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花 蔡霞 朱叶 马志强
摘要 目前,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特点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已经显现出的薄弱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建立和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全方位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多方位宣传力度,大力拓展为农气象服务渠道,积极发挥气象基层部门在减轻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损失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及水平。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3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64
事实表明,中国是遭受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变化制约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较为显著的产业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热害、干旱、暴雨洪涝、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趋势愈加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强度大、破坏力大、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并且国内因天气气候造成的灾害损失也呈逐年增加态势。农业是最易受天气气候制约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的脆弱行业,而广阔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环节比较薄弱地区,广大农民是最迫切需要农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因此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务相当严峻。特别是有着“十年九旱”之称的山西朔州地区,更是如此。朔州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雁门关外,大同盆地西部南端,东和东北紧靠北方重镇大同市,南和西与忻州市毗邻,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111°52′~113°35′E,39°06′~40°22′N的内外长城之间,地形起伏较大,其地理位置特殊,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三关雄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西气候区划方案细分属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干湿季分明,春季雨雪少,干旱多风沙且蒸发量大,素有春雨贵如油之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秋季凉爽,冬季漫长寒冷,盛行偏西风,天气气候条件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朔州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1]。高温热害、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寒潮、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频繁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对于指导农业农村有效抵御农业气象灾害能力就愈发突显。如何提高基层气象部门在农业农村中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需要认真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农业是最易受天气气候影响制约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农村又是气象防灾减灾环节比较薄弱的地区,农村面临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不可低估,据统计灾害损失占农业总产比重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年景甚至大到30%以上,因此广大农民是最迫切需要农业气象服务的群体,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越来越大,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突显,对农村发生影响将越来越广泛。目前,不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仍是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之一,威胁着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据统计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四大类主要气象灾害已成为限制中国粮食增产主要障碍,近5年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平均每年粮食受灾面积达0.52亿hm2,粮食损失超过500亿kg。
干旱是危害最大的灾种,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的57%,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死亡4 400多人,人员伤亡80%集中在农村,直接经济损失1 800多亿元,造成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2]。例如:从2010年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暴雨洪涝和干旱为主要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占气象灾害总受害面积的41%和38%,低温冷害和雪灾和风雹灾害均占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的10%,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亿元。2020年,中国南方四川、贵州、江西等地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损失惨重。朔州地区气象灾害更是频发,4月19—23日出现的大风强降温天气造成了朔城区杏树等果树绝收,春季(29.7 mm降水)发生的干旱更是60年来罕见,造成朔城区28万亩因干旱未播种,13万亩因干旱改种补种,总受害面积达41万亩,因干旱苗前期植株生长缓慢;7月8日朔城区8个乡镇22个村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作物受灾面积达107 000多亩,成灾17 000亩,绝收1 760亩。农业气象灾害范围逐年扩大,发生频率不断增加,所造成困扰日益上升,在当前多样变化形势下,任何气象灾害影响都具有叠加、放大效应,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重大风险,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2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目前存在的现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避免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影响与损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薄弱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层气象部门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虽努力做了很多工作,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更加多样化农业经济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完善。
2.1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不太健全完善
在一些山洪易发、交通不便的山区,还存在着盲区,部分设施农业区和初具规模的特色农业种植大户区,气象观测站网还不够精密,还存在着部分设备老化,系统运行基础保障不够,故障处置不够及时,灾害信息收集时效性和全面性不够,这些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影响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
2.2 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精准度不高
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业务虽取得了飞跃性进展,但涉及面有限,对于汛期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转折性天气,区域性暴雨灾害,预测预报提前量和精准度还不高,针对突发性、局地性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及落区,预报精度还不够,仍难以满足服务需要。
2.3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农村终端接收系统不够完善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一些偏僻边远通讯不发达地区,还未解决到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警信息发布有时还存在失责风险,关键时刻,重大灾害来临前叫应不到位问题还没有根本上解决。存在应急联动机制不畅风险,机构改革后重新组建部门的联系沟通渠道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2.5 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一些偏远、经济落后地区,气象科技、文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较保守,对农业防灾减灾知识、技术不容易接受和实施,缺乏防灾减灾意识。
3 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措施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一项任务重、功在长远的艰巨性工作,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建设,是一项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工作。基层气象部门通过积极探索和多年来的实践,努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服务能力和水平,力爭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3.1 合理配置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观测站点,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能力
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发生了一定变化,随着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结合各基层台站地理位置特点、生态功能区划,坚持需求牵引原则,充分考虑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新需求,稳定现有站网,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点,在设施农业区和农业试验区安装自动气象站,在监测盲区考虑新配置,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形成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监测网络,如乡镇自动气象站、区域多要素自动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及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基层县局能够随时调看全省及周边地区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区域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建立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能力,遇到问题及时排查,确保各类仪器运行正常,监测仪器加密,保障安全运行,目前该工作已形成规模并初见成效。
3.2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第一道防线,准确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是对气象灾害进行及时预警,采取有效灾害防御措施的基础,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气象预报要做到精准预报、及早预警、快速发布,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报期,确保报的早、报得准,要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重点做好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展针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专业专项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工作。在提高常规天气、气候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外,不仅要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针对当地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牧业等,开展防旱、防汛、防寒、防大风、防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开展重大农林病虫害、森林火险等级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预警;还要围绕农业生产各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如开展春播期、秋收期天气预报、高温预报、低温连阴雨等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
基层县局要依托上级气象部门,根据需要选择对当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增加适合农业生产所需气象服务项目,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农业品专题预报”等产品,以释用上级业务指导产品为主,补充订正上级指导预报产品,结合指标判别和当地具体情况,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3.3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
灾害监测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灾害救援的基础,也是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建立统一、规范、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发生概率分析。基层县局要根据上级预测预报预警产品信息,结合指标判别和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初步预评估即将发生的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提醒各部门注意加强防范;当灾情发生后,要积极与当地农业、水利、保险、民政等部门协调合作,充分发挥村气象信息员作用,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最基层第一手气象灾情资料,使灾情、农情、气象资料能够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快速上报,强化滚动预测预报与灾情跟踪服务,建立实况灾情快速调查上报机制,以便开展有效灾害防御;要加强灾中跟踪性评估和灾后综合性评估,开展定位服务、实地调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性评估和灾后综合性评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为灾害救援提供决策依据。
3.4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制订不同层次灾害应急预案,并要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机制,强化上下互动、左右联防,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和联防联动,要加强与应急、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沟通合作,强化联合监测会商,统筹做好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建立农村灾害预警信息平台、预警终端,在有线网络覆盖区用电视字幕滚动播出、偏远地区在卫星频道和无线电广播播出、各手机用户(微信、短信)发送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人口密集地区安装大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等预警服务系统;按照政府、部门、乡镇、村组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农村自然灾害预警队伍,县、乡、村各级要密切协作。特别要发挥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作用,在灾害来临前接收和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收集、上报灾情,保证气象灾害信息上传下达通畅,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面对灾害风险挑战,要有前瞻性谋划,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抓住时机、主动作为,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压实各环节责任,完善应急预案,全力以赴、统筹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将灾害影响程度减小到最低。
3.5 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气象基层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首先,基层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对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充分认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政策和规划,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为政府日常行为。其次,抓住关键天气、紧扣社会关切主动发布各类信息,利用媒体资源和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知识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拓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方式方法,广泛传递科学之声,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结合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科普宣传日,加大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最后,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技术培训,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和乡镇气象协理员、村村气象信息员,开展以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等形式进行培训指导,普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在防灾减灾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朔州市气象局.朔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 王道龙,钟秀丽,李茂松,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6(1):18-22.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