特点,发言稿的内容可以回应青春困惑,或者指引人生。当然,同龄人之间的对话,无论是鼓励、期许,还是告诫、劝勉,都应注重平等交流的态度。
3.从发言的话题看,题目问的是“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因此考生应该围绕这一任务指令的限制性要求,在三人中挑选一人,谈自己的感受,并说明“感触最深”的缘由。“感受和思考”的要求则说明不能仅仅拘泥于对材料的分析,还应该有其他的思考在文中展现。
此外,作为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应该表现出现场的“一对多”的沟通交流感。
1.注重综合性思辨能力的培养。优秀的考生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材料中所表现出的辩证内涵。题目虽然问的是“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但绝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谈对三人中其中某一人的感受。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是不可分割的故事整体,谈其中任何一人都必然与另外两人有所联系。题目所要求的是“感触最深”的一个,那么既然有“最”,就一定有比较。
如从齐桓公的角度写“宽容”的话题,同样是对待败军之将,为什么齐桓公的宽容比鲍叔的举荐更动人?因为他放下的是生死之仇,着眼的是天下之义,而鲍叔固然举贤不避亲、甘居人下,但比之齐桓公,则切身之感不够强烈。故只有在具体的分析和比较中,才能让说理走向理性与深刻。
另外,从鲍叔的角度出发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联。鲍叔虽将自己的权位让给了管仲,看似居于人下,殊为不智,但是换来的是天下一统,百姓免于战乱的太平,从而也成就了鲍叔的万世美名。由此,可以阐发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同时,个人利益也将得以升华。这样就超越了一元论的观点,让文章具有了思辨的色彩。
2.注重联系时代与自我的能力培养。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角度看题目所提供的历史故事,给予了考生一种联系当代的视野。单纯地探讨“管鲍之交”的故事固然不离题,但是写作视野可能过于狭窄。优秀的传统文化所给予我们的價值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是它对于当下的借鉴意义。因此,考生若能紧密联系时代与自我,特别是联系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谈某个人给自己的感触,就能凸显传统故事的时代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比如,可以联系当下的青年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爱在公众场合耍酷、出风头,但集体主义观念较淡薄,忽视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等问题,来谈鲍叔举荐管仲的现实意义。或以鲍叔为了家国和平甘居人下的大局观,联系青年中存在的“抓住所有机会表现自我”的态度,来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价值。
3.注重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对于议论文的通用格式、行文思路往往会做规范性的指导。但是,读书会的发言稿是有具体交际语境的实用性文体,不能简单套用议论文的结构格式。用于阅读交流的发言稿,既要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体现发言重点,又要根据班级“一对多”交际的语境把握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对话感、亲切感。写作时,既可以以议论性为主,也可以体现记叙性,且兼有抒情性。在表达过程中,可以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抛出互动话题,建立现场的交流感。
一人物类
1.张富清。
张富清,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视死如归,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省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情。
2.樊锦诗。
樊锦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她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从北大毕业后,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大胆构想“数字敦煌”,用40多年的执着和坚守,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言论类
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
2.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
3.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吕氏春秋》
4.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