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祥,王克喜(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年1月14日,人类迎来了第一个世界逻辑日,逻辑对于科学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功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嘉重。中国不仅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也是古印度逻辑硕果——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用早已被我国学者所关注。[1]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因明“绝学”的传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2]当下实现中印共建“一带一路”的问题更激活了因明的当代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了中国逻辑智慧。
继1978年改革开放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开启对外开放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截止2020年1月,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3]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走出了一条繁荣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磅礴动力。“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借用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传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4],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共享“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机遇。然印度作为与丝绸之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是仍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少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举世瞩目成绩之际,印度依然选择背离中印共建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采取不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这不仅有印度内因的羁绊,更有西方国家的阻挠。
中国既是印度的邻国,又是发展中大国,长期被印度视为博弈的对象。在国际地位上,印度渴望与中国一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军事上,印度甚至以中国的军事实力作为其开展核试验的理由。面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印度也难免博弈心态作祟,一方面,焦虑中国的发展损害其在印度洋等地区的利益;另一方面,担心其会在参与中变为“从属地位”。而且,印度还把加入“一带一路”作为与中国博弈的筹码,利用中国希望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心态,通过“问题外交”的策略[5],以期中国就争议问题妥协,为本国争取更多利益。目前,印度对中国的博弈心态已成为阻碍“一带一路”在印度的发展重要内因。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戳穿了只有走西方道路才能成功的伪命题,使西方国家感觉到了不安。美国在2017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已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试图取代其在印太地区的地位。印度等印太地区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更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阻挠,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谬论就是西方国家挑唆印度等国家抵制“一带一路”的重要手段。2016年,美国学者针对“一带一路”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最早提出了“中国债务陷阱论”,认为该项目会导致斯里兰卡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难以脱身。[6]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为挟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美国官方开始大肆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并影响到了印度。同年“中国债务陷阱论”已开始在印度蔓延,2018年印度总理莫迪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也表示出了对于国家债务负担的担心,[7]西方国家达到了干扰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效果。所以,西方国家的阻挠更是加剧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遭遇困境的外部因素。
印度的参与虽然不能构成“一带一路”建设胜利的必然条件,但其作为与中国有着悠久丝绸之路通商历史的亚洲发展中大国,仍是“一带一路”沿线存在着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8]探索实现中印共建“一带一路”的解决方案,不仅对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的要求。
