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东北与关内贸易由来已久,双方贸易商品互为补充,相互依存。但东北沦陷后,日本建立伪满政权,把东北作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实行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对东北进行压榨和掠夺,使东北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东北与关内贸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伪满政权;关内;东北;贸易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东北,在历史上曾泛指奉、吉、黑、热河和内蒙东部,今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本文的东北指今黑、吉、辽三省。东北作为清王朝的根基所在、发祥重地,清前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东北与关内虽有贸易往来,但也相对较少。清后期随着东北土地的解禁,大量移民进入东北,东北的经济逐渐发展,东北与关内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关内以向东北输入衣料、绸缎、纸张等工业制成品为主,东北向关内以输出粮豆类农产品和煤炭、畜产品为主,营口开埠后双方贸易活动更为丰富。但随着日本势力进入东北,东北沦陷后,日本为进一步对东北进行压榨和掠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東北与关内的贸易在数量和种类上相较于沦陷前都有所变化。
1 东北沦陷前与关内的贸易情况
东北沦陷前与关内的贸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营口开埠前东北与关内的贸易,这一阶段东北与关内贸易虽有发展,但贸易数量相对较少,贸易种类也不丰富。第二阶段为营口开埠后东北与关内的贸易。营口开埠后,东北与关内的贸易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总额上都有所发展。
1.1 营口开埠前东北的经济状态及与关内的贸易情况
东北是满清的发祥之地,物产丰盈,土地肥沃,满清视其为根基所在,起初实行“封禁”政策。那时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与外部交流较少,但也有所贸易往来,至后期“封禁”政策解除,东北发展速度加快,与关内贸易往来也随之增多。其地处我国边疆地区,气候寒冷,因此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使其在产品输出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东北向关内输出方面以马匹、粮豆、貂皮和人参等为大宗。
清统一前,满族社会内部具有初期封建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了初步发展,但相较于关内,发展还是较为落后。清统一后,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变快,东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快速发展,东北盛产大豆和高梁,而以大豆和高梁为原料的烧锅、油坊之类的手工业便显得突出些,但工业制品方面较关内仍显落后。因此输入方面以衣料、绸缎、砂糖、纸张、旱烟、水烟及其他工业制品为大宗。
1.2 营口开埠后东北与关内的贸易
营口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伸向东北,东北的贸易被迫纳入国际轨道。后期东北先后被俄、日操控,但东北与关内贸易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贸易商品种类也日趋丰富,贸易地域遍布华北、华中和华南。
1.2.1 营口开埠后东北与关内的总体贸易趋势。1864年营口开埠,设立海关,东北被迫纳入国际轨道,而东北与关内的关系,也由于这种形势的推动而更加密切,这在贸易方面更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双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以1894-1904年东北与关内贸易数据为例,1894年由关内输入到东北的金额为2543千海关两,由东北输出到关内的金额为6994千海关两;1895年输入额为1283千海关两,东北输出额为8608千海关两;1899年输入额为5965千海关两,东北输出额为11924千海关两;1900年输入额为2822千海关两,输出额为7564千海关两;1904年输入额为10166千海关两,输出额为10588千海关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东北与关内贸易总额虽各别年份有波动,但双方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东北沦陷前。如1925年输入额为73577海关两,东北输出额为83530海关两;1927年输入额为68624海关两,东北输出额为103102海关两;1929年输入额为80950海关两,东北输出额为83178海关两。在沦陷前双方贸易额总体趋势上逐年增长。
1.2.2 营口开埠后东北与关内的主要贸易商品。1864年营口开埠,设立海关,东北与关内的贸易更为频繁。就输入品与输出品种类来说,由于东北地处我国边疆地区,工业发展较为落后,而且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输入方面以工业制品和棉花等为主。而输出方面,由于东北地区盛产煤炭等矿产,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一些粮豆类农作物生长,因此输出方面以煤炭和粮豆类等粮食作物为主。以1930-1931年东北与中国本部贸易主要商品统计数据为例,由中国本部输入东北的商品中,棉织品额为17292千海关两;面粉输入额为8165千海关两;棉纱输入额为8058千海关两;卷烟输入额为4869千海关两;丝织品输入额为2906千海关两;纸张输入额为2310千海关两;茶叶输入额为2004千海关两;棉花输入额为1904千海关两。由东北输出中国本部的商品中,大豆输出额为28498千海关两;豆饼输出额为19648千海关两;煤炭输出额为16790千海关两;豆油输出额为12272千海关两;高粱输出额为6129千海关两;柞蚕丝输出额为3529千海关两;花生输出额为3117千海关两;木材输出额为2711千海关两。
