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鼠养殖业是广西重点扶持的特种养殖产业,也是广西贫困地区重点扶贫产业。受市场和政策扶持的影响,竹鼠养殖业对帮助广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效果明显。疫情背景下,竹鼠养殖业陷入发展困境,部分从事竹鼠养殖的贫困户存在因疫情返贫风险。政府应加快完善特种养殖业相关政策,建立竹鼠养殖业退出补偿机制;引导建立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帮助贫困地区特种养殖业转型升级;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强化因疫情返贫人口的社会保障兜底作用。通过多项举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关键词】疫情扶贫;特种养殖业;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6.3;S851.3
【文献标识码】A
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对贫困地区的特种养殖业也带来较大影响。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禁食天然和驯养陆生野生动物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竹鼠在内的驯养动物也在明文禁止之内。在此背景下,广西竹鼠特种养殖业陷入发展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疫情下贫困地区特种养殖业的出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特种养殖业的转型升级,防止贫困户因疫情返贫,做好返贫户的社会保障工作,值得各方思考。
1 疫情之下对广西竹鼠养殖业的影响与冲击
1.1 重点扶贫产业遭受重大影响
特种养殖业是广西重点扶贫产业。 “十二五”以来,广西有很多县乡、村、区都开展了竹鼠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河池等地,其中以桂北地区居多。竹鼠养殖不仅是养殖户选择的致富产业,更是政府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末,广西全区竹鼠存栏量达近2000万只,带动贫困户10萬多户近30万余人,人均增收2万多元,创造年产值近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10000余人,人均年收益3万余元,扶贫效果明显,竹鼠养殖业已经成为广西地区脱贫攻坚的扶贫主力产业之一。疫情发生后,出于对野生动物对疫情病毒传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卫生安全考虑,国家出台了关于禁止食用和养殖野生动物等相关规定,其中人工养殖竹鼠被纳入禁止名录范围。广西作为竹鼠养殖的重点区域,发展明显受挫,对以特种养殖业为重点的扶贫产业带来较大经济影响。
1.2 疫情对竹鼠养殖业带来的影响
1.2.1 养殖企业生产经营进退两难。养殖企业经营模式主要是传统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多为粗放型生产,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生产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对市场动态敏锐度不高。禁令出台后,受影响的养殖企业短时间内很难找到与现有生产状况相匹配的养殖项目。养殖企业普遍反映维持现有生产经营资金压力大。广西特种养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薄弱、抵抗生产经营风险能力差,大都依靠贷款和政府政策扶持生存。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科学技术发展,部分竹鼠养殖企业已经形成了上下游产业,包括种鼠培育、养殖肉鼠、生产成品鼠、成品鼠深加工等各环节。禁令之后,现有的存栏动物就地封存,相关制品禁止销售,使得原有产业链无法持续。但存栏动物的日常开销、企业运营成本还在不断增加。由于饲养和销售受阻,加上资金链断裂,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企业信用受到威胁,生产也难以为继。
1.2.2竹鼠养殖贫困户面临极大的返贫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广西依赖养殖竹鼠脱贫的贫困户占到贫困人口总数的18%。其中,对依赖竹鼠养殖脱贫的贫困户带来的影响更大,部分贫困户可能会因此返贫。以竹鼠养殖大县恭城为例,有专业人士估算,受疫情影响,全县竹鼠养殖户年均收入将损失近3万元,对依赖竹鼠养殖作为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而言,不仅大大减少经营性收入,也同时面临着还款还贷的巨大压力。
1.2.3特种养殖业缺乏风险防范措施。广西特种养殖业的扶持政策主要以帮扶奖励为主,缺乏相关配套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退出机制,且防止返贫的保障机制也尚不完善,对受疫情影响的特种养殖业导致贫困户经济受损等问题,相关的财税及产业政策支撑明显不足。农业保险对保障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维持农户的经营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扶贫攻坚中稳步推动农业发展,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较窄,特种养殖业均不在政策性保障范围内。目前广西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共有18种,人工繁育的野生动植物均不在保险范围之列。而疫情之前,竹鼠、蛇类等部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已经是自治区划定的农业特色产业,受疫情影响,很多贫困户的损失很难获得政策性保障,对特种养殖业疫情带来的贫困地区经济损失以及既定实现的脱贫攻坚目标非常不利。
1.2.4 特种养殖业动物检疫标准缺失。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防疫的范围规定,针对的是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本次疫情风险防范之一是针对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检疫规程、检疫标准等因素,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实施检疫。这使得竹鼠在养殖、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存在疫情隐患。因此,应当加强对特种养殖业动物检疫标准的制定,使其纳入检疫范围,为特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 疫情之后特种养殖业参与扶贫的若干思考
