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品文的特色

2020-11-02 02:43孙丽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真情审美

内容摘要:本文以《西湖七月半》为例,揭示晚明小品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展示晚明时期市民文化的全景风貌,并以此探究当时的文学创作思想的变化。围绕五种人观西湖月景的景象,进行深一步的探讨雅文化与俗文化。

关键词:雅与俗 市井文化 真情 人文意识 审美

晚明小品文一反先秦、唐宋散文所追求的“以文载道”的精神,而是在艺术风格上不拘格套,追求自我意识、性灵和趣味,在已有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类文体兴起于文学觉醒的六朝时期,主流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在宋代苏黄等大家的创作中,在探索中不断向前,是《西湖七月半》晚明时期小品文体艺术的经典之作。它体现当时的一些创作倾向,通过对《西湖七月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把握,加深对晚明的文学思想和文人审美的研究。

一.小·题材

小品文题材主要以序、记、论、碑、传、铭、赞、尺牍等为主,具有短小隽永的特点,语言上讲求锤炼雕琢,简洁大方。内容上,从小事中着眼,融入叙事、议论、抒情等内容,表现其闲适的创作风格。

(一)各阶层的人物群像

西湖美景是历代骚人墨客赞美讴歌的对象。《西湖七月半》就是作者記述当时杭州市民中元节游西湖盛况的文章。“七月半”这个民间的传统说法,是指阴历七月十五日,也是中国节气中的中元节,又称鬼节。当时杭州的风俗,这一天,人们大都举行祭祀活动,男女老少在这天夜晚都要游西湖。文章忽视对皎洁的月光、灯光、湖光、月影、山影、塔影等景色的细致描绘,而力图展示各式各样的人物群像。

文章开头点明题旨“看七月半之人,五类看之。”将熙熙攘攘的人群主要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的达官显贵等官僚。他们乘坐华美而精心雕饰的楼船,摆盛大而山珍海味的筵席,听吹箫击鼓的乐曲,看优伶歌舞的仪姿,一片辉煌之景,霓虹灯光和相互交映的音乐,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富态之景。他们不观看今晚的月色,也并不关心风雅之事。

二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的豪富之家。他们一会儿坐在船上,一会儿登上船楼,携带美少年,欢声笑语,顾盼生姿,左顾右盼并不专心赏月。

三是“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的名妓僧人。他们听着轻柔的管弦音乐,浅斟低唱,他们在看月,又想让别人看见他们的风雅。较前两类,有“风雅”,但有表现自己的成分。

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的市井之人。他们选择交通工具上“不舟不车”,穿衣打扮上“不衫不帻”,仪态上“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装假醉。”他们并不看月,在一片热闹中,装醉闹事,引得旁人驻足围观。

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不作意看月者”的高洁文人。环境清雅淡然,一叶扁舟,几张茶几,围炉焚香,茶香四溢,邀二三好友,得美人来伴,他们并不喜欢热闹喧嚣,而另择一方清净之地,赏月论诗。他们是真正看月的不同流俗的文人雅士。

在中元节看月这件事上,作者寥寥几笔,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的游湖方式,字里行间包含褒贬情感。通过环境衬托,展现其性格特征。风流才子的文雅与市井百姓的庸俗形成鲜明对照。最具有表现力的就是其中一句“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彰显月者清静淡泊、宁静致远的情怀,文章的结尾,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韵味无穷。

(二)市民意识的强化、具体化

唐宋后市民意识逐渐兴盛,导致了戏曲、话本、小说等文学的崛起和发展。南宋时经济、政治中心南迁,市民阶层发展起来。元代后,杂剧和南戏随之得以发展。在明代晚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市民意识作为一种深层广泛的社会意识。必然对不少作家的创作心理产生影响,并在创作作品上展示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乃至流派。文学史上称为“通俗文学”、“市井文学”、“市民文学”。

《西湖七月半》表现了某种市民化、世俗化文学倾向。增添刻画了市井细民的人物形象,并不追求单一化,增加文学的市井气息和真实情感。张岱作为文人,更为推崇第五类的高雅人士。但是,他在创作中并不浓墨重笔地突出文人,而是关注整个社会阶层。一些市井细民看不出今晚的月夜有何不同,只觉得热闹,呼朋唤友,三五成群。但是他们的需求与喜好,也被作者所关注,描写的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关注江湖游民的愿望,被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受,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

