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浚谦
江南宜兴自古以来就有着中国陶都的美名,7000多年的陶瓷历史对于江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是一部中国文明史的鸿篇巨著。彩陶文化时期,聪慧的先人们把生活之中狩猎、捕鱼的活动都绘画其上,同时还出现了许多的其他动物的形象,非常的灵动传神,把大自然之美充分地体现出来。秦汉时期,青铜器成为了国之重器,象征着权利和王权,如今,虽然历史的硝烟远去,但是从“扛鼎之作”、“一言九鼎”等等这些词语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青铜的魅力无穷。唐宋时期的瓷器最为出彩,尤其是唐三彩和宋青瓷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的工艺技巧就算是在当下的科技水平也难以重现,所以瓷器依然是拍卖市场的宠儿,屡创天价也就不足为奇了。经过元代多民族的融合,到了明清时期,紫砂艺术横空出世,尤其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和江南深厚的文化和精致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形成了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逐渐地深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我们茶座之上随处可见的杀茶利器。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竹下思诗》采用了嫩黄色的色泽和挺拔的竹的姿态,来呈现出我对于紫砂竹器的理解与演绎。在我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之中,迎风摇曳的竹子和历史上古人吟诵竹子的诗篇在我脑海之中反复萦绕,促使我手中的紫泥成为了我意象之中所要呈现出的形态。此壶壶身修长隽永,和竹筒一般的造型设计非常的灵动自然,壶身一道出乎意料的斜形纹理如同竹节一般,又把抽象的思绪凸显出来,让人联想万千。壶嘴竹节设计,小巧可人,出水非常的爽利,与之相匹配的壶把也是竹节构成,耳形壶把圈卷自然,端握非常合适,壶盖平整,压合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没有丝毫的阻滞之感。令人瞩目的是上面点缀的壶钮,采用了绞泥工艺制作而成的石头形态的壶钮,非常的具有把玩性和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实用价值,拿捏称手,与竹的题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非常著名的一首古诗《竹石》,来自于祖籍苏州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关于竹的吟诵,也是这把紫砂壶创作的原动力。从整体上来看此壶《竹下思诗》,采用了以竹入壶的手法,用现代的紫砂设计语言来进行创作,把竹惟妙惟肖的形态和充满了艺术感的石头造型结合在一起,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又思绪万千。
竹,对于我们国人,尤其是江南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可谓是最为熟悉的植物了,从开始接触紫砂,竹制的紫砂工具就相伴左右。在庭院和工作室之中,竹石相伴也是最为契合江南文化的装饰。竹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抹绿色,可以缓解和放松我们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竹子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宁曲不弯的品格,和中国文人的内在品质同出一辙。在紫砂的历史之上,也有许多的经典器型都采用了竹子的题材,还有许多的陶刻内容是采用了竹的形态和内容,竹子和紫砂的完美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面的一个典型。我的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竹下思诗》也是把我们最为常见的竹器经过自己富有特点的演绎,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突出了当下的设计潮流,融合了许多元素,令人在把玩之余内心深处情不自禁地就能够想起那些经典传颂的诗篇,把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结语: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良好的经济林木,为农民们带来了竹笋、建材等等经济收入,在文人雅士的心目之中,竹又是君子、岁寒三友之一,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宜兴紫砂的经典传统器型之中,也多有以竹为形态的作品,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内涵,指引着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追逐着如同竹子一般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