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2020-11-02 02:44肖慧欣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资本社会资本

[摘要]文章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和自编问卷,对福建省900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总体情况较好,其中心理资本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在人力资本中,月收入情况对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在社会资本中,创业盈收对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对此,文章建议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多举措助力返乡大学生创业;通过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适应社会新环境;加强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返乡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适应

[作者简介]肖慧欣(1983- ),男,福建武平人,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福建  福州  35012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108-05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吸引和扶持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创新创业,是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尽快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有效融入新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将成为有关部门助力返乡创业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服务内容,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

有研究发现,良好的心理资本可以提高返乡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其积极应对创业困境和坚定创业信念。也有学者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人力资本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更大和更显著的影响;在社会资本中,同质性社会网络更有利于农民工的创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能促进农民工创业行为的产生。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影响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比较少。蒋占峰等人以农村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由于社会支持有所偏差、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低下、劳动力市场偏好倾斜,导致其有所顾虑和失落。虽然返乡创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学术界对返乡创业群体的关注也逐渐增多,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困境、生活状况等进行描述,关注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影响,较少关注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其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且相关研究定量分析欠缺,实证研究基础薄弱,研究不够深入。可以说,探寻和研制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量表,目前还处在学术界的“边缘地带”。鉴于此,极有必要关注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推动完善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对其社会心理的关注,构建职业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体系,进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使其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课题组于2019年9—10月从福建省9个地市中随机抽取3个地市作为抽样地区,然后再从这3个地市中随机抽取9个县作为调查地,由当地共青团组织协助获取本县返乡创业大学生人群,然后从每个县中随机抽取100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计900个调查样本。共发出问卷900份,回收880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有效回收率98.3%。

(二)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

研究工具包括以下三项:第一,自编“返乡创业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收入情况、创业时间、创业类型、创业培训情况、返乡创业动因、创业困境等内容,共11个条目。第二,“心理资本问卷(PCQ)”,该问卷由美国心理学家Luthans等人编制。问卷共24个条目,共4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每个条目实行Likert1-6级评分,回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6分,其中第13、20、23条目为反向计分题,其余条目均为正向计分题。所有条目的得分之和除以条目总数即为量表的总均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6,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39、0.839、0.689、0.579。第三,自编“返乡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该量表基于社会适应的内涵以及参考国内外学者编制的相关量表,初步确定20个条目。因子分析后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工作适应。信度检验显示,社会适应量表的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工作适应等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51、0.89、0.932,表明该量表整体信度比较高。社会适应量表每道题均采用likert-5级计分,从不符合到符合分别计为1~5分,所有条目的得分之和除以条目总数即为量表的总均分,分数越高,代表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问卷整理、编码后,采用Epi data3.0进行录入。数据导出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方差分析、相關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

三、结果分析

(一)返乡创业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返乡创业的青年中,男女两性的性别比例相对均衡,分别占比55.6%和44.4%;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比59.3%;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学历占比最高为42.5%,大专和研究生学历分别占比38.8%和18.7%;月收入方面,5000元以下的占60.5%,说明过半创业大学生的月收入并不高;创业时间方面,创业3年以下的合计占57.3%,表明多数大学生创业时间并不长。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30.12±5.52)岁。

(二)返乡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总得分为(4.22±0.86)分,其中,生活适应得分为(4.36±0.87)分,人际适应得分为(4.04±0.99)分,工作适应得分为(4.25±0.96)分。结合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比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在人际适应(t=-3.15,P=0.002)和社会适应总得分(t=-2.47,P=0.015)要比已婚者低,但在生活适应(t=-1,91,P=0.058)、工作适应(t=-1.67,P=0.091)的得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已婚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婚后不仅要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而且要处理婚姻中两边的家庭关系,面对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显得更为得心应手,因而其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得分相较于未婚返乡创业大学生要高。

在月收入方面,不同月收入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在生活适应(F=8.37,P<0.001)、人际适应(F=11.12,P<0.001)、工作适应(F=11.55,P<0.001)和社会适应(F=12.51,P<0.001)四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两两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方面均要低于5001~9000元(不含9000)、9000元以上者(P<0.05),而月收入在5001~9000元(不含9000)和9000元以上者之间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月收入低者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即使从城市返乡,但生活压力并未减轻,进而影响其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适应度。同时,收入低也可能会进一步阻碍其人际交往,以减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经济成本。越是阻碍人际交往,交际圈就越小,也就越难以融入和适应新的人际交往。

在创业时间方面,不同创业时间的返乡青年只有在工作适应得分方面存在差异(F=2.93,P=0.035),而在生活适应(F=0.81,P=0.493)、人际适应(F=1.48,P=0.221)和社会适应(F=1.85,P=0.140)总得分方面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发现,创业时间在1年以下的返乡青年在工作适应方面得分要低于3~5年创业者(P<0.05),其他创业时间之间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是刚步入创业阶段的返乡大学生,一切才刚开始,各项工作都还在摸索阶段,对于全新的创业工作难免千头万绪,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而创业3~5年者,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对工作中的各项事宜比较得心应手。