二.真·情感

小品文中流露出细腻充沛的情感,用一颗真心,表现当时社会渴望真情,充分肯定人性和自我。更关注作为“人”本身的自我价值,将内容和思想结合的更加贴切。

(一)社会功用的弱化

在历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教化意义,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使得文人创作更为谨慎小心。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个流派的纷争,使各类的文风相互渗透交融。

在内容上,不再扎根于古旧的经书传记,而取材于近世传闻和当代新事,贴近市民生活。寄意于世俗社会,不在放眼于广阔的朝代兴替和英雄争霸的大事件,着眼于生活中琐碎小事,带有浓郁的俗市井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读者阅读时,拉近了创作者与阅读者的心理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面向人生的新体验。

传统道德的三纲五常焦化气息淡化,面对着市井细人的粗俗鄙陋,《西湖七月半》没有大篇幅的“劝善惩恶”观念,没有传统道统文化强调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教条观念,不在力求呼吁人们克制情欲,回归“理”与“礼”。

语言具有通俗性,清新别致,克服诗文中的拟古蹈袭,创作中扫除阅读过程的障碍。阅读的范围更加宽广,面向更广阔的群众。

(二)人文意识的觉醒

晚明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不再局限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更加重视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和个性自由。

晚明时期的小品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对人情世态的调侃之感,创作思想也更为活跃。《西湖七月半》这篇小品文,将关注视野由自然景物,转移到人本身,更加重视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将所有的社会阶层齐聚一堂,共享西湖月景。在杭州西湖月色之景,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全文一共出现了二十五个“看”字,引人注目。用法灵活多样,它们被用在不同的地方,情态不同,显隐不同,层次不同。有看,有不看,有各种各样的看,也有各种各样的不看。

古语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类人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类官僚人士,享受人间的泼天权贵,他们的赏湖游玩,伴随一群人的跑前忙后,极尽玩乐。第二类富贵人家,想通过七月十五佳节,塑造自己追求风雅等形象。第三类名妓闲僧,也想通过赏月,博得好名声。第四类市井闲人,酒足饭饱,三五成群,大呼小喝,衣冠不整,大吵大闹,俗气至极。第五类高雅人士,寄情于山水,气质如清风揽月,足风流。

社会阶层主要由上述五层人构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的赏月。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录。体现了小品文的创作思想,重视人本身的价值,承认人情、人欲的合理性。市井细人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文学内容的丰富性,更体现创作思想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趣·生活

小品文珍贵之处在情真意切,率性而为的创作态度,太多的铺陈道理,打磨精刻,反而读起来索然无味。创作者立足于生活体验,基于个人志向兴趣赋情状物。在行文的整体风格上,崇尚清新流丽,淡泊洒脱,妙笔生端,意趣横生。晚明时期,文人名士追问文章的“趣”,不仅仅有对自身境遇的嘲弄笑谑,有文人骚客间的调侃。在创作内容中,将言谈举止、体态特征、生活小事,都作為谐谑调笑的文笔之谈,从创作中获得生活快感、娱乐感、轻松感。在此期间,文坛创作出现了大量的注重个人化、生活化,以及求真务实的小品文体。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创作手法更倾向于白描手法,笔调幽默诙谐,洋溢着喜剧的的氛围。在形形色色人群的对比中,最后一类人的风雅之士,更为张岱推崇,展现出生命本体的自然本真,不虚荣做作,不惧世俗眼光,但求真实的自我,格调高雅。“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刻画出任情适性和避世脱俗精神境界,反映出晚明文人的崇尚清幽淡泊、自然本真的审美意趣。

文章细腻的将市井细民和风雅之士进行一一比对,一俗一雅的视觉感官冲击,更增加趣味性。在对美的追求中,庸俗与高雅,喧闹与清幽,扭捏作态与大气豁达,在种种选择之中,探索生命的“自然”、“本真”的艺术价值。在审美上,打破传统的美丑之辨,增添美的广度深度与丰富性。文人骚客的雅致之美,变得寻常。《西湖七月半》独到之处,是作者以更加博爱宽广的的心,去关注到俗人审美文化,在文章中为他们留有一方天地。

四.结语

《西湖七月半》折射了张岱等文人当时的名士情怀。读者通过观察五种人观月的姿态,探访晚明名士的雅士风流,感悟人文主义思潮对文学的洗礼与冲击。在文学中,性灵之气韵味更重,更增风致。

参考文献

[1]张岱.庵梦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沈启.近代散文抄[M].东方出版社,2005.

[3]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J].生活读书新知,2004 .

[4]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胡益民.张岱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孙丽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真情审美
“铸盾360”奉献社会有真情
风雨真情
真情
留住你的真情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