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盈 蔡依林 沙海银
摘要: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醒狮”的文化保护与推广为落脚点,对佛山醒狮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依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资源对“佛山醒狮”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其基本研究现状基本特征后,提出将“佛山醒狮”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具体原则及实现过程。
关键词:佛山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6-0242-03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oshan lion-awakening, based on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Foshan lion-awakening as a national projec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resource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 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 , and draws o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rough visu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rinciples and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 into the design of tourist souvenirs.
Key words:lion dance in fo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t souvenirs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数不胜数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国内对其保护呼声一直居高不断,“非遗”文化也成为学术界最近二十多年的关注焦点。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5年就已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1]。该意见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的同时,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1 佛山醒狮的起源与发展
佛山是广东第三大城市,不仅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粤剧的发源地,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也是“非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截至2017年12月,该市共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国家级14项;市级非遗项目103項,市级非遗传承人达163人[2]。其中,广东醒狮、佛山狮头均为佛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醒狮是起源于我国广东佛山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对醒狮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可忽视。佛山醒狮兴起最早应在明代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明代成化末年,醒狮已遍及整个海南地区[3]。根据资料记录,南海县是“醒狮”发源地之一,也是大部分醒狮制作人的聚居地,这里汇集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在佛山镇的周围村落中,很多工匠都在这里将自己制作的狮头摆在最醒目的地方,既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又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关于“醒狮”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祭祀说,二是佛事说,三是治病说[4]。醒狮表演成了市民迎新春活动的必出节目,并且醒狮水平日益提升,特别是佛山南海各镇醒狮表演举行得十分活跃,仅1900年春节各镇举办的“醒狮生菜会”就有1779头“狮子”以及21037人参加。佛山市南海区被中国龙狮协会授予“中国龙狮之乡”称号,佛山市民间南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神、形、态俱全,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5]。佛山狮头作为一种民间舞具、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自清乾隆年间始创至今,不仅是广东醒狮形象的代表,而且是中在国工艺品出口中有着重要地位,被公认为东方民间美术的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祖先信仰的力量,往往能够起到发人深省的引导功能。广东醒狮作为一种地道的民间舞蹈,被广泛流传。一直以来,佛山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广东醒狮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最初的驱邪避害,到宣扬正气,直到最后醒狮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变成了正能量的象征。因此每逢节庆或重活动,岭南地区必有醒狮助兴。
2 “佛山醒狮”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佛山醒狮”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在高级检索功能中,以“‘关键词=佛山醒狮或者‘关键词=佛山醒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20条记录;又以“‘主题=佛山醒狮或者‘全文=佛山醒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133条结果,经过文献去重后剩余有效文献132篇(检索日期:2020年04月05日)。
2.1 文献可视化分析
为了深入细化了解“佛山醒狮”研究的基本特征,此处利用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作者、主题内容对所检索的132篇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
第一,随着年份的更新,文献数量呈现出曲线波动、总体增长的趋势特征。2005年以前发表的文献仅有2篇,2005年至今共计130篇。2005年以后发表数量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针对“佛山醒狮”的专题研究开始逐渐收到研究学者的重视,文献从数量方面有所提升,这也间接体现出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遗”保护研究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此外,“佛山醒狮”文献数量在最近三年(2017-2019年)出现了历史最高峰,总数量达到64篇,占该主题研究总数量的48.12%。
第二,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呈现地域性特征。通过对132篇样本文献分析发现,高频机构列表显示,发文频次排在前5位的单位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频次:4,5.9%)、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频次:2,1.8519%)、华南农业大学(频次:2,1.8519%)、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频次:2,1.8519%)、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频次:2,1.8519%),均为广东省内单位;高频作者列表中,排在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谢中元(频次:4,2.2472%)、周俊(频次:3,1.6854%)、张盈(频次:3,1.6854%)、朱艺炜(频次:3,1.6854%)、韩荣(频次:3,1.6854%)。