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分别孕育出名辩学、因明学和古希腊逻辑学,对各自民族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丝绸之路更链接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两大东方的逻辑发源地,为两大邻邦的关系治理搭建了共同的逻辑基础。
以逻辑为主要内容的因明是古印度教育的五大学问之一。该学问的滥觞缘于古印度社会变革对圣典辩论的迫切需要。《吠陀》是古印度最早的宗教文献,代表婆罗门(祭司)和刹帝利(巫师、贵族)等统治阶级利益的胜论、正理论、数论、瑜珈、弥曼差和吠檀多六大正统教派将《吠陀》视为唯一的权威,维护当时的种姓制度。至公元前6世纪前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印度又诞生了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和不可知论等代表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及首陀罗(奴隶)利益的非正统教派,他们代表新兴阶级与正统教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9]旨在“考定正邪,研核真伪”[10]的因明在此时应运而生。
佛教逻辑虽然是当下因明的别名,但在古印度社会因明实为显学,欲在辩论中获得佳绩的宗教多研究因明,佛教只是其中之一。正理派的《正理经》就是佛教因明建立的基础,即使佛教因明也是在与外道的相互论辩中发展的。佛教新因明的开创者陈那以正理派伐蹉耶那的《正理经释》为所驳斥对象,而正理派的邬帝约多迦罗在著作中又对陈那进行反驳,之后开创因明二支论式的法称又以邬帝约多迦罗为对象在《释量论》中进行了驳斥。所以,因明是古印度逻辑在长期的宗教辩论淬炼中产生的,不仅是佛教的逻辑精华,更是古印度社会孕育的逻辑硕果,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便利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为因明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元406年佛陀跋陀罗应中国僧人智严之邀从古印度赴中国传法时,两人的路线就是在到达越南后,选择从海上附舶而行至山东登岸,充分利用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北部湾过琼州海峡的便利航道及丰富航行经验。佛陀跋陀罗到达中国后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其中就包括传入中国的第一部古因明典籍《方便心论》。该书构建了第一个因明论辩逻辑体系,是古因明传入中国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南朝佛教徒刘勰创作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专著《文心雕龙》,其论证就受到了古因明五支论式的影响。然较新因明而言,古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仍显式微。
唐代玄奘为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玄奘不仅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与古印度完成了取经事业,并对中、印及沿路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一张名片。公元645年玄奘归国时,携佛典657部,其中含因明学著作36部。公元647年,他译出了《因明入正理论》,公元649年又译出了《因明正理门论》。此两本著作为新因明的核心典籍,玄奘优先系统地翻译该著作显示了其对新因明的重视。在玄奘的影响下其弟子也竞造文疏,掀起了中国的因明学习高潮。所以,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繁荣共同体经济的同时也为中国送来了因明,成就了中国作为因明“第二故乡”的美谈。
因明“第二故乡”的出现完成了因明由古印度逻辑硕果到中国逻辑史一部分的身份突破。近乎同时诞生的古中国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和古希腊逻辑学都是各自民族理性的结晶,各有明显偏好。但因明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揭示了中、印文化存在着逻辑的共通之处——“因明与中国传统的名辩学是一种性质相似的论辩体系”[11],这为中印两国的交流奠定了坚实的理性之基。尤其是在当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发展遭遇困境的时期,中印关系的发展更需要作为丝绸之路文明互鉴成果的因明,走出固有的佛教应用领域,反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能力贡献逻辑力量。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就明确的原则,鉴于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展示出的强大解题功能,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经验推向了世界。“共商共建共享”整体是一个“一带一路”治理系统,具体而言“共商”“共建”“共享”三个子系统又各有作用。关于“共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12]换言之,共商原则为“一带一路”共同体提供了矛盾解决方案,它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具有先决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印关系发展正亟需开启“共商”的第一步,化解印度对华博弈心态,因明作为论辩逻辑对推进“一带一路”中印共商的独特的优势,首先展示了因明破解“一带一路”在印度发展困境的方法论价值。
因明诞生和成长于古印度宗教间的辩论,是印度本土的论辩逻辑。关于因明,《方便心论》强调,“今造此论不为胜负利养名闻,但欲显示善恶诸相故造此论。”玄奘亦指出,因明是一门“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学问。所以,因明作为论辩的方法并不以求胜负为最终目的,而是有“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功用,与“一带一路”中印共商之目的是相通的。而且,因明在传入中国后,中国僧人亦常运用其进行论辩,因明也是经中国实践验证有效的论辩逻辑。
