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英雄情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0-11-02 02:26李军全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3期
关键词:英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崇敬英雄之心,在多种场合阐述了英雄的历史地位,以及弘扬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展现了一种敬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英雄情怀,这对于消解大学校园中不良思潮造成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要通过讲英雄故事、论英雄品格、学英雄精神,将习近平英雄情怀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英雄;英雄情怀;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 李军全(1980—),男,河南浚县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华北抗日根据地节庆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047-03    [收稿日期] 2020-03-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崇敬英雄之心,在多种场合阐述了英雄的历史地位和弘扬英雄精神的时代意义,展现了一种敬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英雄情怀,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英雄情怀的内涵

习近平英雄情怀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多种层面表达了敬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深刻含义。

(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展现了一种敬英雄的情怀

习近平认为,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无论民族英雄、革命英雄,还是人民英雄、时代英雄,都是民族的脊梁,都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星,是我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他们身上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仅逐步完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还设立纪念日,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缅怀英雄。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将9月30日设立烈士纪念日。2018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充分肯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明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互联网或广播电视等侮辱、诽谤英雄烈士,并规定若有违反,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信等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这些规章制度不仅展现了党和国家敬重英雄的意志,还为整个社会敬英雄奠定了法理依据。

(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展现了一种学英雄的情怀。

一个没有英雄和先锋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量,就无法形成不怕艰苦、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是极其危险的,是没有前途的。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更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瞻仰英雄、敬献花篮,表达对英雄的缅怀之情,倡导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英雄、崇尚英雄、争当英雄的氛围。

(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展现了一种做英雄的情怀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习近平心中,英雄不仅仅是指那些在战争年代为民族、为国家事业血战沙场甚至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还包括支持革命事业的人民群众,更包括和平年代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2017年12月,习近平在考察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革命的胜利靠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战争岁月如此,和平建设年代更需要英雄的人民群众。比如,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而报效祖国的科学家黄大年、默默独守孤岛32年的王继才、临危不亂确保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脱贫攻坚战线上的驻村干部黄文秀,等等。这些来自于各行各业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都是习近平心目中的英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二、大学校园需要传播习近平的英雄情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传入,历史和价值虚无主义在我国悄然兴起,并逐渐侵入大学校园,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搭上了自媒体技术的快车,在大学校园中大行其道,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扩大,甚至一些人打着学术的幌子,以学术研究自由为借口,以学术“创新”为包装,以不同于主流观点和价值观念的视角“解读”史实,“评价”历史人物,貌似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不过,缺乏历史知识辨识度的大学生往往被这些所谓“新颖”的观点和理论所吸引。其中,有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宣传“侵略有功”论,戏说、恶搞中国历史,甚至否认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革命英烈。比如,否定农民革命的进步意义;质疑雷锋的事迹为杜撰、照片是摆拍,黄继光的胸膛挡不住机枪扫射,邱少云不可能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小学课本中的《狼牙山五壮士》细节不实,刘胡兰、董存瑞、孔繁森等影响我们几代人的英雄形象都被诋毁和揶揄;中国人民付出惨重代价的抗日战争被戏说,甚至还出现了民族败类“精日分子”;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则被无限放大、过度解读,用失误遮挡或者否定伟大成就。这些所谓“重构”“新评”历史的观点和行为都是经过伪装的,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极具隐蔽性。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往往会以接受新的学术观点的态度来接受这些错误言论,进而影响自己对史实的判断。对此带来的破坏力,有高校老师在他上课的班级专门做了问卷调查,设计的13个问题中,都有相当比例同学的答案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其中一个关于“近代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是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31.76%的同学认同改良道路,34.12%的同学态度不明确,而认同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同学仅仅34.12%[2],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二)价值虚无主义的危害