由此可知,由中国本部输入东北以棉织品、面粉、棉纱、卷烟、丝织品、纸张、茶叶和棉花等为主,其中棉花、面粉、棉纱等的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半数以上。而就输出方面,以大豆、豆饼、煤炭、豆油、高粱、柞蚕丝、花生和木材为主,其中大豆、豆饼、煤炭在输出总量中占半数以上。
2 东北沦陷后与关内贸易情况
在沦陷前,中国本部和东北彼此的商品往来每年都有很大的进展,双方商业往来渐趋频繁。但自沦陷后,伪满实行贸易统治,双方贸易各方面均出现了变化。
2.1 沦陷后东北与关内的总体贸易趋势
自东北沦陷后,伪满实行贸易统治,对商品实行“统治”、“配给”政策,故这一时期伪满的贸易在价格与贸易量上都出现了变化。就总体来看,不论输出还是输入都有减小的趋势。沦陷前十余年中,由东北输到中国本部的金额,每年平均约1.8亿海关两,由中国本部输入东北的金额,每年平均约1.3亿海关两,在百分率上也差不多占东北每年总贸易额四分之一以上:但沦陷后除1932年尚能维持原状外,以后就逐年减退。
这一时期贸易额减少除受伪满的贸易政策影响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日本浪人这一时期从事大规模走私活动。一切输出输入的货物,都不经过中国海关的正式手续,也不缴纳关税,中国财政部这方面的税收损失巨大。日本浪人的走私活动对东北与关内的贸易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2 沦陷后东北与关内的主要贸易商品的变化
不论在沦陷前还是在沦陷后东北输出商品主要种类变化不大。大豆、豆饼、粟、玉蜀黍、高粱、豆油这几种农产品始终占由东北输到中国本部的主要地位。如1939年东北向关内输出大豆101116公吨、豆油21166公吨、高粱135764公噸,占据输出额的前三位。而关内对东北输入的商品,在棉织品、蒲席和面粉袋这三类方面有所变化。棉织品的输入由沦陷前的第二位降到第九位,以前不大重要的蒲席和面粉袋,却一跃而居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东北在沦陷后,忙于各种军需工业制造,需要麻袋和蒲包来做制成品的包装,以便运往前线。棉花和烟叶则尚能保持沦陷前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能作为原料品进行再加工制造。
3 东北沦陷前后贸易变化的原因
东北沦陷前后,就贸易种类来说,输入品方面有所变化,而输出品方面无太大变化。至于输入与输出的贸易总额方面,沦陷前后变化都相对较大。其变化原因如下。
就输入品来说,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棉织品、蒲席和面粉袋等。棉织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棉花生长,而又有大批关内移民涌人东北,增加了东北地区对棉织品等工业品的的需要,因此起初棉织品的输入一直居于前列。后期由于营口开埠,西方资本主义和日本涌人中国东北,向东北倾销棉织品,使关内棉织品在东北受到排挤。在伪满政权建立后,对商品实行“统治”、“配给”的政策更对棉织品的输入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棉织品输入逐渐减少。而麻袋和蒲包的输入明显增加主要是受战争的影响,伪满统治中后期,日本深陷战争中,麻袋和蒲包可以用来包装军需物资,运往前线,因此麻袋和蒲包的输入量大为增加。就输出品来说,由于东北地区工业技术不发达,但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粮豆类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东北对关内输出方面一直以粮豆类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商品无太大变化。
而就总体贸易额来说,沦陷前后变化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受日本的政策影响。满清统治者对东北“封禁”政策解除后,由于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盈,大量移民涌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与关内的沟通与交流。且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东北与关内部分商品具有互补性,因此沦陷前东北与关内商业往来逐渐频繁,贸易总额逐年上升。而沦陷后,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建立伪满政权,对东北进行剥削和压榨,把其作为日本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实行所谓的“日满集团内的自足”的政策,对商品实行“统治”、“配给”,对进出口进行限制,所以后期关内与东北的输出入贸易总额整体呈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东北沦陷前后与关内贸易在输入与输出额,商品种类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沦陷前双方贸易日趋繁荣,贸易总额也呈上升趋势。沦陷后,因日本在东北实行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使东北与关内贸易也随之渐趋衰落。
【参考文献】
[1]张念之,东北的贸易[M],上海:东方书店,1948.
[2]满史会,满洲开发四十年[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张雪.近代东北粮食贸易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5]楚绪刚,杨艳波.鸦片战争至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商业贸易状况分析[J].商业经济,2009(1):5-6.
[作者简介]赵晓搏(1996-),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