在北魏时期,当佛教被外道误解遭受太武帝灭佛运动后,佛门领袖昙曜便要求吉迦夜再次翻译当时汉译本已经失却的古因明著作《方便心论》,以期“通过对辩论方法的讲述,以达到保护佛法,促进佛教发展的目的。”[13]在唐代,僧人在研习因明的基础上,亦主动将其应用于同外道的论辩中。公元657年,唐高宗召僧道各七人辩论,僧人慧立通过使用因明“十四过类”中“似能破”的原理[14],为佛教的获胜贡献了关键力量。公元658年,皇帝再次下敕召集僧道各七人论辩,会隐与神泰则运用因明分别立出“五蕴义”和“九断知义”,有效驳斥了道士们的论诘。直至今日,我国藏传佛教的教育仍以因明模式的辩论,作为毕业考察的重要形式。所以,从实践来看,因明在中、印两种文化都展示了长于论辩的特征,因明在中印共商中的运用既符合其作为方法论的诉求,又具有本土的文化优势。
长期的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表明,逻辑一直是因明长于论辩的力量来源,但在当下“一带一路”中印共商的语境内因明应用亦具有修辞的功用。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也解释为论辩学,是非形式逻辑发展的重要成果。佩雷尔曼认为论辩必须以听众为中心,应采用适合听众的方法进行说理。他把听众具体地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普遍听众,即最普遍的理性人;第二类单一听众,即言说者辩论中面对的单一对话者;第三类自我听众,即言说者自身。[15]在“一带一路”中印共商的语境内,因明对三类听众都具优势。
首先,因明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逻辑传统之一,是世界认可的说理模式,具有广泛的普遍听众基础,有利于共商的社会公众认可。其次,印度、中国分别作为因明的发源地和“第二故乡”,集中了世界上主要的因明研究资源,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作为单一听众,因明都属自身擅长的说理方法,便于说理方法达成一致,有助于共商的开展。再次,当印度或中国作为自我听众时,因明又可发挥其作为东方逻辑符合中、印思维习惯的优势,拉近中、印双方的自我说服距离,便于中印共商合意达成。最后,中国在中印共商中积极运用因明这一印度的本土说理方法,也显示出了中国的诚意。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由言辞而来的说服论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在于演说者的品格,第二种在于使听者处于某种心境,第三种在于借助证明或表面证明的论证本身。”[16]中国的诚意有助于印度处于非博弈的心境,在情感上增强了印度对“一带一路”中印共商的接受。
当代实用逻辑研究表明,“推理者只有将其头脑中的认知任务和可资利用的适当资源相结合,才能做可靠的推理(reasoning)。”[17]面对“一带一路”中印共商的任务,因明在历史实践证明的长于论辩的基础上,又新添修辞的优势,做到了说理资源的结合,提升了因明的说理能力,乃中印共商论辩逻辑的不二选择。国际上认同的“一带一路”共商原则,配合可靠的因明方法论,为化解印度博弈心态、迈出“一带一路”中印合作第一步做足了充分准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4]因明在“一带一路”中印共商中的运用,为中、印两国描绘美好未来铺好了画布。
因明起源于论辩,而从其“十支论式”“七支论式”“五支论式”“三支论式”“二支论式”的发展过程,亦可见因明逻辑性逐渐增强的发展规律。“‘五支论式’ 和‘三支论式’几乎就是佛教逻辑的代名词”[18],也是汉传因明的主要逻辑内容,是中国古代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因明揭示谬误、指引合理行动的逻辑作用,对于实现中印共建“一带一路”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五支论式”和“三支论式”是因明不同发展阶段的逻辑成果,“三支论式”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删减古因明“宗”“因”“喻”“合”“结”中的“合”“结”两支,剔除“五支论式”中的非逻辑因素,并改进“喻支”结构提升因明逻辑性质的成果。“喻”有“同喻”和“异喻”(常省略)之分。陈那改造后的“喻”由普遍命题形式的“喻体”和作为事例的“喻依”两部分组成。从因明常用的“声是无常”的论证(表1)可以看出,在“三支论式”中,“若是所作,见彼无常”作为“喻体”是一个假说形式的普遍命题,且该假说由“喻依”—“犹如瓶等”推理得出。这与美国以“斯里兰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为“喻依”,提出“中国债务陷阱论”假说的逻辑相同。而且,以西方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时,所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会落入中国债务陷阱的论证为例(表2),[19]可以看出“三支论式”正是西方国家运用“中国债务陷阱论”污蔑“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
表1
表2
“因明的过论是所有逻辑体系中最为完整和严密的谬误理论”[20],在发现西方国家论证具有“三支论式”特点时,也意味着发现了揭示“中国债务陷阱论”的逻辑工具——因明“过论”。在“三支论式”中“中国债务陷阱论”是“喻支”中“同喻”的内容,而因明关于“同喻”的“过”即谬误形式共有5种,分别是“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表2)中西方国家运用的“三支论式”就犯了“由于同喻依种缺少所立法(后陈)性质而形成的喻过”[21]——“所立法不成”。也就是说,斯里兰卡作为“同喻依”并不具有“宗”之“后陈”要求的“落入中国债务陷阱”性质。因为斯里兰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债务问题的国家,中国、日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国际金融机构都是其债务来源, 并且“2013年—2017年,日本贷款在斯里兰卡外债中的占比一直高于中国”[22],不存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使其落入中国债务陷阱之说。西方国家之所以提出“中国债务陷阱论”而非“日本债务陷阱论”,就像特朗宣称“全球变暖”是中国提出的阴谋一样[23],都是出于打压中国的政治目的而编造的罔顾实事之论。所以,因明“三支论式”揭示了“中国债务陷阱论”之谬误本质,打击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发展的西方国家阻挠,有利于印度放下关于债务问题的担心,积极加入到中印共建“一带一路”中来。
