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秋 吴楠
摘 要: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育人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体系是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的、合理的资助工作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高校资助既有理论和成果,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探讨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对策,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提升资助育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推进资助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高校 资助 育人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实施教育公平政策的重要举措,深化高校资助工作改革,需要各大高校要以“精准扶贫”政策为指导思想,主动发掘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及时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本文就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价与认定、帮扶和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贫困生现有资助体系存在问题
1.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实施,国民收入稳步的增长,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针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各大高校虽然早就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认定标准。但是,随时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已不能准确评定出具体的贫困等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标准没有比较科学、详细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定,给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得有一部分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学生,反之,又还有一部分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又没有及时地享受到政策的资助,从而给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2.学生资助育人机制不够全面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认为经济资助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停留在资助事务处理,忽视对贫困生能力提升以及思想政治、感恩奉献等方面的培养。普遍通过勤工助学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但由于勤工助学工作内容的单一性,贫困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感恩教育方面,很多学校也只是通过个别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成果不是很显著。
二、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1.创建网格化管理平台,构建“两级”经济困难学生评价体系
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是资助工作的根本问题,如何做到精准资助,需要从“精化认定、优化结构”入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是量化测评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两级评价体系。
在两级评价体系的支撑下,逐步优化现有资助体系框架结构,实现各类资助金的合理配置。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考核制度,强化贫困生管理,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期旷课、多门课程不及格等学生降低或取消助学金资格,或限期整改后方可再次申请。
2.创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助力贫困学生专业素质提升
坚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社会;立足于实践,着眼于创新创业”,校内外相结合,充分挖掘校外内资源,广泛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同时,不断探索和尝试勤工助学新方法、新模式,使勤工助学由体力勤工助学向智力勤工助学方向拓展。注重勤工助学工作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各类讲座、交流会、学生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为学生搭建提升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提高贫困学生的专业技能、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平台的搭建,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现有的资助工作体系进行更好的完善和补充。
3.创建党员帮扶平台,培养贫困学生自信心与“建构力”
在对学生的帮扶过程中,除了在以经济帮扶为主的工作体系外,我们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侧重点及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实施分类帮扶,建立了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个性资助为特色的精细化多维度的资助体系。成立“帮扶小组”,师生党员与贫困生进行“帮扶结对”,对贫困生实行“四帮”,即“帮学习、帮就业、帮生活、帮心理辅导”,针对同学出现的各类困难问题提供有效地帮助与指导。
4.创建品牌化育人载体,强化感恩励志教育成果
学生资助工作要得到持久稳定开展,需要我们加强资助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不断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学校:凝聚校友力量,助力精准扶贫。依托优秀校友资源,开展“青春助学一帮一”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结对子、校友座谈会等形式促进朋辈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影响,提升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学生感恩奉献意识。
社会:在校外建立起志愿服务基地,每年寒暑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计社会实践专项培养计划,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志愿服务、了解社会、提升专业为主要内容,组织引导全院广大贫困生深入实践基地中,广泛开展扶贫帮困、乡村支教、慰问孤寡、家园清洁、生态保护、文明交通劝导等公益志愿服务,让贫困生在帮助他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懂得感恩父母、感谢母校、感恩社会。
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沟通配合、共同促进提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年级辅导员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深入了解学生整体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及时传达学校各项方针政策,努力与家长保持教育方向上的统一,做到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完全互补,真正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资助育人工作不能仅停留于物质与教育的表面,而应渗透到平时的点滴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学生切身体会感恩的意义和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感恩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让感恩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吴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5):81-83.
[2]赵鸽,王贺.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南方论刊,2018(1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