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泥,是一种神奇的矿土,也是冠绝天下的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原料。这种材料因为成分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石英和金属氧化物,因此和一般的陶土都有所区别,制成的紫砂壶也非常特殊,是泡茶饮用的绝佳器皿。“紫砂”二字中“紫”泛指紫砂制品的颜色,人们印象中陶制品颜色都偏深色系,比较沉郁,但是紫砂制品因为其泥料中含有的氧化物成分,尤其是氧化铁的比例比较高,烧制后颜色五彩缤纷,可以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再加上目前装饰技艺比较完善,例如镶金银、泥绘、调砂等都为紫砂制品的外形增加了更多的表现形式。“紫砂”中的“砂”指的就是泥料成分之一石英所带来的物理属性,包括紫砂的很多特性,例如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强等都是由于泥料中的石英成分所带来的。石英颗粒比较粗大,烧制后在紫砂器面上就会有隐约的颗粒感,用手触摸,感觉更甚,这就是紫砂的“砂感”。紫砂的五彩色泽和其独特的砂感使得紫砂制品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受到很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说到紫砂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宜兴紫砂壶,也只有在这里的泥料才具有双气孔结构,因此在市场上也默认宜兴紫砂壶才是最正宗的紫砂器。漫长的地壳运动成就了宜兴紫砂,紫砂矿产中不同矿层之间的矿泥经过繁琐的步骤和工序被制成不同基调的紫砂泥,这些泥料从三亿五千万年前穿越而来,经过人们的巧思和精制,最终变化成精美的艺术品,演绎着属于泥土的风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壶艺爱好者。
在紫砂壶成为案几上的艺术品,成为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之前,它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期,在无数紫砂高手的努力下,在众多艺术家的参与中,紫砂壶从诞生之初就沾染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在水与火的淬炼下,脱胎换骨,成为有骨有肉、骨肉亭匀的精美紫砂艺术品。艺术品的“骨”与“肉”对一件作品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骨”而没有“肉”,就没有灵气,若只有“肉”而没有“骨”又体现不出风骨,当然也没有任何美感可言。只有“骨”与“肉”相互搭配,相互融合,才能显示出作品的真正风骨。
紫砂作品《陶醉》造型优美,意蕴高深,是一把有“骨”有“肉”的紫砂壶。壶身呈圆柱形,从下往上,略有收缩,至壶肩部分则转折收缩,形成一段优美的弧线,为壶增添了几分味道。紫砂壶《陶醉》整体素净整洁,没有一丝一毫多余与累赘。直流与壶把都是方圆相济,直流呈昂扬之势,充满了精气神;壶把圆中带方,柔美中带着阳刚,健康向上。端详这一把紫砂壶,你会发现,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的呈现与处理,都不流于浮夸,有着浓重的作者个人风采。作品采用原矿紫泥制作,烧后的颜色呈偏暗色系的砖红色,色泽古朴淡雅,带着一点迷人的风情,令人着迷。端倪器型,会发现,它于传统壶型中做了创新,不仅保留了紫砂壶古朴传统的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人全新的审美品味。
此壶名为《陶醉》,作者巧妙构思,以端庄古朴的造型,清秀洒脱的风格而别致独到,令人陶醉其中。此陶醉有两层涵义,一是指造型令人陶醉。整壶光润和谐,和风霁月,无论是小圆柱形的壶钮,还是平整的嵌盖设计,见微知著,从细节上的处理就令人折服,陶醉于作者的高超技艺之下,沉醉于紫砂造型的精美绝伦中。二是陶醉于紫砂作品迷人的壶韵风采中。《陶醉》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壶身上充满艺术气息的陶刻。苍劲潦草的诗句通过刻绘名家木石精心刻于壶面上,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息铺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陶醉不已。木石,原名周伯其,是当代著名的紫砂雕塑家,他的作品深受业内外收藏家的好评和青睐。当范永芳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与周伯其的陶刻艺术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为作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展现出了蓬勃的艺术气息。
从紫砂作品《陶醉》我们可以找到宜兴紫砂壶能成为茶具之首的重要原因,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它会如此受欢迎了。一把紫砂壶,首先有着天然的原材料,通过繁琐的工序加工制作,形成有造型、有个性、有艺术性的工艺品,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装饰艺术,例如陶刻、泥绘、雕塑等,产生绝佳的艺术效果,这样形成的紫砂壶有“骨”有“肉”,犹如一位翩跹风韵的美人,默默不语中就能走进人的心里。
宜兴紫砂壶,自明朝诞生开始,就踏上了艺术的演绎道路,一路走来不仅脱胎换骨,更是弘扬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诗、书、画还是民俗历史,都能很好地在紫砂壶上诠释出来,凭借千奇百态的造型,满足了大众不同的审美口味,成为陶文化中最闪耀的艺术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