2018年8月2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5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8]“写意”与“工笔”是中国画创作中常用的两个特色鲜明的技法,习近平总书记借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了揭示了“一带一路”工作内容的转变,指明了中国当下“一带一路”建设聚焦重点、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行动方向。而因明“三支论式”作为中、印认可的逻辑智慧,不仅具有长于论辩和揭示谬误的作用,对中国当下“一带一路”“工笔画”行动也提供了逻辑支持。
在因明视阈中,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合作的成绩都可能作为印度推理的“喻依”,为其构造关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喻体”提供前提。而且,只有印度构建起类似“如果某国与中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那么某国会取得经济发展的机遇”的有利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假说,印度才会与中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所以,继续做好与当下参与国的合作,尽可能为印度等潜在国提供一个对其有吸引力的“喻依”,是因明就实现中印共建“一带一路”给出的中国行动逻辑。换言之,“归根结底,‘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关键并不在于区域内外大国的阻挠,而在于中国和参与国合作的具体成果是否能够说服更多国家对 ‘一带一路’抱有信心。”[5]因此,因明“三支论式”的有效推理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条较“过论”扫清西方国家阻挠更为根本的胜利之路。
实际上,当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工笔画”发展任务,正是因明“三支论式”支持的逻辑行动,它以更细、更深、更实的工作推动着中国和参与国合作的具体成果的高质量转变,为参与国造就了更多发展机遇,使“一带一路”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在“一带一路”进入“工笔画”工作阶段后,2019年整年,共有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6月,匈牙利与中国合作的“一带一路”项目——考波什堡光伏电站开工,该项目总投资额1亿欧元,对匈牙利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2月23日,作为中国和斯里兰卡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之一,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长线全线通车,该线路全长96公里实现了首都科伦坡等4个主要大城市高速公路连接及两大港口、两大国际机场的互联互通,搭建起了斯里兰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新冠疫情爆发后,“一带一路”的强大活力为参与国提供了经济自信,中国同参与国在抗击疫情中互帮互助也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24]这些成就都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工笔画”工作在不断地同参与国创造着新辉煌,为印度等潜在合作国构建关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喻体”提供着具有吸引力“喻依”。所以,因明“三支论式”以逻辑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工笔画”行动的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努力下有利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假说被提出之必然性,预测了中国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必然胜利的美好前景。
对于时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25]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及其在印度遭遇的困境则印证了该判断。经济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崛起机遇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实现中印共建“一带一路”的挑战。但也正是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实现自身提高并获得了世界认可。当下中印共建“一带一路”问题便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明的当代功用,提升了中国的治理能力。虽然历史原因导致的印度博弈心理不易破除,维护既得利益的传统西方霸主也难以放弃打压中国崛起之习惯。但“共商”和因明确实为印度化解博弈心态提供了解决路径和论辩逻辑的方法论支持,“三支论式”的“过论”也有力地揭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中国债务陷阱论”污蔑,为中印关系发展贡献了中国逻辑智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因明“三支论式”在逻辑上对当下中国“一带一路”“工笔画”行动的支持,更从中国合理行动的层面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前景,坚定了中华民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