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听竹”的创意设计和人文意境

2020-10-31 09:26吴旭正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竹器壶把宜兴

吴旭正

宜兴,古称阳羡,阳羡山水甲江南。这里是“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从古至今,一直都吸引着人们来这里游玩。在宜兴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郁郁葱葱的竹林纵横千里,成为了江浙皖三省天然的分界屏障,每当夏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来到这里乘凉,听着微风轻抚竹叶发出的声音,何其的美妙自然。在大片的竹林下面,掩映着四季飘香的茶园,特别是在采摘春茶的时候,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此赏春,希望品尝到春天第一口香茗。宜兴地处江南丘陵和太湖水域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非常特别的地下溶洞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最让人们感兴趣的就是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了。紫砂原矿只在神奇的宜兴地底下蕴藏,其他地区虽然也有类似的矿料存在,但是在烧成的质感和透气性方面,和宜兴紫砂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人对于宜兴紫砂的喜爱不仅仅是停留在泡茶饮茶的层面,更多的是对其神秘的矿料、独特的成型工艺,融合了绘画、书法、陶刻等等工艺为一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等等诸多元素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才有了“紫玉金砂”的盛世美名。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听竹》就是采用了简单的器型设计,但是在细节的起承转合之上颇费功夫,希望能够用大巧不工的感觉打动爱壶之人。在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之中我选择以竹为创作题材,因为竹是我非常熟悉的题材,也是我们宜兴紫砂艺人经常用到的紫砂器型之一。此壶壶身浑圆敦实,壶底置圈足,更加地凸显出整体的端庄稳重,壶身流畅的线条低调内敛之中把紫砂艺术的本质之美凸显出来,壶嘴小巧可爱,出水爽利,竹节形态的捏塑和壶把同出一辙,壶把圈卷自然,长短不同的竹节构成了挺括饱满的自然形态,细节的处理也是非常到位。壶盖和壶口完美贴合,严丝合缝,没有丝毫的缝隙,通转也非常流畅,气密性良好,上面的桥型竹钮恰到好处地把江南水乡和竹海茫茫的形态都彰显出来,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壶嘴之处延伸出来的寥寥几片竹叶,就把摇曳多姿的竹影婆娑姿态演绎得活灵活现,可谓是妙手天工。从整体上来看此壶《听竹》,在明快的线条勾勒之下,竹的形态融合其中,为紫砂壶增添了些许活泼自然的基调,同时又不失内涵地凸显出我们对于竹子的热爱和对于竹文化、竹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紫砂竹器之所以蔚为大观,就是其中蕴含着我们国人对于竹这种植物的深厚情感和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化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有很多很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东坡居士对于竹子的无尽喜爱,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人们;“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描写的则是郁郁葱葱竹林深处的环境,把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受表现出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吟诵则是把竹子用蕴含的人生哲理生动地凸显出来,由此可见竹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宜兴是一个随处可见竹林的地方,许多紫砂艺人的院子或者工作室之中也能够看到竹子的存在,它们不仅仅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带来勃勃生机,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主人的品格和追求,从而折射在自己的紫砂艺术作品中。我的这件紫砂作品《听竹壶》就是在融合了竹子形态的基础之上,把紫砂的艺术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端握此壶,简约之中呈现出来的灵动宛如风中摇曳的竹子一般,风过竹响,细细聆听,低吟浅唱,分外迷人,营造出一种恬静自然的人文意境。

结语:紫砂竹器的诞生可谓是顺其自然的选择。宜兴多竹,紫砂艺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之中,对于竹无比的熟悉,就是制壶所用的许多器材,都是竹子所制,同时竹子的形态和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紫砂又可以完美地呈现出来,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从紫砂经典的“双线竹鼓”、“束竹壶”到“湘妃竹壶”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来许多新的关于竹题材的紫砂艺术作品,都昭示着紫砂竹器新的繁荣,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时候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韵味。

猜你喜欢
竹器壶把宜兴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浅述作品“一帆风顺”的制作
竹器街
南山赋
一粒珠
紫砂壶竹器造型的创作探析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