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效益至上、个人享受、拜金主义也导致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某种程度的贫瘠。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结合,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消解,价值虚无主义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本应该活力四射、青春气息弥漫的大学校园未能幸免。受价值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不明确或不坚定,过分关注自身感受或生活,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漠不关心;因为缺少胸怀国家、胸怀世界的格局与气魄,往往造成目光短浅,奋斗动力不足,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而动力不足又会导致情感薄弱、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消极、退缩。近年来,大学生因为琐事精神出问题甚至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有的学者将这种表现称为“空心病”,即因为价值观缺陷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抽样调查,得出“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4]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未必能够完全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面貌,但给出的数据仍然值得注意。

价值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能从另外一种文化现象中得到印证。2017年底以来,来自日本的“佛系”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语言,风靡于各社交媒体,“佛系生活”“佛系妈妈”“佛系青年”等词汇被频繁使用,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俨然成为时尚。这种潮流在大学校园同样盛行,一些大学生以“佛系青年”自居,开口闭口是“都行”“可以”“无所谓”“随便吧”“没关系”“随它去”“爱咋地咋地”,以这种回答来应付或敷衍与自己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各种事情。自然,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表现为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社团,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甚至对于上课、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深受影响严重的学生对学业成绩更是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不行就补考、重修,甚至有些人觉得“大不了就退学”。青年一代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不過,大学生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着实令人担忧。

三、习近平英雄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舆论阵地积极的思想不去占领,消极的思想就会占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更是如此。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因而,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中历史、价值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造成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将习近平英雄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宣传、学习、感悟习近平英雄情怀,让他们了解英雄事迹,主动向英雄学习,用崇高、伟大的英雄精神消解不良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讲英雄故事

习近平敬重英雄,也喜欢讲英雄故事。精忠报国的岳飞是习近平一生追求的目标,他敬颂孙中山、李大钊,赞颂“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称赞谷文昌、黄大年,敬重张富清、袁隆平,赞扬黄文秀、杜富国。无论是民族英雄还是时代英雄,无论是革命英雄还是人民英雄,都是习近平情之所牵、心之所系。每一位英雄背后都有感人至深、荡涤灵魂的故事。故事的情节要么轰轰烈烈,让人激情澎湃;要么惊心动魄,紧紧扣人心弦;要么平平淡淡,但是润物无声。纵观中华文明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创业史,可谓英雄辈出。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英雄和楷模,他们的故事照亮历史长河的每一个段落,构筑了中华民族不怕艰苦、努力拼搏、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也是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内容绚丽,情节动人,给后人留下厚重的思想遗产。

(二)论英雄品格

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故事内容不同,但是他们身上的崇高品格是相同的。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用“忠诚”“执着”“朴实”三个词来形容英雄模范身上的鲜明品格。讲英雄故事能够使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内容形象生动,而从这些具体的故事中感悟英雄崇高的品格才能洗涤灵魂,指挥行动。在一个个英雄故事讲授完毕后,师生应该共同讨论,从故事中升华出英雄身上光彩照人的品格。比如,通过革命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的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英雄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忠诚”品格;老英雄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在部队时保家卫国,回到地方为民造福,60多年来深藏功名,用自己的淡泊名利、朴实纯粹书写了精彩的人生,他的经历诠释了英雄身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朴实”品格;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排雷英雄杜富国,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黄文秀,他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执着”品格。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他们的品格熠熠生辉。

(三)学英雄精神

讲英雄故事,论英雄品格,是为了学习英雄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是“淡泊名利”的无私奉献。在新时代,英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消极思想的强大武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迫切需要英雄精神。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英雄精神可以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让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可以给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他们顽强拼搏,奋斗不止;可以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自觉抵御消极思想的侵蚀;可以使他们养成崇高的精神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向是否远大、品格是否崇高、信念是否坚定对于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决定了他们未来人生的高度,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

[2]贺衡艳.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调查问卷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70-71.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4]徐凯文.“空心病”也是一种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17-07-2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6]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猜你喜欢
英雄思想政治教育
英雄犬
英雄保重
重走英雄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