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烨
紫砂壶是中国“陶都”宜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品中比较独特且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种,它融陶器的朴实自然与瓷器的精美细腻于一体,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浓厚古典韵味,能够体现出中国陶瓷制作精、细与稳的艺术特点。紫砂壶最为人所称道的功能在于泡茶,其制作原料紫砂泥的卓越性能在泡茶的过程中得以完美发挥,使紫砂壶实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峰并峙,成为人们心中最好的茶壶。
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是小书童供春仿造榕树树瘤纹理制成的,也称“供春壶”。明清两代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名家名壶频出,更为后世紫砂壶创作提供了一大批经典款式,本文所要说的这件“云肩倒把西施壶”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西施,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美丽动人且富于智慧,舍身救国的故事更说明其不输男子的伟大品格。“西施壶”就是说此壶像西施一样美丽,倒把则是根据壶型所采取的结构调整。“西施壶”也称“西施乳壶”,这些都指出了此壶具有女性的柔美气质。最早开创这一壶型的是明朝时期的工艺大师徐友泉,将古代美女与紫砂壶艺术结合起来的确极富创造性,也体现了手工艺人对各种美的关注。
此壶身型圆润标致,正如西施那柔美身姿与美丽面容。壶身圆润玲珑,外部线条浑圆流畅,两侧肩部略窄,向下则逐渐圆润起来,到底部又渐渐收拢,这一线条变化的过程象征西施玲珑有致的曼妙身姿。没有棱角的圆形壶身所带来的是美女姿态的柔软秀丽,线面的变化则使作品充满灵气,引导人们去联想西施那娇弱的身型,自然便体会了“西施壶”之美。
壶身两侧镶嵌着短小精悍的壶嘴与耳朵形状的环形倒把。壶嘴与壶身之间的线条连接、转折自然,如是一体打造,丝毫看不出拼接的痕迹。壶嘴根据壶身线条走向与出水的需要呈现出微微的弧度,象征西施那带着微笑的樱桃小口,从这里将吐露出茶香芬芳,使人们在现实与历史中穿梭,联想到西施的美丽与她那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另一侧的把手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工艺造型上看,把手纤细流畅,形成的弧度利落优雅,一方面,耳朵的形状象征西施的耳,体现出她的智慧,为作品增添了灵气;另一方面,纤细圆润的造型象征西施纤细的腰肢,使作品的美女形态更加立体鲜活。壶嘴与把手从结构上也保证了壶身的平衡,符合紫砂壶基本的造型结构要求。
圆形的壶盖造型标准,有一定厚度,在与壶口处相接时又不显沉重,需要手工艺人控制好壶盖与壶身之间的比例,不仅能构成结构上的美感,也能衬托出西施肩颈部的秀气。壶盖中央运用圆珠形壶钮,与壶盖、壶身的造型一脉相承,使作品整体更加整洁,节奏气韵流畅。
此壶的另一部分特点在于“云肩”,云肩本是古代女子的一种环绕在肩颈部分的衣饰,工艺精湛华美,款式繁多。在此壶中,两侧的肩部较为精悍,与同样短小的颈部配合起来显得极为秀气。“云肩”在此壶中主要所强调的是西施肩部的圆润秀美,使作品更富美女的气质,与壶其他结构部分配合起来更为具体地诠释西施姿态,展现“云肩倒把西施壶”的古典美感。
此壶从造型的运用上看十分简约,线面结构清晰,正反映出西施的天然清雅之美,那泥料的运用所呈现的便是西施娇艳可人的女性特质。传统的“倒把西施壶”多运用朱泥制成,成型的作品坚实沉稳,泥料红润富于光泽,有清透明亮之感,颇具古典气质,除此之外,朱泥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泥料,这就大大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此件“云肩倒把西施壶”同样采用朱泥制成,整体颜色均匀醇厚,在壶身的几处较为突出的部分泛出金光,红中带金,古典大气又不失华丽。泥料的纹理细密清晰,在水润的光泽中波光粼粼,是紫砂泥自然效果的展现。整件作品没有多余的装饰,使得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结构特点也有了较好的呈现,无论是对于品味此件作品的古典美感还是品味“西施壶”这一壶型的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此件“云肩倒把西施壶”整体圆润无任何棱角,线条简约清晰,泥料的光泽度适宜,极好地衬托了西施那种淡雅却十分引人注意的美。从工艺上看,壶身造型均衡稳重,各部分比例配合极好,于温润之中呈现出结构与层次效果。壶嘴、把手与壶身衔接的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腻自然,保证了作品细节的质量。运用此壶泡上一壶香茶,在茶雾之中壶幻化为西施,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紫砂壶艺术的古典美。
结语:“云肩倒把西施壶”是一件非常经典的紫砂壶作品,它继承了“西施壶”的经典造型,并用“云肩”强化作品的艺术个性与古典美效果。本文对这一作品造型的来源、结构特点与泥料三部分进行分析,说明了这一作品对西施美丽的表现,揭示了此壶的古典艺术美感,对于紫砂壶艺术来说,这种古典之美,将在未来支撑着它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