2.2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
在样本文献中,“南狮、醒狮、传承、岭南文化、佛山“五大关键词频率最高。通过阅读文献得出,文献主要从“佛山醒狮”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发展与变迁、传承与保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蒋明智、孙晓丹、麦上锋、姜喜平、黎宇等人对醒狮文化内涵进行了理论研究。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认为,佛山舞狮是明代社会和佛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具体兴起于明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成化末年,舞狮已波及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地区。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是佛山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佛山醒狮将英雄崇拜和尚武精神融合在一起,将采青中的娱乐喜庆、求吉求财和迎难而上的斗志凝结在一起,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作用[6]。麦上锋、张晓春则认为舞狮文化是一种具有民间宗教信仰、强身健体、观赏娱乐和富于地方性特色的竞技表演活动,对城乡人民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教育意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指导意义[7]。其次,也有诸多研究者如谢中元、黄丹、张丽莎等人,对佛山醒狮的发展变迁进行了探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谢中元教授指出,与城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民俗传统整体趋于溃散的情势不同,佛山醒狮适应社会变迁并走出了具有样本意义的发展之路[8]。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尤其是一线教职人员,通过将醒狮元素与具体学科领域相互融合,实现佛山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钟飞凤、杨俊峰、梁健霞等人,就醒狮元素在建筑设计用、城市绿道设计、小本课程开发、家具产品设计、街道环境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可参考性建议。
3 醒狮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创设案例
在大数据时代、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刺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响应的变化。将“非遗”文化保护与其他学科领域、实践应用相互融合已成为其重要保护与传承途径。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将“佛山醒狮”与食物、玩具、家具等产品相互结合实现文化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据此,此文基于“佛山醒狮”文化保护与推广角度,以旅游纪念品——儿童食物“棒棒糖”为载体,以文化、设计相互结合为原则,探讨醒狮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具体创设。
3.1 创设原则
所谓的旅游纪念品指的是游客出游过程中在旅游地所购买的各种工艺品等实物商品,是有着一定纪念意义且蕴含着旅游地民族、文化等特色在其中[9]。基于“佛山醒狮”元素的儿童食物“棒棒糖”纪念品设计主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突出文化性。作为一款承载着“佛山醒狮”文化宣传使命的棒棒糖,凸显文化特征是设计过程中遵守的首要原则。棒棒糖在普通版的“糖+棍”设计基础上,在棒棒糖中心嵌入了“舞狮者”小模型,透过棒棒糖能清晰可见一个“舞狮者”形象,由此联想到“佛山醒狮”文化;第二,体现便捷性。棒棒糖外形体积小,便于远距离携带,旅游者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纪念品购置、携帶并赠送他人,进而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第三,富有趣味性。棒棒糖是儿童群体中非常受青睐的一款食物,融入“佛山醒狮”元素的棒棒糖集“食物+玩具”功能于一体,在实用完外层的棒棒糖之后,剩余的棍子上竖立着的舞狮者小模型可当作小玩具,供儿童娱乐、模拟舞狮等动作进行玩耍,充满趣味性。
3.2 设计说明
以佛山醒狮视觉符号为切入点,设计出的棒棒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球形的外层可食用的固态糖浆部分;第二部分为一个舞狮者在舞动狮头的一瞬间,对这一瞬间的动作进行抽象形成设计符号,此部分为棒棒糖的支架,不可食用。棒棒糖拥有者在“品”完糖浆部分后,剩下的支架部分可以作为纪念品收藏。
通过佛山醒狮文化与棒棒糖的融合设计,寓意佛山醒狮文化的解读正如食用棒棒糖那样需要慢慢地“品”才得获得乐趣。以此方式提升食用棒棒糖的趣味性,促进佛山醒狮文化在当代生活方式中的流通和传播。
此外,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该纪念品,首先将该设计进行申报个人知识产权(外观专利)。在获取专利权后,将其授权给当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委托传承人将其转化为实物,并在线下各旅游景点展示售卖,同时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销售,从而真正实现该纪念品的“佛山醒狮”文化宣传功能。
4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保护和传承醒狮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珍惜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子子孙孙更好的生存,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唯有正确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带来的文明进步和丰富文化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更应该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样式、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
[2] 束维.佛山再增22个市级非遗项目、3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非遗项目总数达103项[R]佛山日报,2017年12月28日第B04版.
[3] 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4):152-156+162.
[4] 沈轶.非遗视野下广东佛山“醒狮”舞的现状观察[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6):38-40.
[5] 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4):152-156+162.
[7] 麦上锋,张晓春.藤县舞狮分类与文化习俗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5):41-45.
[8] 谢中元.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民俗文化发展及其动力考察——以佛山醒狮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6):28-35.
[9] 张隽.中国出境旅游纪念品的销售[J].品牌,2015(1):28-29.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