(三)返乡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更好地探寻返乡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首先将社会适应以4分为界限,分成高低组,得分高于4分为高分组,低于4分为低分组,作为因变量。然后对分类变量进行赋值,其中,性别(男=1,女=2)、婚姻状况(未婚=1,已婚=2)、教育程度(大专=1,本科=2,研究生=3)、创业培训经历(有=1,无=2)和缺乏创业资金支持10个因素等作为协变量,对于心理资本、月收入、创业时间等连续变量则直接纳入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影響作用显著(P<0.01);在人力资本中,只有月收入对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P<0.05),而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创业培训、管理经验、创业能力等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P>0.05);在社会资本中,只有创业盈收对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P<0.05),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网络、贷款等创业资金、企业税费负担等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P>0.05)。

四、结论与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总体情况较好,未婚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水平要比已婚者低,月收入低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要低于高收入者,刚创业的返乡大学生工作适应水平要低于创业时间长者;心理资本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在人力资本中,只有月收入情况对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在社会资本中,只有创业盈收对社会适应影响作用显著。这些发现为有关部门助力返乡大学生创业和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多举措助力返乡大学生创业

助力返乡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为返乡大学生建构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是解决其创业困境、增强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共青团要发挥其作为青年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为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元立体式的措施。一是与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共同打造帮助返乡大学生创业的金融产品,如“创业贷”“归雁贷”等贷款产品或投资型基金。积极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免息贷款、简化手续、快速到款等服务,从而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获得足够的流转资金。二是联系当地税务和财政部门,做好所在地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盈收摸底和登记工作,对于创业起步阶段和盈收少的大学生,提供专项的税费优惠或免交税费政策,减轻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税费压力。三是与当地村干部建立沟通机制,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加强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帮扶工作。针对返乡创业大学生,要建立各种台账,及时了解其各方面的动态,对于心理不适应的大学生,要组织村委会工作人员“一对一”上门帮扶,通过介绍当前农村的现状,帮助其熟悉农村环境,让他们消除对农村的陌生与隔阂,在心理上不排斥。四是与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建立协同关系,让这些部门共同关心和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对于未婚返乡青年,工会可以定期组织“鹊桥会”,为未婚返乡大学生搭建交友平台,拓宽人际交往圈;对于已婚返乡创业女大学生,妇联等部门可以联系当地学校,帮助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使其可以更安心地创业。五是在薪资方面,建议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返乡大学生的创业扶助费用。例如,团中央、教育部实施的西部计划,中央财政担负2.5万元/年,加上地方财政的配套补贴,为返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因此,建议实施分类补贴,对于创业时间较短,月收入低于5000元以下者,适当给予生活、培训、交通等方面的补助,切实提高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综合薪资水平。

(二)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适应社会新环境

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模式,通过专业工作方法和技巧服务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动员村民参与和增能,树立村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权利意识的活动。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针对返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共青团可以通过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排忧解难。一是充当资源专家角色,农村社会工作者一般对所在地的政府或社区资源比较熟悉,可以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如在创业过程中各种营业执照办理及其流程、受理部门、创业优惠政策及其申请手续等。二是充当社区组织者角色,为社区返乡创业大学生搭建沟通平台或互助合作社,使其可以相互了解,共同分享创业信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办法等,从而更好地适应返乡后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三是充当政策倡导者角色,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将返乡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困境,如贷款困难、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反馈给政府部门,倡导政府出台返乡创业大学生税费减免政策、土地优惠政策、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和免息制度,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搭建更多的销售平台和渠道等,真正解决其实际问题。四是充当培训者或教育者角色,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心理减压技能培训,帮助其化解创业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建立更积极的心态,在处理问题时更从容。

(三)加强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在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也证明,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会直接和间接影响个体的创新行为。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能够通过调节认知程序,改变思维,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而积极的个体行为又能够增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心理资本通过干预和训练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返乡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培训,提高其对提升心理资本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建立健全的心理资本培训机制,通过与所在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邀请高校专业教师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开设心理资本理论教育培训课程,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进心理资本的培训实效性。二是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和干预,传授构建良好心理资本的方法,并学会应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去处理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在创业过程中因为陷入困境而导致心理疾病的返乡青年,则要及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三是共青团组织可以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归雁”基金,为返乡创业大学生设立创业项目和资助基金。通过项目制方式,鼓励返乡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加强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共建共享,共同抵御创业风险并解决各种难题,以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同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返乡创业大学生的交流会或团队活动,为这些大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其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并在团队中通过坦誠沟通,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增强组织归属感,从而获得更积极的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韩芳.农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2]蒋占峰,娄博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7):34-40.

[3]马欣悦,石伟平.返乡创业农民工心理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路径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20-25.

[4]宋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22):58-61.

[5]汪三贵,刘湘琳,史识洁,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10.

[6]毋靖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5):79-8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2016-01-27)[2019-06-27].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

36698.htm.

[8]郑立勇.警察心理训练研究[M].合肥:合肥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心理资本社会资本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