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娜
我国紫砂壶工艺渊源已久,滥觞于明代正德年间。紫砂壶不仅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且外观精美,工艺精湛,又使其具有了重要的审美功能。相传紫砂壶初始之供春壶,旁人见之则叹为精奇可爱。而目前国内紫砂壶产业之重镇,即在江苏宜兴,这一风光秀丽的江南小镇,因紫砂壶工艺制品而名声鹊起,闻名遐迩。宜兴有“陶都”支撑,毫无疑问紫砂壶为该地众多陶器制品中的佼佼者。其既重实用,又精美绝伦,优点众多,使王公贵族争相把玩,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紫砂壶之妙,在其造型,又在其用料,也在其人文内涵。该壶名曰“爱心”,即三者完美结合的工艺制品。其造型独特、用料考究、内涵丰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首先看其造型。该壶名为“爱心”,名由形生,其外形即可让人联想到它的名称。从外观上看,手工匠人意欲将其制为“心”形之心昭然若揭。该壶自壶盖起,自上而下自是心形结构。壶盖不同于传统紫砂壶的圆形形状,而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心形结构,使人一眼望去便知该壶的主题。俯视该壶,则发现该壶整体亦成心形结构,浑然一体。该壶壶嘴的设计与其他壶相比,有较大不同。该壶并没有将壶设计为传统那样细长弯曲与壶身分离的结构造型,而是造型短小,紧贴壶身,与壶身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与传统壶嘴设计相比,倒茶略有不易。虽然实用性偏弱,但这正是为了实现整体造型和谐所作出的牺牲。经过如此设计,壶嘴与壶身如浑然一体,并不影响其心形结构的美感。虽然牺牲了点实用性,但在紫砂壶日益成为一件工艺品的今天,为了精美的艺术而在实用方面做出妥协未尝不可。壶把因为其特殊的功用,则不能以壶嘴一样设计为一体结构。然而为了照顾整体结构,壶把依然被设计成了半心形状,这样不仅能够彰显该壶主题,还能让整个壶身造型不至于太死板。而半心形的壶把,也便于提拿,在具有审美的前提下,并未牺牲其实用性。从整体上看,该壶在保留了传统紫砂壶造型的前提下,又能别具风味,呈现出不拘一格的风采。
再看其用料。该壶所用原料为绞泥。何为绞泥?绞泥起源于唐代,是传统紫砂壶工艺与传统绞胎工艺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性工艺手段。其主要是运用两种或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进行糅合、挤压,并使其形成新的自然纹路。这种紫砂壶制作工艺方法难度较大,因此造价也高。一件优秀的绞泥紫砂壶工艺制品,既要有精美的造型设计,又要有别致的纹路设计,而“爱心壶”则体现了造型与纹路的高度统一。该壶的绞泥主要用三种颜色额的泥绞制而成,分别是灰色、浅褐色与深褐色。仔细端详该壶可发现,该壶纹路分布清晰,界限泾渭分明,几乎不掺杂任何杂色。壶盖及壶身上半部分为灰色,壶身其余部分为三色交叉分布。尤其是该壶的中下部分,有两个层次的深褐色、灰色、浅褐色纹路带,三色相杂的绞泥工艺难度极大,而工匠艺人却将其处理得井井有条,毫无杂糅串色之弊,体现了工匠艺人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三种颜色均为暗色,混合在一起,使该壶更具有古香古色之味。细品该壶,似乎感觉这些暗色设计与“爱心”造型格格不入,然而这正体现了工匠艺人的高明之处。传统紫砂壶大多均为单色设计,虽然看上去浑然一体,但多少有些审美疲劳,缺乏一些不拘一格的色彩。而该壶大胆采用绞泥工艺的撞色设计,首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此外暗色的古朴典雅又让人感觉到韵味悠长,余音绕梁,使人游乐于其中,深得其中三昧。总体上看,该壶“爱心”造型虽然略有创新,但依然循规蹈矩,不离传统,而绞泥工艺撞色设计又使该壶多了些离经叛道的意味,使人耳目一新,进而回味无穷。
创新是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代人们重视创新的前提下,传统艺术品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这件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壶盖中央的小小爱心虽然简单却为作品增添了年轻的活力,此壶通过多种传统技法的组合产生了全新的美感,这也是中国紫砂壶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结语:“爱心壶”以一种容易为人所接受的主题为出发点,在造型设计上综合运用多种传统技法,促进了紫砂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围绕此壶绞泥工艺及造型进行分析,揭示了此件作品的创新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揭示了紫砂壶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