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究

2020-11-02 02:29彭日丽
中文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高职院校

彭日丽

摘 要: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分析学生管理的现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弥补不足,为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多元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变和改善管理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办学方向。

一、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成长成才,毕业生综合素质,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因此,如何優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而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可以起到更好的学生管理效果。

1.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价值多元化,自主意识比较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灵活,不适应学生成长成才,容易打消学生学习和成才的积极性。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更好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助力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2.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因此,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难题。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需求,减少工作阻力,加快推进政策上传下达,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期四有青年

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实现刚柔并济,双管齐下的方式,全面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

1.没有全面贯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已经无法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衔接。不能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限制学生,这不仅不能取得管理效果,反而会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大学生人才培养。而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如此,才能更好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

2.学生管理方式不够丰富灵活

首先,由于受招生体制限制,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属于最后一批次录取的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生源质量较差,加之,有的高职院校盲目扩招,使得他们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地方,学生管理方式单一,不够灵活,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需求和生源特点,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要求,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到学生中间,往往只是文件的下达,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出现脱节,以至于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

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基本由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牵头,辅导员或者专职班主任承载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于缺少辅导员(专职班主任)系统培训以及相关的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的知识储备,以人为本落实效果不佳。首先,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还不够与时俱进,且没有学习领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思维相对落后,固化,缺乏理论储备和创新意识作为支撑,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其次,许多管理者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侧重“管”,缺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性和塑造性。

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举措

1.建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理论的可行性,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保障之有力、引导之正确,组织之坚强。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失败。”为了保障有力、引导正确、组织坚强,则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建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首先,坚持全员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全校推行,改进传统严格管教的学生管理方式,修改原有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制度规范,融入符合现代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的条例内容,坚持做到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人为关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典型示范,树立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入心入脑。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管理的主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决定着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取得成效,以及管理目标的实现。首先,严把入口关,提高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条件和综合素质,加入心理测试环节,主要用于衡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加入笔试环节,主要用于衡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否具备相关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储备,如,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加强培训,要规定相关人员有计划地参加岗位培训,从而夯实和拓展管理人员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国家最新方针政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等,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优化高校学生工作实施效率。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党团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首先,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积极以此为平台和抓手,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使其获得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趋于成熟,因此更加具有自主意识,更不愿意被动接受学校的管理,而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体现价值。为了能让学生有效地服从学校管理,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间接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入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参与到院系学生会,如纪检部、学习部等,可以让学生在充当“管理者”角色的过程中,更深刻体会到学生管理的责任和压力,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投身到配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人才竞争是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因素。为了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化人才,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建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不断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范雪峰.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6):83-84.

[2]方瑗.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92.

[3]陈雅.浅谈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98-99.

[4]刘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5.

[5]王爱春.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8(17):181.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以人为本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