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0-10-30 02:03叶阳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开放式教育供给、跨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多元化智慧教学空间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以新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内驱力不足、培养路径单一以及信息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SPOC视角对新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教师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教师培养可视化管理以及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等提升策略,以期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SPOC;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19-0106-04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联系紧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够帮助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教育变革,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对于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基础上,基于SPOC视角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不同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差异,并提出加强教师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新教师培养可视化管理以及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等提升策略,以期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借鉴。

● 相关研究现状

1.信息素养相关研究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及资源,促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和思维等综合素养。[1]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素养不再是单一技术和资源的象征,更蕴含了信息检索、组织、整合以及信息评估、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与伦理等综合素养。[2]本研究将教师信息素养界定为信息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3]信息技术素养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到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也涵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人文素养主要涉及教师的信息意识、道德等,以及在教学实践、教研反思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2.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瓶颈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以各种客观、可见的物质实体为呈现形式,而是更多地蕴含在教师主观、内隐的精神世界。[4]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更多地关注“职称评定”等晋升渠道,而忽略教学水平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这将造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流于形式。

第二,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单一。从培训内容和手段来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内容偏向于教育理念、实践技能等传统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大多采用专家讲座、交流等形式,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培养需求。

第三,教师信息素养意识不强。地方高校教师多数来自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能力的专业培训,难免出现信息素养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知道“教什么”,却不知道“如何教”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近年来虽然逐渐引起各高校的重视,但是普遍存在培养内容和方式单一、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教师信息素养意识不强等问题。本研究以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入职的14名新教师为研究对象,调研以上教师的年龄、教龄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基本信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SPOC培养模式,关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变化,以期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提供帮助。

● 基于SPOC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前期针对这14名新入职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教龄、学习偏好以及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等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从培养课程设计、培养过程管理以及考核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采用名师助讲、教学沙龙等形式提升教师参与度,培养周期为一个学年。

1.系统规划培养内容,加强顶层设计

(1)线上线下课程设计

从学校层面制订培养实施办法与培养制度文件,为每一位新教师聘任指导教师,并系统规划培养课程。线上课程以超星教师发展平台为依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科研写作、思修教育、教师身心健康、示范课及大师访谈八大门类的200多门课程。线下培训包括岗位培训、师德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教学沙龙、“互联网+”教学等八个模塊,其中“互联网+”教学是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而制订的课程,具体如右表。

(2)编印新教师入职读本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这14名教师中有12名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学习,更没有经历过系统教育实践的磨砺。因此,针对以上教师专门编印新教师入职读本,内容涵盖《教学设计常识》《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课堂教学口语》等内容。此外,结合教学需求,选购“互联网+”教育相关教学读物作为教师学习材料,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技能。

2.聚焦多方培养力量,创新培养形式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启迪引领作用,调动青年教师的学习内驱力,设计了“名师面对面”“教学沙龙”等系列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参与度。

(1)“名师面对面”活动

在培训过程中,先后邀请市教学名师、校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运用通俗而不乏学术、严谨而不乏幽默的案例,指导新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应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内容,维持师生双赢的和谐生态关系等。教学名师在充分展示名师个人魅力的同时,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快速成长。

(2)“教学沙龙”活动

在培养期间,教师围绕“推荐学习一本好书”“漫谈语言学与翻译”“中美大学教育的探讨和比较”“对话乡村”“人文社科项目的认识”“工匠精神”等主题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沙龙活动。其中有思想的交锋,也有心灵的触碰,让青年教师在科研创新、教学感悟等多方面交叉碰撞,形成自发的学术讨论和研究意识。

3.引进在线培训平台,实现过程可视化

(1)促进教师碎片化学习

超星教学发展平台上有多门在线培训课程、直播讲堂以及教学共建等优质资源,支持教师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学习,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意识。

(2)实现教师培养可视化

该平台还记录了教师学习数据,帮助实时监测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情况,实现教师培养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在平台日志文件中,可以获得教师的登录时间、持续时长、学习内容以及获得学分等在线学习数据。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实时分析教师学习状况并给予及时的干预。

下面以教师连续四周在线登录学习时间为例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横轴为14位教师的编号,纵轴为教师每周登录时间点。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第一周教师的登录时间相对随机和分散,随着培养活动的进行,登录时间频率逐渐增加,尤其是编号为13和14的两位教师,部分教师甚至在晚上10点以后登录平台。第三周,教师的学习时间相对稳定、集中,第四周学习时间开始与第一周相类似。经过访谈得知,第四周为教学检查周,导致学习时间比较分散。由此可知,网络平台为教师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环境和资源支持,进一步帮助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另外,通过分析在线学习课程数据,可以了解教师的学习喜好以及偏向于学习的内容。如图2所示,教育前沿知识以及教学工具最受欢迎,可以此为依据调整线下培训课程。

4.采用院校两级考核制度,严把培养质量关

培养期结束后,针对每位教师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提交线上学习档案,包括已学习的在线课程、参加的在线培训活动以及听课记录等材料,由学院进行审核后提交学校。学校再统一组织新教师考核答辩会,针对教师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此外,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微课教学竞赛、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素养。

● 总结

为了进一步调研培养效果,在培养结束后还针对14位教师开展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78.57%的教师认为本次培养对于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作用很大,其他教师认为培养作用有限,并提出增加线上教学、实践观摩等建议。结合培养过程以及调研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加强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

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能够接受专家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培训,不同专业和学科教师的喜好有所差异。工科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在线学习方式,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在线学习资源,理科教师则更能接受教学沙龙和教学实践的形式,便于教师之间思维碰撞和交流。相比之下,文科类教师希望能采用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前期,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培养内容和形式。

2.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实现培养过程的可视化

在本期教师培养过程中积极引进在线培训平台,为新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资源。此外,该平台中记录了教师参与线上学习的数据,实现培养过程的可视化管理。一方面,帮助厘清教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在使用在线培训平台过程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能力。

3.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

在培养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导师制实施情况,建议加强和完善院系教研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启迪效应,促进新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莎,吴砥,石映辉,等.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7(09):25-32.

[2]陆亚丽,张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38-40.

[3]龙宝新.论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07):49-59.

[4]唐玉生.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挑战、任务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01):101-106.

作者简介:叶阳梅,衢州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习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陈川,衢州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人工智能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解析与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CG115);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视角下智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項目编号:2020SCG119);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大规模疫情时期在线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Y97)。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