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感悟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2020-11-02 02:17于海洋苑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旋律教学方式情感

于海洋 苑鹏

音乐是一门融合理论和实践、体现艺术和情感的综合性科目。在这门科目中,欣赏音乐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感知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但是,在目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仍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旧模式,这导致当前的音乐教学一直是高投入低产出,效果却不明显。因此,设计开放性课堂极为关键,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在喜欢音乐的基础上,能够喜爱音乐欣赏课堂。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当前形势下的素质教育也十分提倡教师设计开放性的互动鉴赏活动。例如,教师在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教学时,提示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将整首歌分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化蝶双飞”等部分,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各自的组内照着歌谱进行试唱,再各自进行表演。随后,教师再弹奏“同窗三载”与“英台抗婚”两个片段,引导学生根据各片段的旋律、力度等因素来辨别,最后一起学唱这两个片段并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互动将更有助于学生感知整首歌曲的情感和形象。

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而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和引领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课堂形式,不断促进课堂环境的开放化,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

由于音乐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所以如何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内涵,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其中,相对直观的呈现方式就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音乐以及各种生动的视频,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倾听和观看中感知音乐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时,让学生将其与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作比较,把比较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学生会先听教师准备的音频,再进行分组讨论,教師也会做出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从旋律、节拍、音域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迅速进行讨论,很快就完成了整个鉴赏过程。有的学生做了如下比较:《草原放牧》可以总结为两个主题,第一个主要展现了善良、活泼、开朗、有活力的少年形象,总体速度紧凑、旋律轻快;第二个主题与第一个主题有一定的落差,速度变缓慢了,旋律也变化多端,总体音色较为平和。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节奏十分强烈,第二主题的旋律整体动听而忧愁,结尾部分非常温和……在学生完成比较鉴赏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进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使学生能够开拓思维,进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学生也在比较和思考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和认知。

鉴赏音乐必须反复多次,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投入到音乐作品中,进而有所感悟。但是,现实课堂中,第一遍听歌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可能比较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速度等,还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如果听完一遍后,仅停留在歌曲表面,那么就无法完成深入的审美探索。教师必须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性的课堂形式,带领学生探索音乐更深层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多次反复地倾听,也属于一个通过不断积累,完成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在反复的倾听中,自然地感悟到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母亲教我的歌》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反复地向学生展示和母亲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歌曲中的美好或是悲伤,这种反复倾听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分析,是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情感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感知情感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并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旋律教学方式情感
春天的旋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