2.1 补充完善特种养殖业帮扶政策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任务中最受关注的焦点,是实现稳固脱贫的根本举措。因疫情导致特种养殖业退出扶贫行列,需要分别采取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给予帮扶,一是通过财税手段,缓解养殖企业资金压力。适当延长金融机构贷款还款期限、降低农业企业贷款利率、对养殖企业返还部分缴纳的失业保险费,通过减税降费,降低经营成本,减轻养殖企业生存压力。二是转产转型政策扶持。在广西原有特种养殖以奖代补的政策基础上,制定以补代帮的转产转型政策;在转产转型项目选择上,做到项目与市场信息对接,寻找市场中发展快、前景好、收益大的种养品种供养殖户参考,帮助贫困地区养殖户有序退出竹鼠养殖业,尽快顺利实现转产转业。三是政府部门引导相关产业进入和开展退养农户生产技能培训,提高退养农户转产转业的技术能力,为转产转业提供机会。对于暂时无法实现转产转业的养殖户,积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安排公益性岗位,拓宽服务型岗位,组织扶贫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并引导进入扶贫车间,扶贫农场,扶贫电商等等,最大限度的开发就业空间,为竹鼠养殖户退出提供就业机会。四是制定针对特种养殖动物的检疫标准体系。以竹鼠为代表的特种养殖动物作为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时间长、繁育技术相对成熟,一直没有统一的检疫合格证明,这就使特种养殖动物生产和销售存在安全隐患。动物检疫标准体系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涉及的动物卫生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体系建设需要制订的重复和共同使用的规则、导则、程序或特性的文件。通过制订标准保证动物卫生和兽医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的科学、统一、透明和高效。制定针对特种动物养殖的检疫标准体系,促进特种养殖业规范管理。
2.2 建立特种养殖业退出补偿机制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要求,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为本决定的实施提供相应保障。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偿。”疫情因素导致竹鼠养殖业面临全面禁止,亟待出台特种养殖补偿政策。充分考虑建立相应的补偿标准与市场经济衔接,并使补偿价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贫困户顺利实现产业转移提供资金保障。对现有的竹鼠养殖、加工、销售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对竹鼠养殖户的家庭收入来源情况、养殖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制定补偿标准,帮助竹鼠养殖户做好转产转业规划。完善由地方发改委、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重点针对竹鼠等特种养殖业的补偿评估机制,结合竹鼠养殖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补偿价格,使补偿标准能够降低因疫情和政策给贫困户带来的损失,最大限度保障特种养殖业相关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
2.3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
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既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广西竹鼠养殖业以粗放型养殖为主,养殖场生产设备相对落后,防疫措施较为简陋,竹鼠养殖业的产品都是以活鼠交易为主,存在着较大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转业转产进行升级改造势在必行。疫情下,要对特种养殖业进一步深入开展摸底排查,认真研究分析特种养殖业项目现状、发展方向、未来市场前景。加大安全、现代、生态养殖项目宣传力度,推广优质生态高效的养殖业,即风险小,收益高,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养殖项目,如东山羊、蜜蜂、鱼类和优质禽类等。对于积极转型升级、从事生态高效养殖的企业,政府适当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通过政策引导,引进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用外力助推特种养殖企业对养殖生产要素全面改造升级,提升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防疫检疫措施,对特种养殖制品从养殖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产品全流程可追溯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2.4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产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风险,以及对产品运销、畜禽生产、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的影响,政府层面应加大疫情下相关特种养殖业的保险政策研究。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农惠农作用,在原有保险险种的基础上,根据这次疫情中出现问题,适度扩大保障范围,降低疫情对农户带来的损失。推动保险业充分认识估计、准确分析研判疫情影响,创新农业风险管理和农业保险产品,配合补充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帮助农民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把疫情对农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5 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作用
社会保障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也是新时代党中央立足我国脱贫攻坚实际实施的“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冲击,也威胁到刚刚进入脱贫行列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对于因竹鼠养殖停产、减少甚至失去收入来源、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村贫困户,应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有针对性的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结合重点贫困县乡养殖户的实际情况,对因疫情导致退出竹鼠养殖的贫困家庭经济状况开展摸底排查,实施产业扶贫的动态管理,主动精准帮扶、应保尽保。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特有的保障功能,切实保障好因为疫情而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贫困户的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青.社会保障助推脱贫攻坚研究——以安徽省脱贫攻坚实践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 09):218-220.
[2]刘克俊,万火福,张文明,等,竹鼠养殖业现状、前景及发展对策[J].广西畜牧兽医,2017,33( 04):180-183.
[3]牛嫒娜,李咏心,王璐,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与重大动物疫情扑杀补偿机制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06):20-23.
[4]张玉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J].行政管理改革,2016( 09):19-22.
[5]梅付春.禽流感撲杀补偿政策的市价补偿标准问题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 04):30-33.
[作者简介]白法璋(1993-),女,回族,广西桂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扶贫、农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